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芜湖,朋友告诉我,陶辛镇有个教授村胡湾村,是胡姓集聚的古村落。
走进胡湾村,偶遇胡氏后人正在胡氏宗祠前,热情的胡氏后人见我是从北京而来,慷慨引导我步入祠堂,一位老者介绍说,胡氏祠堂为清代古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严重破坏,清咸丰年间重新修复,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刻工精湛,保存基本完好。1909年胡姓以宗祠为校舍开办芜湖县农村第一所新式西化小学,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完中,培养出副高职称者67人,名列高尖端科技人才36人,博士、博士后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学子遍布海内外,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芜湖教授村”。2010年县文物所主持对其进行保护性维修。
这位老者说,作为家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的“宣潭胡氏宗祠”得益于作为学校的校址,并于2012年12月份被列为省保单位。2018年得到国家资助,拨款修缮竣工。“宗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凸显,作为“宣潭胡氏”的精神支柱,植根于百姓骨髓。新成立的“宣潭胡氏宗亲会”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利用优秀学子大学录取的契机,选择在修缮一新的“宣潭胡氏宗祠”开展这系列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演绎继承、发扬、光大“宣潭胡氏”优秀传统的续篇。
胡湾胡氏宗祠采用抬梁式大木构架,5架梁前后设拱轩,通用4柱,后进前步设拱轩,金步之后用穿斗式梁架以承架二层楼板,共用木柱94根。用料讲究,梁加比例均衡,做工精细。月梁、撑拱、驼峰、平盘斗雀替、丁头拱、轩梁等,均有雕龙刻凤,镂空着彩,工艺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祠堂前后两进、两天井(一横一方),占地面积672平方米。祠堂的大门设在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门上方嵌有“胡氏宗祠”四字的匾额,正门有楹联“自祁衍派世居芜家起琅山以北,为国上章名著史忠扶宋室而南”,祠堂大门有楹联“荷芰飐香风灵若来兮水面,蒪鲈供岁奠物其时也秋高”。
胡氏后人带我参观并讲述,胡湾胡氏宗祠功能上除胡氏宗亲进行家族活动功能外,在上世纪初至建国后还承担了胡湾村子弟作为学习场所的功能。在20世纪初,由宗族共有的胡氏宗族有“公堂田”中获资,田租收入就用作宗族的公共支出,包括办学等费用。其在祠堂中办学,其宗亲思想开明,并于1909年开创了芜湖县第一所农村洋学堂“两斋小学”,开设国文、算术、艺体、英语等课程,老师采用黑板、粉笔上课,学生接受新式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小学。因为这座小学是由家族办学,老师都是从洋学堂毕业的本族青年,只要本族子弟,不分男女都不需要缴学费。从1909年两斋小学创办始,胡湾村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初步普及,更是使这所小学从原先的传统私塾转变成近代农村小学,到1946年秋,在国民小学的基础上,芜湖县第一所农村中学——“芜湖县私立白连中学”在胡湾成立,原小学附属中学,同时附设一个高中补习班。师资从上海、南京、安庆、芜湖等大中城市聘请。这说明了胡湾胡氏家族一贯的重视教育,思想超前,实为当时创举。正是这一举措,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从1909年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先后走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者67人,19人成为国内外大学教授,36人从事高尖端科技工作,这对一个只有几百人的乡村来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正因如此,让胡湾村赢得了“芜湖教授村”的美誉。
胡氏后人带我登上宗祠二楼,俯瞰整个宗祠。胡氏心胸大度,广集人才。胡湾教授村能被称为“教授村”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原因:其一,用公堂田的经费用来办学,而相邻的东莞崔姓、十连陶姓家族更大,公堂田收益更高,但把公堂田收入用来办学的,只有宣潭(胡湾)胡氏,可谓独具眼光;其二,他们的学堂很早的就引入了西学,并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教学,所开学科包括艺体、英语、体育等学科,其思想不可谓不超前;其三,允许女子入学,体现了其开放包容;最后,因为他们这些崇文重教的思想形成了其独特的乡风,使这里人才辈出,比起其他教授村,这里出来的教授们在其学术领域获得的成就含金量更高。
正因为胡湾胡氏宗祠独特的文物和教育价值,2012年12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后,芜湖县文物所又筹集资金于2018年对胡湾胡氏宗祠进行了一次全面大修,2019年县文物所又开始对其进行布展工作,拟大力挖掘胡湾胡氏宗祠重视教育、意识超前的积极思想内涵,全面阐述胡湾胡氏宗祠成为“教授村”的特殊文化现象,彰显胡湾胡氏宗族重教乡风在新时代科教兴国背景下的教育意义。
由于清朝修复时改动较大,胡氏宗祠建筑整体呈现清代徽派建筑传统风格,粉墙黛瓦,雕梁画栋。虽然材料多是选择徽州当地的黏土、杉木、青条石、石灰等,但是在选择时,对于材料的质地、花纹、表面肌理,尤其是色彩比较考究,这就使得材料在使用之初就有一种原生态的自然质感,让胡氏宗祠呈现出浑然入景的一体美。浓厚学风和桃李满天下的事迹,胡湾村闻名遐迩,被誉为“教授村”,非湖湾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