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瞿弦和,人们一定不陌生。爱听广播的说他是著名演播家,爱看电视晚会的说他是著名主持人。瞿弦和常年在电台、电视台担任小说连播、配乐散文、诗朗诵等工作,为数百部集译制片主要人物配音,一些重要的大型晚会中更是常见他的身影。退休后,他比上班时还忙,他奉行的是“宁可累死不能闲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原则。
瞿弦和
我就是个陀螺,小鞭儿在手里,天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老子曾说,天地为什么长久,是因为天地是以万物的生命为生命,她对万物既没有恩怨,也不求报答,做人也应该如此。花甲之后的瞿弦和和夫人张筠英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们一个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前团长,一个是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教师节的时候,曾经的下属和学生都会打电话向老团长、老教授问好。
瞿弦和老师是亲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人。“已经退休六年,近五年不仅没有休息,反而更加忙碌成功申报两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中华文化传承做贡献”。
他是工作狂人
瞿弦和老师1944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6岁随父母回国。“很多人以为我是华侨富商的孩子,其实不是。我父亲是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参加者,父母就像郭沫若那批人似的,流亡海外的老革命,爸爸教数学,妈妈教体育,建国后就回来了,所以我是‘红二代’。”1955年7月1日在中山公园中山堂瞿弦和给毛主席献了花。1965年,中戏毕业,瞿弦和响应号召,奔赴大西北青海。
1967年3月,瞿弦和和张筠英结婚了。婚后,他们却开始了8年的两地分居生活。青海的民族歌舞团、话剧团的锻炼,对瞿弦和日后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影响。1973年,瞿弦和从青海调回,一家人得以在北京团圆。
“业精于勤”是瞿弦和的座右铭,他对业务总是要精于求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干部队伍‘四化’思想初步提出的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就是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此方针提出后,当年,一批年富力强的业务尖子成为各文艺院团的团长,37岁的瞿弦和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1982年瞿弦和被群众选举成了煤矿文工团团长,而他这个团长当了30年,在团员眼中,瞿弦和是个拼命三郎,每天忙个不停,他的时间表总是排得满满的,按照妻子张筠英的话说:“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儿就在他手里,天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当年在青海翻山越岭的演出、锻炼,不仅劳其筋骨,也锻炼了瞿弦和老师坚强的意志,虽然后来当了团长,却总和团员出现在老旧矿区,煤矿文工团演出的地方往往是条件简陋的井口、食堂,以及矿井下逼仄昏暗的“掌子面”。有些矿道仅容得下一人钻过,得前面的人拽着,后面的人推着,异常艰苦。
面对他的黑兄弟们,瞿弦和特别爱朗诵那首《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你在我的眸子里噼啪作响/你在我的灵魂中璀璨闪光/追寻你是一种理想/逼近你是一轮光芒/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十年来,瞿弦和带着这首诗走遍了大江南北大小矿区,每当朗诵至最后一句,全场总是沸腾起来,齐声应和:“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此时的瞿弦和,心中是如此畅快。有一次,文工团在宁夏白芨沟矿演出,刚开完政协会的瞿弦和随后赶去,下了飞机,经过5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才到矿上;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卸完台,已是夜里11点多;他又带着灯光师连夜返回,又是五六个小时山路,又是两个多小时飞机,9点上班时间刚到,他已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曾经文工团500多职工对瞿弦和的评价为——非人也!他也获得了“乌金大奖”,在他眼中这个煤矿工人给他的荣誉比任何其他大奖都珍贵。
其实瞿老师也承认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分给文工团太多,留给家庭的时间太少,他说自己从上任的那一天就想做点实事,直到退休那天这个想法一直没变:“我希望大家看见我说这个人是干事的人,人挺好就行了。”
一般来说,人到中年就开始讲究“养生”了,瞿弦和却完全无此念头,天天“吃嘛嘛香”,而且还说:“要是谁想问我点我不想说的事,不用打,饿我三顿就都招了!”他睡觉的时间很少,但他会随时补觉,累极了说声“我睡会儿”,话音刚落鼾声就起,三五分钟后,又是一张焕然一新的面孔。瞿弦和的忙碌一直到退休后也没有停下,忙碌已经成了他的习惯,而且他享受其中。
宁可累死不能闲死
2012年7月下旬,瞿弦和的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离开团长工作岗位,但是作为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和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瞿弦和成了真正的退而不休。他的头衔还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话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长。
作为国家大型晚会主持人,瞿弦和主持中央电视台及各地电视台各类大型文艺晚会,获中国视协首届“电视百佳”称号。近年来瞿弦和主持了几乎所有重大晚会包括长征胜利80周年“永远的长征”、《小平你好》、建国六十周年“复兴之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的旗帜”、抗战七十周年“胜利与和平”。对这些重大晚会的主持,给瞿弦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在建国六十周年“复兴之路”的演出中,舞台的高度和坡度是一道难题:“晚会舞美设计宏大壮观,我们这段主持是以朗诵展示,必须弯腰走到大平台后面提前候场,然后迈上近30个台阶,登上平台最高处。整个平台是倾斜的,我们从最高点开始朗诵,边走边说,不能滑倒,我们年龄都不小啦,既要配合音乐、又要正确走位,对我和丁建华都是是严峻考验,每场完成任务在击掌庆贺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千万不能大意。’”
抗战胜利70周年“胜利与和平”的晚会,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演出,有百位抗战老兵隆重入场。彩排时均由工作人员代为走台,音乐声中瞿弦和在幕内有画外音,合练成功后,确定了语速。“但正式演出那天,入场的老战士都是90岁以上,还有百岁老人,有人搀扶,有人陪伴,比彩排时慢了许多,语速可就要临场适应了,我看着舞台监督的手势,手心向下就要缓,向上就要加速,致敬的词必须在关键处突出,真是不一般的画外音!主持词根据编导组指示,每天都会有变化,有删减、有增加,甚至是一两个字、一个标点符号,还有改动后又改回原词的。我们头脑必须清醒,必须适应,注意力要集中,要准确无误,这可是有相当难度啊!”瞿弦和说。
在建党90周年晚会的导演是陈维亚,他对主持晚会的瞿弦和和朱媛媛说,这样重要的活动,主持人要有国家级风度,从上场的步伐、转身、退场都要把握体态,不能放过每个细节。“主持词每个段落都有不同的切入点,我们一起硏究,注重从不同角度把握基调与风格,这是一次难忘的实践。”对于瞿弦和来说,每一次晚会的主持都是学习之旅,他从未放松过。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上,瞿弦和的主持搭档是军旅艺术家、主持人刘小娜,瞿弦和回忆这次他们排练很刻苦:“第一段的气势昂扬;第二段的深情回想,不失力度,更要掌握分寸感,是对主持艺术的又一次探讨。”
瞿弦和老师的时间一直都排得满满的,他说他的十六字口诀是:“爱吃就吃,想睡就睡,能玩就玩,该忘就忘。”虽然退休了,他仍旧奉行“宁可累死不能闲死”“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原则。
退休比在任还忙
“今年是我退休的第六年,退休以后原来是打算发挥余热,没想到一路忙下来比在任的时候还要忙碌。”记者几次采访,瞿弦和老师不是在广州演出,就是主持晚会在对词,他的行程始终排得满满的,不仅演出,这五年他还推动成功申报两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中华文化传承做贡献。“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重温经典名家名篇朗诵会’立项以后,我们已经在全国25个城市巡演。”瞿弦和告诉记者,通过老中青三代表演、朗诵、演播、配音艺术家,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诗词(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近现代诗人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给人们。演出后,各地掀起了诗歌热。“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和当地孩子们一起表演、朗诵经典诗词,是让我很感动、难忘的事。”
2014年“世纪诗人专辑拍摄工程”启动。该工程选择艾青、臧克家等五四运动以来的多位诗人,包括已故或者健在的、90岁以上的诗人作品,一诗一景,将其代表作品以电视诗会的形式播映并制作成音像制品。瞿弦和和妻子张筠英担任了艺术片“世纪诗人作品”的策划拍摄工作。“现在已经完成徐志摩、闻一多、艾青三位,目前正在拍摄贺敬之、李瑛、郑敏三位诗人诗集。将有中国作协提供的30位‘世纪诗人’例如拍摄计划,艺术顾问式吴思敬教授。”瞿弦和介绍,一集90分钟,将他们的20首代表诗歌请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朗诵,并拍摄制作纪录片,使诗作立体化、形象化,有的作品我们还运用音乐小品演出来。”找老艺术家录制朗诵诗歌名篇。瞿弦和和张筠英做得一丝不苟。张筠英说:“棘手的事情,没有一件事当中没有的,但是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尽力解决。”
请老艺术家周正录制徐志摩的诗时,他已得了帕金森症,他们需要想很多办法怎么让画面不显得那么抖。他们请曹灿老师、殷之光老师等等很多老艺术家共同完成创作。随着拍摄制作中,一些老艺术家相继去世,纪录片中他们的影像、声音也成了最后的作品。瞿弦和说他是肩负着责任和使命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