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给经典片片拍前传,能成功吗?
成功的例子当然有,那就是《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明明知道天行者安纳金最终会沦为黑武士,明明知道了结局,但是影片开始之后,还是深深吸引着人看下去,直到看完。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但是乔治·卢卡斯做到了,所以他是大师。
在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猩球崛起》,作为经典科幻片《人猿星球》的前传,讲猩族是如何在地球上崛起的,三部曲下来,故事能够自圆其说,并且在最后顺利接上了《人猿星球》里面的梗,还算不错。
其他,就很难说了。
《哈利波特》系列够厉害吧,结果前传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拍了三部,结果越拍越烂,到了拍不下去的地步了。
即便是彼得·杰克逊亲自坐镇,《指环王》三部曲的前传《霍比特人》与正传相比,成色也明显不在一个层次,退步非常明显。
《饥饿游戏》三部曲将狮门影业助推成为了那个年代最能挣钱的电影公司之一,大获全胜。《饥饿游戏前传:鸣鸟与蛇之歌》明显是想再创辉煌,再火一次,而且《哈利波特》《指环王》前传都是另起灶炉,讲的新人的故事,而《饥饿游戏前传》的男主角可正是《饥饿游戏》里的大反派斯诺国王,衔接极为密切,很有一种《星球大战》前传的意味。
但是,师门这次明显失算了。
《饥饿游戏前传》没有拍好,比正传烂多了。
首先,故事就不行,松散且拖沓。很明显,既然是前传,《饥饿游戏前传》既想讲饥饿游戏的缘起,又想挖掘斯诺的性格。既要又要的结果,是两边都要不上,那一方面都没有讲好,真冤枉了158分钟这个片长,长的让人不受不了,却没能将故事给讲圆了。
说是接游戏的缘起,其实在这部前传里接游戏已经办到了第十届。只是,对于斯诺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当然不是以游戏的参加者,而是以游戏导师的名义。那时候的斯诺还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游戏的真正主导者是大学的校长海波顿(彼得·丁拉基)。海波顿声厉内荏,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而斯诺(汤姆·布莱斯)则只是一名好学生,一心想要好好表现,赢得毕业奖金。甚至,作为饥饿游戏的导师,斯诺还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充满了同情,一心想要帮她。
结果,斯诺做到了,他指导的学生,来自第12区的学生露西·格蕾(瑞秋·齐格勒)最终赢得了第十届游戏的胜利。甚至,为了胜利,斯诺还违规,不惜作弊。而且,为了这种作弊行为,他受到了处罚,被贬为普通士兵,被拍到第八区去做20年守卫工作。
在贿赂之下,斯诺进入了第12区。在那里,赢得了饥饿游戏的露西·格蕾则成了自由的歌唱者。
斯诺在帮助露西·格蕾的过程中,还与她产生了爱情。在12区,两个人享受了短暂的爱情。
不过,国王的统治,时刻影响着这里。地下反抗蠢蠢欲动,斯诺甚至动过心思,想要与露西·格蕾一起私奔,逃出施惠国的统治区,去自由区域。但是,他与露西·格蕾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使得斯诺心中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他堕落了,黑化了,彻底走上了成为超级大反派的不归路。
这个故事似乎也不错,但是电影的结果却松松散散,讲的不明不白。几个转折都莫名其妙,不仅不精彩,还纯属于硬拗。
唯一的转折,是海波顿校长,作为饥饿游戏的初代设计者,表面上看他在严格推动着这个残忍的游戏的发展,但实际上他对这个游戏厌恶至极,一直在找机会停掉这个游戏。片中也说,这个游戏已经没人看了,可以停止了。但斯诺为了救露西·格蕾,往里面加了很多东西,结果却救活了这个游戏,使得这个游戏拥有了继续玩下去的理由。斯诺也因此成为了新一代游戏的把持者。
斯诺的阴差阳错,算是圆上了饥饿游戏新玩法的起源。但是,斯诺的黑化,实在是说服力不够,强行转折也毫无说服力。
其次,演员的表现真是不怎么样。
《饥饿游戏》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与“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的表现摆不脱关系,两者相互成全。在出演这个系列之前,大表姐只是一名文艺片演员,而凭借着奥斯卡影后的名头在出演这个影片,在演技的巅峰期大表姐为角色注入了刚强不屈的精神,表现惊人,是这个系列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而《饥饿游戏前传》的里的选角,女主角换成了瑞秋·齐格勒。尽管她饰演过斯皮尔伯格版《西区故事》,还是迪斯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的人选,但是在这部前传影片里,她的表现与大表姐比起来,可谓是天上地下,差的太远了。
相比大表姐饰演的凯尼斯的刚强坚忍,这一版的女主似乎除了会唱歌,然后就什么都不会了,大表姐成为饥饿游戏的赢家凭借的是自身实力,而齐格勒凭的则是作弊,赢得毫无说服力,这样的赢法,以及这样的角色,令人生厌,可是偏偏齐格勒又一副莫名的自信感,强力靠主角光环在笼罩自己,实在是可爱不起来。
女主不行,男主就行了吗?也不行,汤姆·布莱斯饰演的斯诺,除了在开篇部分的表现还可以,后面就莫名其妙,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观众也稀里糊涂,不知道电影究竟在干什么?
全片都是这么稀里糊涂,故事稀里糊涂,演员稀里糊涂,演不下去了就来一段歌曲。真是想不到,《饥饿游戏前传》居然成了一部歌剧片。问题是,真正好听的歌像《冰雪奇缘》里那种可以传唱不已的好歌又没有。
反正,整部影片就挺莫名其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