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都听过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但是有的人却不知道丝绸之路还有海陆之分;我们都知道郑和七下西洋,很多人却不明白其究竟有何意义;我们都清楚近代中国曾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却不知道早在600年前中国就有了“海外移民”。一座明朝古墓出现在非洲大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好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纪录片,探寻这座古墓的秘密。
丝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出来的商业贸易路线,起点在长安,横穿甘肃与新疆两个省份,途径中亚,向西延伸至欧洲各国,促进了古代各个国家之间贸易合作,它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
上面介绍的是陆地丝绸之路,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其实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并不是郑和下西洋,而是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
2018年,与我国相距数千公里的非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件离奇之事,一座明朝古墓在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被发现。当地居民们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座古墓,随后一传十,十传百,便被媒体进行了公开报道,大批的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闻讯而来。人们都非常好奇,数百千年前的明朝古墓,为何会出现在远隔重洋的非洲大陆上呢?
这座古墓在非洲的内拉穆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之上,隶属肯尼亚管辖,该岛屿叫做帕泰岛。帕泰岛虽然位于非洲大陆,但是却一直流传着与中国相关的古老传说。根据当地的传说来看,在数百年前的时候,一艘来自明朝的大船因为损坏而搁浅在帕泰岛附近。由于条件所限,船员没能及时修复船体,于是这些来自东方的水手只能在此居住下来,后来一直没有离开。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因为目前这座岛屿上的居民,生活习惯与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我国明朝时期,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毕竟在此之前已经经历过多个朝代的技术积累。当时郑和所率领的舰队,船体密度高、结构紧实,只要稍作改进就可以满足远洋航行的需求。且船只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与洗漱空间,船员们完全可以在船上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船只上面还可以进行小范围动物养殖与植物种植,这为郑和的7次下西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以当时的史料文献为依据,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们高度还原了郑和7次下西洋的路线。从还原的情况来看,其舰队最远抵达过东非、红海地区,而帕泰岛刚好在其航程范围之内。并且在这座岛上还居住着一些历史悠久的家族,在这些古老家族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至今还可以听到郑和舰队从此经过并访问的消息。
可能很多人对此会提出疑问,这些消息仅可以证明郑和在明朝年间曾从帕泰岛经过或者停留过,但是并不足以证明帕泰岛上生活着中国人的后裔。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的准确性,中国考古人员以及历史学家曾经到肯尼亚进行调研,甚至查阅当地的历史文献,试图找出一些更有力证据。虽然专家们对这此非常积极,也付出了极大心血,但是肯尼亚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再加上曾经这里多次爆发过战争,即便曾经遗留的痕迹也被摧毁殆尽,很难从这里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最后还是国家派出一支科考队,在经过长时间的仔细研究与探索,才从中发现了一丝蛛丝马迹。
在帕泰岛上有个非常古老的职业“捞船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潜入海底打捞沉船遗物。科考队在当地调研期间,无意中才从当地老者口中得知这个“职业”的存在,并顺藤摸瓜发现了这些人存放瓷器的遗址,在经过对瓷器研究后发现,帕泰岛曾经确实有中国商船来访过,甚至可能有中国人在这里居住生活。
在2017年,中美两国还共同组成一支考察队,乘船前往帕泰岛进行考察。在考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曾在岛上发掘出了一具遗骸,科研人员随即便对遗骸展开鉴定,结果显示,这具遗骸是中国人,至今已有600多年。这一发现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遗骸生于明朝年间,与郑和是同一时代的人。
在后来的考察中,考察队在帕泰岛的一个偏僻村庄又有了新的发现,这里有一座规模巨大的墓葬群。令考察队兴奋的是,这座墓葬群的风格与当地格格不入,颇具东方色彩,且墓中留存着明朝的陶瓷制品。这一发现加上遗骸的鉴定结果,证明帕泰岛上的部分居民,有很大几率是明朝人的后裔。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航海活动,其意义不仅仅是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同时也打开了通往外界的渠道,其先后从国外带回的农作物,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