医疗行业,那个救死扶伤的行当,可以说是深受尊敬。医生,更是备受崇敬的职业。生命中或许一无所有,但“病”是无法回避的体验。人们为了治好疾病,往往舍得花费巨资,富人花天酒地,穷人也不惜家破人亡。治病的医生就成了备受追捧的对象,有些甚至沾沾自喜,红包收到手软。当然,并非所有医生都如此,依然有一些医者秉持着悬壶济世的责任,成为患者的救星。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传统医学,以中医为代表,逐渐失去了历史舞台,被现代医学取而代之。可让人困扰的是,医疗这个原本应该更加“美好”的行业,并没有随着医学的进步而变得更好,反而成为一些医院和医生牟利的工具,许多人因为病痛付出了巨大代价。
在古代,药房门口挂着“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表达着对无病痛的祈愿;而现代,药房上挂着“冲多少钱送多少个鸡蛋,赶紧进来选购”的横幅。这让人不禁感慨,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医也日益式微。
优秀的人才都投身于西医,导致中医传承无人。只能依赖一些资质一般的弟子充数,使中医的声誉受损。中医如今的境地何等艰难?为了防止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消失,甚至需要引进外国人传承,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是“尼哥”。
就在这个背景下,一位名叫迪亚拉的非洲兄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新时代的“黑求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为非洲留学的热门地,迪亚拉被马里的教育官员选中,被送到中国学习,希望他能回国服务。迪亚拉初到中国,在北京医科大学学习了系统的西医理论。然而,他对中国丰富的中医产生了兴趣,毅然决然前往广州中医药大学深造。
这一举动令众人瞠目结舌。中医理论复杂,即使是中国人也难以理解,更别说一个连汉语都不懂的外国人。然而,迪亚拉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学习中医,他夜以继日苦学汉语,常常携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著作努力阅读。他的努力虽有些用处,但相对于学习中医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
因为中医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涵盖了天道伦常、万物轮转等哲学基础的科学整体。这几乎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畴,即便是有高智商的中国人也难以系统掌握。俗话说,“山医易相卜”,中医与易学等学科融为一体。一个出色的中医必然在其他领域也有一定了解,甚至可能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中医对学徒的资质要求异常高,即使是中医学教授,也只能算是入门而已。所以,迪亚拉花费数年时间,虽然对中医这门浩瀚学科毫无头绪,甚至连入门都未能达到。
然而,面对这令人沮丧的局面,迪亚拉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四处寻找中医名师请教,甚至走遍全国。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医水平突飞猛进,获得了多位医学专家的认可,最终成为中国首位黑人中医博士。
十多年的中国生活后,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四川方言,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毕业后,迪亚拉并没有回到祖国,而是留在中国,为贫困的患者提供医疗救助。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仁”,于是,迪亚拉前往四川大山深处的一个贫困小山村,建立了一个卫生站,购买医疗器材,设立中医阅览室,普及医疗知识。
他低价诊治患者,甚至对特殊困难的人免费。由于他的医术过硬,这位“洋中医”很快在当地取得了声望,村民们纷纷找他看病。
在这个时期,迪亚拉邂逅了未来的妻子杨梅,两人陷入了爱河。
然而,杨梅的父母对于女儿和这个“黑块头”在一起感到愤怒,死活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在无奈之下,迪亚拉施展了他的绝活——针灸,缓解了杨妈妈的风湿病。这改变了杨梅的父母对他的看法,最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迪亚拉在这里安家立业,但对他来说,征途才刚刚开始,他的梦想是将中医传扬出国门,成为中医的传播者。
大爱不分国界,迪亚拉虽然是非洲人,但没有被国家和种族的差异思想所束缚。他毕业后选择奉献给中国,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令人感动。一个非洲人,远离家乡,没有名利之心,只为献身大爱,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