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妈。
豆妈,我儿子又撒谎了,他这辈子是不是完蛋了?
豆妈,我儿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他这整天就是惹是生非,不让人省心?
豆妈,这孩子是不是没救了?总是不听话。
这是小区里的一位妈妈,特别喜欢向豆妈请教育儿经验,可是几次聊天之后,豆妈发现,这位妈妈并不是想要讨论育儿经验,而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单纯的吐槽。
开始,豆妈还给到她一些安慰,后来豆妈觉得安慰只能让她这种焦虑状态越来越严重,并不能帮助到她,更为严重的是,她的这种担心和焦虑,是影响到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
豆妈见过这位妈妈的儿子,5岁多的小男孩有着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活泼,但是落在妈妈眼里,更多是一些负面的解读。
要知道,她这种负面的情绪是会传递给孩子的,而且会影响孩子的方方面面。
这让豆妈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情感依附》,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项调查。
这个调查横跨三十年,是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布洛迪,在1964年招募了131个家庭参与跟踪调查,对母婴进行观察。四年后,这项调查加入了父亲的访谈。这项调查持续到孩子7岁。
之后,不再进行每年的调查访问,然后在孩子18岁的时候,联系到了当年131组家庭里的91人,在孩子30岁的时候,联系到76人,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
这项调查的结果丰富详细,豆妈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本书。豆妈这里只想说这项调查其中一个结果显示,那些后来有幸福感的孩子,和早期的亲子教育有很大关系。
这种亲子教育并不是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导,而是父母本身具备的两样东西非常重要。
一个是自信,一个是乐观。
自信是指父母对孩子要有自信心。就像那位小区的妈妈,通过聊天和观察,豆妈发现这位妈妈,对孩子是缺乏自信心的。
在她眼里,只要孩子的言语和行为出现一点偏离她的认知安全范围,就会立刻想到最糟糕的结果,这样的思考方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她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会特别容易情绪上头。
在小区里孩子们一起玩,也能经常听到这位妈妈的声音,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孩子不要做什么,甚至还会因为她的一声呵斥,吓得所有妈妈和孩子都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妈妈担心孩子,对孩子的安全提高警惕没有错,可是过度保护就让孩子失去了当下做事的乐趣,而且还会因为过度的提醒,也会失去对世界的探索心和好奇心,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影响很大。
后来,豆妈告诉这位妈妈,她对孩子的这种过度担心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孕妇效应。妈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自己怀孕后,出门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可是在自己没怀孕之前,就感觉没看到有这么多孕妇。
其实,不是孕妇增多了,而是因为你怀孕了,开始关注怀孕这件事情,所以才会满眼都是孕妇。
看待孩子也一样,我们把关注点放在哪里,孩子就给我们呈现出什么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别人家孩子乖巧懂事。
明白了孕妇效应,我们就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多关注孩子积极方面,并且及时给予认可和鼓励。
小区这位妈妈就是听了豆妈的建议,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再见豆妈,整个人的状态看上去都好很多。
她说,尽管自己还会时不时冒出来一些负面的想法,但是很快就会被多关注的积极正能量的事情淹没,自己的担心和焦虑少了,孩子也变得懂事听话了。
豆妈知道,孩子还是很活泼,只是妈妈看待孩子的角度变了,孩子也会因为妈妈的改变而改变。
父母除了对孩子要有自信,还要保持自己的乐观态度。
豆妈经常在电梯里见到一位妈妈,很喜欢和她聊天。后来,豆妈也注意到,这位妈妈自带一种阳光的味道,和她聊天如沐春风,而且从来听不到她有什么抱怨和吐槽。
小区里很多妈妈都羡慕这位妈妈,说她一看就是那种幸福女人,无忧无虑。后来有一次,豆妈和这位妈妈聊天,妈妈说,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是我选择了只看那仅有的一二如意而已。
豆妈这才知道,她家的孩子一直体弱多病,一个月有大半个月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可是,她觉得如果自己再愁眉苦脸的样子,孩子更会觉得生病吃药打针是很难过的事情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妈妈本身性格就开朗乐观,她相信孩子的身体会随着年龄增长,通过一些锻炼方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壮实的。
正因为她的乐观,不仅感染了孩子,还带给整个家庭正能量。
虽然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虽然我们没有太多经验,也会踩坑走弯路,但是自信和乐观两样东西,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孩子,都是有效的育儿武器。想要顺风顺水的人生,这两样东西都得有,而且想要孩子自信乐观,的父母先具备这样的品质。
你的乐观自信程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