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犯了错,你会怎么教育?是耐心劝说,还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样妈看新闻的时候,无意中刷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一个小男孩揪家里狗狗的毛,妈妈看到了,先是大声斥责,看孩子越玩越起劲,妈妈便大义灭亲地冲过去揪孩子的头发,疼得男孩哇哇大哭。
妈妈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同身受。而且如果自己不教育好孩子,以后就会有人替自己教育孩子。
看完视频,还真的挺心疼这个孩子的。虽然妈妈的初心是好的,但却用错了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把孩子吓哭了。
假如妈妈长期用这套方法管教孩子,恐怕孩子的童年真的是要留下阴影了。
01 为什么孩子要揪狗毛?
既然妈妈希望孩子换位思考,那我们就换到孩子的位置上,来想一想他的行为究竟合不合理。
从视频上看,这个宝宝也就一两岁的样子。起初,他揪狗毛应该只是一种探索行为,就像看到衣服边缘的线头,孩子会好奇地扯一样。
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明白“揪狗毛会伤害狗狗”这个层面。
而孩子之所以会越揪越起劲,大概率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大声制止。在孩子眼里,揪狗毛引起了“爸爸妈妈大声说话”的这个结果,这可是一项重大发现。
而且自己揪的越重,爸爸妈妈的声音就越响,这不是和我们第一次接触声控的家用电器一样好玩吗?谁没有在一个人的时候,和Siri、小度这些人工智能聊过天呢?
如果妈妈能换位到孩子的立场,就会明白孩子对狗狗没有恶意,对爸爸妈妈也没有挑衅,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
因此,当妈妈突然揪孩子的头发时,孩子只有茫然和害怕,从哭声可以听出,他是真的痛了,真的害怕了。
可是他的认知能力毕竟还很有限,没有办法把妈妈揪头发的行为和他揪狗毛、换位思考联系起来,所以不管妈妈下手多重,都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孩子至多对妈妈心生畏惧罢了。
如果妈妈一直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顺从,还会认为弱者应该听强者的话,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可不是妈妈想传递给孩子的观念啊。
02 遇到此类问题,家长应该怎样教育?
1、不要大呼小叫
首先,看到孩子出现任何不当的行为时,都不应该大呼小叫。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只会让他们更兴奋,进而强化不当的行为。
正确的做法是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对于揪狗毛、打人、扔东西这类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家长应该立刻走到孩子身边制止,抓住孩子的手,或者把他抱开。
行动远比语言更有效率和威慑性!
2、教孩子正确的做法
年幼的孩子认知能力弱,家长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效果往往不好。所以不如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并不断的重复、强化,让孩子用身体记住什么是对的。
只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凭他的智力是想不出“应该怎么做“这个答案的。
就拿揪狗毛来说,妈妈可以快速走到孩子身边,抓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告诉孩子,“狗狗会疼,应该这样摸”,然后抓着孩子的手轻轻地抚摸狗狗。
孩子照做后,我们可以立刻进行强化,“宝宝做得真好,就是这样,轻轻地摸。”
孩子会因为我们的认可而增加摸狗狗的行为,慢慢的,揪狗毛的行为就被替代掉了。
3、培养同理心要慢慢来
换位思考的确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但这不是靠妈妈吼两嗓子就有用的。
先不说这么小的孩子,尚未发展出换位思考的能力。即使再大一些,孩子也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慢慢学会。
妈妈期望靠口头的教育和惩罚就让孩子立刻懂得换位思考的道理,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理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孩子要到1岁后,才能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明白什么是“我“,什么是”你“。
2-3岁,孩子开始表现出同理心,但此时,他们仍处于认知的自我中心阶段,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假如你让3岁的孩子给你挑礼物,那他多半会挑他喜欢的,而不是你喜欢的,就是这个道理。
3岁后,孩子的同理心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意识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可能和自己并不相同:
我喜欢吃蛋糕,爸爸喜欢吃香蕉,我应该给爸爸香蕉而不是蛋糕。
直到6岁以后,伴随着社会认知能力的大幅提升,孩子开始理解他人的处境,能够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这么看来,视频中的小男孩距离能够“换位思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妈妈可以通过经常和孩子讨论感受、建立情绪词汇、读情绪绘本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但是首先,妈妈自己要做到换位思考,对孩子共情,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才有可能学会共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徒劳。
错误的教育方式,越使劲,只会让孩子伤得越重而已。
你怎样看待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