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南宋古村,村内最大的家族是皇室后裔,今已传至36代

2024-01-14   历史两张脸

原标题:广东的南宋古村,村内最大的家族是皇室后裔,今已传至36代

“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南宋名臣文天祥这句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响,写尽了崖山之战的悲壮,以及南宋灭亡的凄凉。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殉国后,宋朝彻底灭亡。许多宋朝皇室虽然受到优待,但却不可避免地沦为元朝统治者用来安抚人心的政治花瓶。

皇族迁居700年

阳江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东水北桂赵,西水上洋姚。这十个字说的是当地最具规模的两大家族。其中“北桂赵”指的便是定居于北桂村的赵氏一脉了。这个家族自明清时期起,就是北桂村最为显赫的大家族。

根据这一线索追溯史书,即可查到居住在北桂自然村的赵氏家族,其先祖正是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汉王赵元佐。赵元佐家族起先居住在北宋国都汴梁,也就是如今的开封市。但从五世祖修武郎世聪开始,整个家族便开始南下,在战乱中多次举家迁徙。

到了明朝,赵氏族人被封为“钦差大臣”。清朝时又接受朝廷敕封,成为了“恭亲王”,定居在南宁市郊九万大山一带。从先祖来到北桂村开始,已经过去了700多年。其后代也已经繁衍到了三十五世纪。

直到当初修建水利工程时挖掘到了古墓的地下室,才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面对黑黢黢的洞穴,当时无人敢进入深处一探究竟。胆子最大的老人,也在距离洞口两三米的地方,被一块坤甸木做成的通盘给绊倒了。站在那里只能隐约看到一些日常摆设,一座石桥,以及花岗岩打造的官服官帽。

中西合璧永昌堂

虽然北桂村的历史极为悠久,但村中的许多建筑,却都透露出一丝中西合璧的独特气息。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修建于民国时期的永昌堂和雾滋堂了。

永昌堂以杉木红瓦做屋顶,以青砖做墙壁,整体上融合了罗马柱建筑和骑楼的艺术特点,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气质。在二楼楼顶,残留着朱雀印记,以及字迹模糊的“永昌堂”三个大字。“型任”和“讲让”四个红色大字清晰可见,分布在楼梯附近的木板上面。

解放战争前后,不少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支持游击队到此处战斗。游击队缺少物资,他们就出钱出力,还帮忙提供了许多粮食和枪支。可以说阳江能够顺利解放,离不开这些百姓的帮助。

除了永昌堂外,高达四层的青砖碉楼雾滋堂,是另一座闻名在外的历史建筑。经过战火洗礼后,雾滋堂四周的墙壁上,均匀分布的枪眼格外醒目。而在楼顶两侧,形如腾云的装饰和位于中间的镬耳,都是岭南地区所特有的建筑特色,为其增添了不少古风古韵。

二层和三层的天花板上,残留着些许英文报纸的痕迹,而碉楼侧面那模糊不清的党徽,则昭示出它原来的主人——文化人赵战秋的身份。身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华侨领袖,赵战秋曾和同窗好友孙中山并肩作战,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后来革命形势剧变,赵战秋的副将惨遭蒋介石杀害。心灰意冷之下,赵战秋辞官回乡,隐居在雾滋堂中,从此不再过问战事。时光荏苒,曾经的历史名人早已逝去,而当初依靠发达的水运交通盛极一时的北桂村,却又因为交通闭塞,成为了经济落后的偏僻山村。

北桂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经历过辉煌。虽然后来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在当地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之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将重现昔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