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纪实72小时》主创:用记录的力量,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真”

2019-11-05   文娱头版

看似平凡的地点,却遇到有故事的人。

作者:袁鑫笛

不间断拍摄72小时,不能摆拍,不能补拍;顺序取材,剪辑时出场顺序不允许变更……

作为日本NHK最受欢迎的纪录片之一,创办于2006年的《纪实72小时》,迄今为止已播出200余期。2018年6月,稻来传媒与NHK首次合作推出《纪实72小时》(中国版)第一季,在腾讯视频获得2.5亿次播放。昆明翠湖边,送别红嘴鸥的候鸟老人;北京798,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年轻人;横店万盛街,坚持逐梦的男女老少……许多看似平凡的面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一年,由企鹅影视出品、稻来传媒制作的《纪实72小时》(中国版)第二季回归,于10月17日起,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节目组选取了现实与怀旧交织的老茶馆、两平米见方的迷你KTV、深夜穿梭在北京的公交车等13个独具特色的场景,讲述中国人的日常,站在生活的交叉路口,观察、记录,为中国温暖存像。

为探寻这些幕后故事细节,《广电时评》记者专访了《纪实72小时》(中国版)总导演张学娇和制片人李洁,听他们分享"存像"的全过程。

72小时的昼与夜

“《纪实72小时》每一期会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从开机到关机一共72个小时,连续不断地对路人进行随机采访,聆听他们的故事。”还没等记者发问,李洁就主动介绍了节目的独特之处。

6月20日14:00,拍摄团队走进位于重庆黄桷坪4号的交通茶馆,28张方桌几乎座无虚席,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也有爱摆龙门阵的重庆人。次日清晨,6:00的茶馆里都是老茶客,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大叔,在自己熟悉的座位上,一边等待着自己的朋友,一边讲述交通茶馆的由来。中午,茶馆里的年轻人和游客多了起来,一位20岁的女孩,对着镜头说“妈妈,我谈恋爱了。”第三日傍晚18:10,拍摄已经过52个小时,红砖柱、木横梁,昏暗的灯光下,坐着一家人,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纪实72小时》(中国版)第二季就在这个不大却异常热闹的茶馆中拉开了整季节目的序幕。

起初,张学娇认为《纪实72小时》的拍摄方法很简单,“不就是在一个固定地点连续拍3天,随机找人来做采访吗?”但没料到想要拍得好,对摄制组的要求很高。由于拍摄对象的随机性,常常出现被采访对象拒绝,连拍的全是无用素材。而且还有三条不能触碰的红线:第一,绝对真实,不允许摆拍;第二,拍摄72小时,不能补拍;第三,顺序取材,剪辑时出场顺序不允许变更。这无疑增加了制作的难度。

要在短短十分钟的采访中打开受访者心扉,与其建立信任,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的确不容易。为了减轻受访者的压力,现场的工作人员尽量精简,只留下了导演、摄影师、录音师三人,张学娇坦言:“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尝试,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

除此之外,张学娇和她的团队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拍摄前,她会对选定的拍摄场景做大量的调研,“这个地方什么样的时间,人流量大概是多少,来的人大概都有哪些身份。”大量的调研资料会给张学娇带来创作上的指向性,在拍摄北京迷你KTV前,收集的资料都汇聚到一个主题——孤独经济。然而,事实刚好相反,来到迷你KTV的人,不都是形单影只,有想来一展歌喉的母女、久别重逢的好友、深情对望的情侣……他们相聚的方寸之地,弥漫着温馨、浪漫、幽默的氛围,而非孤独经济所映射的淡淡哀愁。

72小时的昼与夜,上演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故事。张学娇感慨:“对于创作者而言,这是节目最大的魅力,直到拍这个片子我才发现我这么不了解我们的生活,这么不了解周围的人。”

面对质疑,照单全收

第一季播出后,节目收获了不俗的播放量和广泛的关注,随后,观众对于剪辑、配乐、画外音、采访技巧的质疑也纷至沓来。面对观众的意见和批评,李洁照单全收:“我们低估了拍摄的难度,很多问题的确存在,我们会努力地调整。”团队收集了网上的负面反馈,反复对比研究,第二季节目,便做出了改善。

明显的变化在于采访技巧。迷你KTV的场景中,导演多次引导被访者说出他们内心的故事。身穿黑衣的贵州男孩性格内向,一个人在迷你KTV中唱歌,面对镜头总是闪躲。“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孩子,但是这个节目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方的语言,去表达他的现状和价值观。”张学娇提到,“他是有故事的人,如果表达不好就该放弃吗?如果是第一季的话,我可能努力半个小时就放弃了,但这次我没有。”于是,观众在节目中就听到了那句“你是为了练胆量吗?”对于已经到嘴边的话,拍摄人员学会了向他进一步引导。

在改进的路上,日方摄制团队也为其提供了诸多指导。第二季拍摄时,日方导演来到现场,为节目制作提出了宝贵建议。张学娇和团队还曾飞到日本“上了一次剪辑课”。她表示团队从深入的学习与交流中获益良多,“生活里从来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我们的发现。”

在与记者的交谈过程中,日方对第一集重庆茶馆的反馈邮件来了:“他们认为重庆的这一集整体的呈现和日本版非常像,第二年我们把节目做到这个水准是可以的,但是也提了很多的建议。”

对于李洁来说,第二季节目创作中最大的收获是创作思路的转变。构思第一季节目时,团队想选取13个最能代表中国的地点,涉及当代中国人全部日常生活,尽可能展现中国社会的全貌。当时日方曾经提出“中国那么大,先把北京拍好”的建议,“那时候还觉得对方小瞧了我们。”如今,李洁慢慢发现,“这个节目最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个一个地点的累积,10个、20个、30个、50个……慢慢让大家知道,我们这种影像的记录是有力量的。像拼图一样,让你看到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面貌。”

新一期节目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更多角落,闹市中的付费自习室、硕大城市中往来的夜班公交车、东北人离不开的澡堂……每个72小时里好像都有你我他。正如豆瓣上有一条热门评价那样写道:“看似平凡的地点,原来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看别人的故事,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不易,我们都在努力前行。”

“我们并不孤单”

在纪实影像领域深耕多年,李洁和张学娇深切地感受到了行业发生的变化。近些年,《生门》《手术两百年》《人间世》《城市24小时》等社会纪实节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张学娇看来,“是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看到社会纪实类作品。”李洁也欣喜地说:“得益于网络的发展,有更多同行可以参与其中,让我们感觉并不孤单。”

《纪实72小时》中国版的诞生,也可归功于视频网站入场纪录片领域带来的良机。资金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令原本略显“清贫”的纪实领域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张学娇和她的团队多次飞往日本学习、取经。“我很珍惜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整个纪录片行业而言也是好事。”同时她也在思索《纪实72小时》模式的在互联网时代到底有何优势?

“网络兴起,大家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很长的片子,《纪实72小时》让你在较短的时间看到很多人的生活,随之不断有新的东西涌进,让观众觉得普通人的生活原来也没有那么单调。”采访接近尾声时,张学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让今天的人们在故事里看到自己,让未来的人们看到2019年中国的时代影像。”第二季节目这句宣传语也是影片的价值所在。72小时的昼与夜里,还有不少生动鲜活的时刻值得观众发现。

·End·

编辑 | 饶文渊 佘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