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3,国产犯罪题材电影中,不可错过的佳作!

2019-10-08   影视地平线

2018年4月的时候,有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电影,在各大影院上映。对于娱乐气息过重的商业市场来说,这部电影,因为过于严肃的题材,和略带有敏感的话题,在整体充斥压抑暗黑格调的情况下,便很难收获极高票房,不过,经过后期口碑发酵,却成为了那年难得的国产佳作。

初次接触《爆裂无声》这部电影,是因为欣赏它的导演忻钰坤,而从令他名声大噪的《心迷宫》开始,对于这个新生代导演,我就抱着极大的兴趣。成熟老练的叙事手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安排,都让他的电影,在悬疑中逐渐走向无法预料的残酷现实。

如果可以,我宁愿《爆裂无声》的故事,只是发生在电影中,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却无可避免的要扎根生活,所以,看《爆裂无声》这部电影时,我的心始终是紧绷的,而随着故事朝着不可遏制的方向发展,我开始明白这部电影的核心。

有时候,社会阶层或是价值伦理的扭曲,全然来自根深蒂固的身份模糊,这种模糊,是不愿意脱离自己所处群体或阶层的绞尽脑汁,或是肉体习惯残酷之后精神世界的渐渐麻木。

在电影中,底层的工人,中层的律师,上层的资本家,原本毫无交集的三个人,在利益驱动与人性阴暗的牵引下,最终,让电影内外的人们,见识到了残酷现实生活中,最为真实的压榨与剥削。

难以打破的阶层束缚与习以为常的身份认同

《爆裂无声》这部电影,从张保民的儿子丢失开始,然后,无形中牵出了三条看似平行,实则存在某些交叉的故事线,而这三条故事线,因为出场人物身份的不同,自然,矛盾冲突无处不在。

当利用张保民孩子丢失这件事,将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三个人,也就是矿场老板昌万年,律师徐文杰和打工仔张保民联系在了一起,而故事,便在这种交织起伏的三条线中,缓缓铺开。

对于三者之间的联系,导演是循序渐进的安排着,每次相遇的巧合,其实都是有伏笔存在的,而利用昌万年和张保民这两个主要矛盾的存在,将三个人物的形象全部立了起来,同时,也勾勒出社会深层次的结构分层。

电影对于三个人物的安排很是巧妙,尤其是张保民,作为底层的工人,张保民因为生活困顿与权利削减,并没有多少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性,可是,导演偏偏将这个人物设置成哑巴。任人宰割的命运与最后发声机会的剥夺,让这个人物身上,多了一层暴力的倾向,暴力是他唯一争取自己权利的选择。

从穿插在电影故事中的回忆线条,便已经将张保民的性格给塑造了出来。为了满足资本家开矿的目的,村民们选择用土地换取金钱,因为张保民的不肯妥协,他们集体对张保民施压,利益面前,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作为最后固执的坚守者,张保民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底层的群体对于底层的个体发起进攻,这种底层内讧,只是为了满足上层的利益需求。

有时候,作为被压榨的底层,当被利益死死捆绑,他们对于被安排的命运,与打上烙印的分层身份,早就习以为常,而残存在骨子里的安于现状,正好成为了被利用的劣根性。

所以,出卖土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利益链条,便让群体施压个体。张保民是一个哑巴,而他坚守原则的崩塌,来自于戳瞎屠夫的眼睛,这种天然的善最终因为歉疚,不得不妥协在群体的恶中。

在电影中,其实,金钱对于阶层的划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更重要的因素,则来自于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生存法则。这种弱肉强食,是动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法则,只不过,因为长期少数人掌握着多数人的话语权,于是,在社会中,渐渐的开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身被无形划定身份的习以为常。

就如同那些村民,眼前的利益远比长久的环境保护重要,而出卖土地换来的补贴,其实,也是在变相的,且永久的,沉溺在画地为牢的身份限制中。

作为操控一切的资本家昌万年,掌握大量财富的同时,已经慢慢的开始扩大自己的控制圈,他并不满足于现在拥有的,因为,对于高高在上的身份,他绝不会轻易抛弃。至于律师徐文杰,则成为了昌万年罪恶的帮凶,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出发点,让他在利益与正义之间,选择了利益,冷漠是他的标志。

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角斗场。上层利用中层控制下层,而下层中的绝大多数人,虽说没有像张保民那样成为哑巴,可是,却对于这种压榨习以为常,只有张保民在试图反抗。虽然,最终逼不得已,远走他乡去自谋生路,可是,张保民身上存在的暴力行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他一直坚守底线,试图打破潜在阶层束缚的反抗。

可惜,个人力量毕竟微薄,在对抗已经根深蒂固的群体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而他儿子的失踪,直到电影结尾,也没有对于尸体进行呈现。这种巧妙的处理,给了观众绝望到底的情绪表达,虽然,字幕提示了杀害孩子的凶手是昌万年和徐文杰,可是,没有尸首,就已经说明,底层的张保民这个个体,已经败在了群体的麻木与剥削中。

大家都认同这种潜在的阶层划分,也因为短期利益的诱惑,始终不会为自己或是别人发声,他们是可以说话的,却形同哑巴,而真正的哑巴张保民,却一直渴望说话,为自己争取权利,多么讽刺。

残酷从来不是核心

《爆裂无声》整部电影,都在展示一种鲜血淋漓的残酷。村民对于张保民的逼迫,昌万年对于徐文杰的胁迫,昌万年对于其他老板的吞并,徐文杰对于张保民救了自己女儿之后,继续隐瞒张保民儿子死亡的事实,人与人的争斗,无形中,成为了狼与羊的角逐。

狼吃羊,羊吃素,这是这部电影表面上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它深层次的含义,却是对于集体价值观扭曲的一种变相讽刺。上层高高在上,永远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俯瞰众人,底层卑躬屈膝,永远的用一种屈服者的姿态仰望顶层,因为长期的麻木,谁都没有想着改变,或许,谁都没有想要改变。

昌万年的利益受损,所以,他通过徐文杰来努力维持着自己当前的状态,然后,试图对底层的剥削,来达到扩张势力的目的,而村民却一直满足每个月拿着企业微薄的补助,对于受损的土地,不闻不问。一面是畏惧,一面是安于现状,这种早已牢固的金字塔结构,让顶层的少数控制着底层的多数。

在电影中,让我最为深刻的,就是缓慢镜头推动下的山洞呈现。黑暗深邃的山洞,其实,预示着人类最为隐秘且原始的兽性,导演利用山洞,将文明与原始隔开,但是,却也将文明一步一步推向原始。

当你注视着深渊时,深渊也注视着你。

这是出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我想,电影中,出现过几次张保民凝视山洞的镜头,凝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慢慢激起张保民内心深处恶的过程,但是,张保民克制住了,他救出了徐文杰的女儿,可是,自己儿子的下落,却被徐文杰因为自保而没有说出来。

上层的残酷,中层的冷漠,导致了底层的悲剧,可是,底层的悲剧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自身听天由命与安于现状的怯懦,当大多数底层选择性的失声时,个体再怎么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于是,张保民出走外地打工,而在电影中,有一出超现实的镜头安排,就是张保民面前的一座大山轰然倒塌。这里,山不再是现实中的山,而是张保民一直坚守的那个精神世界,他与一切的丑恶作对,却最终在儿子失踪,找寻无果之后,对于残酷世界的失望,终于成为了压垮他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我想,电影中,残酷并不是主题,而剥开残酷现实之后,能够让更多人开始选择为自己发声,打破这种少数控制多数的怪圈,从而改变隐藏的陈腐的阶层划分,则是电影的核心所在。

忻钰坤的这部电影,依旧充满着对于现实社会与成人世界的批判,还有就是对于底层疾苦的关怀,这种带有人文主义的电影,是最最值得思考的,毕竟,现实还是那个现实,可是,关注的人多了,或许,社会就不再是那个社会,万一,能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