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织:地毯在艺术、工艺和设计中的角色

原标题:互织:地毯在艺术、工艺和设计中的角色

原创 张霓 艺术与设计

地毯有何用?这个问题或许听起来无厘头,却是罗马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的最新展览“互织”(Intertwingled)的重要主题。策展人马蒂·吉谢(Martí Guixé)和英加·克诺尔克(Inga Knölke)真正想问的是:人们熟悉的“地毯”,在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展览现场

“最初,地毯用于保护人们不直接和地面接触。因此在过去经常能看到整个社区和家庭聚集在地毯上。地毯就成为了家的象征,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为人们带来舒适和家庭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毯如今已成为一种装饰元素和文化信息的载体。”策展人解释道。因此,由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1964 年创造的“互织”一词,被运用于本次展览的语境中。

结合了“互联”(interconnected)和“交织”(intertwined)的术语“互织”,是为了描述超文本(hypertext)而诞生的,超文本等同于网络领域中最基础的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即HTML。有了“超文本”,人们就能用单词和文字在联网的计算机上相互连接。在网络上,“超文本”类似于地毯中的线和结。而网络,就像编织成的地毯或挂毯,被视为我们社会和文化的原型。依循这一线索,策展人潜入过去的艺术、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设计作品中,寻找“互织”在不同时代的例子,希望提供一次跨越多个维度的旅程。

展览现场

当80多件地毯、绘画、摄影和手工艺品“互织”在一起时,展览现场仿佛变为一件内涵丰富的装置。视觉上,整个空间就像一个可席地而坐的户外广场或沙龙。其中有马蒂设计的长凳“网席”(NetSEAT),还有看似小椅子,却有着毛茸茸动物皮毛触感的“Ron Ron”,它出自意大利艺术家马里昂·巴鲁克(Marion Baruch)之手。类似的作品还有韩国艺术家金守子(Kimsooja)带来的“Bottari”,它有着《哆啦A梦》漫画里时光包袱的造型,妙趣横生。

除了这些“非家具”的家具,许多铺在展厅地上的作品,也并不都是“地毯”。比如克劳斯·哈帕涅米(Klaus Haapaniemi)的方形“鸟床旗”(Birdthrow)和“猫披肩”(Cat Shawl)就是时尚饰品,作品中的鸟、花、马和鹿等动物神话图案则可追溯到16世纪和17世纪生产于伊朗的克尔曼(Kerman)地毯。无独有偶,马蒂设计的“鬼魅”(Ghost)地毯也取材于此经典元素。

展览现场

游走在展厅中,很难不被一件长条式、明亮颜色布匹组成的作品吸引。这是由马里奥·德·路易吉(Mario De Luigi)创作于1963年的挂毯,被建筑师埃米利奥·拉帕杜拉(Emilio La Padula)和法比奥·波焦蒂尼(Fabio Poggiotini)选中,置入著名的意大利游轮威尼斯号(Veneziana)头等舱的大型沙龙式宴会厅和休息室中。地上铺着的一幅名为“四季”(Four Seasons)的织物画作,以其欢愉的色彩,符合室内空间的温暖色调令人眼前一亮,具有曾一度非常流行的嬉皮和宇宙风格。

这种欢乐主义风格,也在Nanimarquina品牌的“卡拉”(Kala)和“麦地那 2”(Medina 2)两张地毯中获得延续,两者在设计概念上都有着对未来的某种期望:“卡拉”意指“明日”和“艺术”,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慈善学校“关怀与公平”(Care& Fair)的学生作品。“通过孩子们的眼睛,我们看见的是未来。”品牌创始人纳尼·马奎纳(Nani Marquina)说道。“麦地那 2”取材于远古地毯的精髓,重新使用了传统的“基里姆”(Kilim,一种梭织编织法)技术,让现代感融入传统基因。

金守子(Kimsooja)带来的“ Bottari ”椅子

这一创立于1987年的地毯品牌,其创新精神也与“互织”相呼应,在艺术和设计史中留下许多痕迹。比如雕塑家爱德华多·奇利达(Eduardo Chillida)的手稿,就成为一系列地毯设计的起源。黑白抽象感十足的“拼贴”(Collage)地毯就反映了艺术家一件雕塑作品的孕育过程。该品牌的“白底黑字”(Black On White)系列地毯:华金·鲁伊斯·米勒(Joaquim Ruiz Millet)的“黑白手稿”(Black on White Manuscript)、哈维尔·马里斯卡尔(Javier Mariscal)的“埃斯坦布尔”(Estambul)和夏诺·阿门特(Xano Armenter)的“凌波”(Limbo)——这三张地毯与意大利女画家比斯·拉扎里(Bice Lazzari)的线性作品有着相似的意境。

展览中的现代黑白组合之作有来自建筑师法布里齐奥·费利奇(Fabrizio Felici)和工匠阿尔贝托·奥尔莫(Alberto Olmo)共同完成的“二维码”(QRQuanta Res)地毯。不过,这种将传统地毯“像素化”或“解构”的模式早在捷克画家吉里·科拉尔(Jirì Kolar)的画作中率先出现过。当看到亚历山德罗·佩德雷蒂(Alessandro Pedretti)和伊塔洛·罗塔(Italo Rota)为地毯品牌 Nodus 打造的“巴巴”(Baba)设计时,那像素格组成的传统纹样虽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仍引发了观者对其古今交错的经典感的赞叹。

哈维尔·马 里斯卡尔(Javier Mariscal)的“埃斯坦布尔” (Estambul)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将自己的设计巧妙地“互织”于展览中的马蒂。他是西班牙现代食物设计领域的佼佼者,他的地毯设计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展览上还可以看到他与地毯品牌 Nanimarquina合作多年的成果,如极具迷幻色彩的“鬼魅”(Ghost)、手绘几何感的“描绘”(Traced)还有将传统作品解构的“延续”(Extended)等。“有时,概念胜于细节。我认为这是新世纪的基本观念:进入一个无序的时期,细节将很难被控制。因此,定义、控制和取得特定审美结果的想法已过时。”他说道。

另一位策展人英加表示认同。她总结道:“不同的美学语言和所处理的主题多样性,是让‘互织’作品被汇集在一起的原因。他们所构成的网络、陈述、观点和路径恰如作家韩炳哲所形容的,是一个个‘窗口’——这表明了在超本文中,没有完全陌生的东西,这也是其美妙之处。”

文 Article / 张霓 Zhang Ni

图 Pictures / 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