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有武大郎这个人,《水浒传》中的描述是真的吗

2023-12-22   千年史馆

原标题:历史上有不有武大郎这个人,《水浒传》中的描述是真的吗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未发现尚存遗物。为缅怀先祖,武氏族人又对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

而武家族人记载的武大郎与历史有很大的差别的。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这段武家的家谱中可以看出来,武大郎不但出身名门,还中过举人,官拜七品。

这与《水浒传》、《金瓶梅》中懦弱的武大郎形象差之千里。

传说一

其实关于《水浒传》都有很多传说,更何况是武大郎这个人了。

有人说《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是元末,有人说是南宋,这些说法都莫衷一是,毕竟从小说中去探寻真实与否,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至于这个人的真假与经历,就只能整理一下各方的看法了。

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武植与武松是一对相依为命的兄弟。虽然父母双亡,但是武大郎却是一个聪明非常的人。

他努力读书,高中状元,最后还做了山东阳谷县令。而他有一个同窗,叫做黄堂的,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这个黄堂了,如果按照谐音来看,与“荒唐”很像,古人善于用这种春秋笔法,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了。

黄堂名落孙山后,家中又起了大火,这才叫做“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只好来向武植借钱。

可是来是来了,也在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便再也见不到了。那是什么原因呢?不是武植不见,而是武植一直忙于兴修水利,让阳谷百姓顺利赶上播种时节。

于是黄堂非常生气,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在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可是他回去一看,家里的房子早就修好了,这是武植悄悄拿钱资助的,可是他一路写的字被一个叫施耐庵的看到,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把这个武大郎与潘金莲写到了书里。

其实看看这个传说也是漏洞百出,在古代父母官是不能随意侮辱的,连民告官都要付出代价,更何况是辱官。斗升小民告官无论诬告还是控告不实,皆要被反坐,乃至《秦律》中“告盗加赃”,多一点都要论处,《唐律》中诬告自己长官,亲属,罪加二等。

所以不要说这么肆无忌惮的辱官,就是告官,都要想到后果。

传说二

此武大郎非彼武大郎,明代永乐年间,清河县有一个武大郎,中过进士,当过阳谷县令,现在河北清河县还为他盖了一座武植祠。

但是有人具体查证过,并没有武植这个人,倒是查到了陈世美。查康熙阳谷县志卷二职官、光绪阳谷县志卷四职官。明代阳谷县知县并无武植此人。甚至没有一个姓武的。

所以武植这个人并不存在,为什么武家要弄个武大郎的生平呢?

近年来的旅游业非常发达,这也是一个营销的手段,能颠覆《水浒传》、《金瓶梅》中武大郎的形象,确实很符合现在的主流。

当然不排除族中确实有这么一位武姓青年,优秀得紧,然后不小心与小说中的武大郎撞了“名字”。

小说家言,当个故事看看就好,何必去故纸堆里寻求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