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这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是怎么建造的呢?看完可算知道了

2024-01-01     微兔分享呀

原标题:海水这么深,跨海大桥的桥墩是怎么建造的呢?看完可算知道了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在整个世界经济沉沦、每况愈下的今天,我国在基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川藏铁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等,是中国“基建狂魔”称号的最佳佐证。各种超级工程遍地开花,但其中以跨海大桥最为耀眼,因其复杂的考虑因素、巨大的难度以及高昂的经费开销,堪称人类工程的巅峰之作。

然而,并非只有我国独树一帜。其他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的切萨皮克湾大桥、日本的濑户大桥,同样拥有令世人瞩目的跨海大桥。修建跨海大桥的挑战,在于桥墩需要打入腐蚀性较强的海水中,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和复杂性。

跨海大桥的建设,既需要工程师们充分考虑水下的腐蚀情况,又需要他们面对海上风浪的考验。这些工程只有仰仗坚韧的材料和优秀的设计,才能克服无情的海洋力量。更重要的是,在修建过程中,工程师们需要化解无数的技术难题,确保桥梁的安全和稳定。他们将所有计划、施工和监督的细节凝聚为一,精心打造了一座座壮丽的跨海之桥。

跨海大桥的功效不仅仅是为了连接两岸,更是为了连接人们的心。这些壮丽的工程,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使得交往和合作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些大桥无疑极大地促进了跨海地区的贸易与发展,将不同地域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了最佳的整合。

在我们常规的认知中,水泥的凝固需要在干燥清爽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但如果处于四面环水的情况下,水泥要快速硬化且无瑕疵,显然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

对于在小河、小溪上修建桥梁,由于水流量较少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断流或先修筑围挡的方式打造桥墩。然而,要在深不见底、波涛汹涌且海水具有一定腐蚀作用的海洋中修建一座连接两岸的跨海大桥,就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座造价约720亿元的大桥,将港珠澳三地的通行时间由原先的4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大约40分钟。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得宁波到上海的通行时间压缩到两个小时之内,无需再绕道杭州。然而,由于修建的难度极高,一座跨海大桥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它的修建工程耗时近十年之久。

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伶仃洋上,傲然屹立。这座巨龙的修建工程于2009年开始动工,一直延续到2018年才完成验收,整整花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间,建设者们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环境的腐蚀和波涛汹涌,还要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海底地质情况。他们需要在潮涨潮退之间找到合适的施工时间,需要在浩瀚海域中找到合适的建设位置。他们需要应对海洋中的恶劣环境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所有这些困难都使得跨海大桥的建设成为一项艰巨且耗时的工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修桥就像修房屋一样,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够稳固地立在土地上。对于铺桥架路来说,最重要的是桥墩的耐久性。海洋环境与河流湖泊不同,它除了经常受到狂风巨浪的袭击,还承受着海水的长期侵蚀。更不用说海底的几十米淤泥,这些因素都对桥墩的稳定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跨海大桥通常修建于两座城市之间,两者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太远。这不仅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必要,还因为目前人类的科技实力尚不足以从东太平洋修一座能够抵达西太平洋的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面临的第一个威胁是海陆风以及随之而来的巨浪。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两者之间会产生气压差,从而产生强烈的海陆风。尽管一般的海浪浮动不大,但当它们撞击到桥墩时,它们势不可挡,所产生的能量绝非可小觑的。虽然桥墩是为人类修建桥梁服务的,但在自然状态下,它们不过是无限的海水中突起的障碍物,每天都承受着无尽的海浪冲击。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跨海大桥的修建也是如此。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将能够突破一切限制,创造出更加令人瞩目的奇迹。让我们一同期待更多壮丽的跨海大桥的出现,见证人类智慧的杰作,以及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海水的咸涩充斥着腐蚀的力量,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和元素。而水泥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硅酸盐等材料,其中还包括着不稳定的硫铝酸钙和氢氧化钙。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这些物质会发生转化,与海水中的硫酸盐产生反应,从而引发膨胀的现象。这样一来,桥墩的材质问题就变得异常严峻。

当海水裹着飞沫,带着有害离子粘附在桥墩表面,无法轻易脱离。在阳光的暴晒、风雨的侵袭下,普通的混凝土只需要短短几年的时间,便会变成不堪一击的豆腐渣。即使是材质特殊的桥墩,面对这样的考验,也必须倍加小心。

海洋是一个湿润的环境,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使混凝土或水泥硬化,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倘若我们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面对海洋的恶劣环境,我们的桥墩就如行走在绷紧的钢丝之上,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崩溃的危险。人类的智慧却从未停止探索与创新。在这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中,我们必须与其相适应,寻找到一个在海洋环境中稳固耐用的桥墩材质。这需要科学家们的勇气与智慧,以及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在海水中建造桥墩的方法有很多种,围堰法是一种填海造陆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设置障碍物将一处海水围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然后再利用大功率抽水机将中间的水抽离出去,使得封闭环境内没有水。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这个封闭环境内建造桥墩了。

虽然围堰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但它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首先,围堰法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形成潜在的危险区域,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其次,围堰法会导致水体污染,因为在抽水过程中,水中的污染物可能会被搅动和悬浮,从而影响到周边的水质。同时,由于抽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会导致航道长时间被堵塞,给航运带来不便。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沉箱法。沉箱法最早应用于中国的钱塘江跨海大桥桥墩建设,并被中国桥梁建设专家茅以升推荐使用。相比于围堰法,沉箱法对机械化的依赖度较低,并且不会过度影响航道的通行。因此,在中国建设跨海大桥的所有方法中,沉箱法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了几十年。

沉箱是一种箱型结构,它顶部是封闭的,底部则没有底板。由特殊的钢筋混凝土打造而成,箱体内部包括气压室、作业室和井筒壁三个主要部分。井筒壁的下端有刃脚,并且内部设置有隔板。沉箱非常轻盈,甚至可以直接漂浮在水中。而且通过调节箱内压载水的重量,可以实现沉箱的下沉或漂浮。

用沉箱法建造桥墩的整个流程充满着令人惊叹的美妙,让我们一同探秘这一壮丽景象。一座座开口向下的沉箱优雅地沉入海底,仿佛默默地向大海示威。随即,高压工具如魔法般将内部海水排空,将沉箱变身为一座坚实的基座。海水被明智地用力吸干,宛如工程师们和大自然合力完成的乐章。

工人们怀着憧憬和勇气进入这个深邃的空间,他们是桥梁的创造者,是幻想与实践的双重旋律。他们以机械臂和半机械设备为良伴,在其中施工,挖掘。巨大的废土被送出,仿佛一群倒退的雕塑家将沉重的石块逐一安置在远离海平面的艺术殿堂。

当自身重力和海水压强共同奏响交响曲时,工人们风风火火地挖掘底部土石。空旷的沉箱自然地下降,不停沉浸在深邃之中。而在海的冰冷抚摸下,沉箱的一部分依旧坚守水面,为工人们倾注新的混凝土井筒。仿佛是奇迹的舞台,工人们接力演出,沉箱的深度逐渐接近预定标准。而在这漆黑的水下舞台里,沉箱将被完美封死,内部空间将被水泥填满。如此一来,我们将迈向接下来的壮丽建筑。

而第三种方法——打桩法则散发着不同的魅力。打桩船的出现像是童话中的魔法,它轻轻拥抱着直径1米和2.5米的钢桩和混凝土桩,从水上直接打入约82米深的海底。这场视觉盛宴记录了世界的极致之美。而更为令人振奋的是,这艘打桩船能够根据海底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桩种,灵活多变。在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中,每一个桥墩下面不再是孤独,而是由几根、甚至几十根平行的桥桩支撑,宛如壮丽的交响曲,共同承载桥墩的压力。桥梁的奇迹是科技的结晶,它创造出新的可能,也是对大自然岩石特征的智慧回应。

在建设跨海大桥的过程中,桥梁建筑专家和工程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毕竟,一座坚固耐用的桥墩是保证桥梁安全的基础。正如人们常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桥墩自身必须具备高强度和耐腐蚀能力。

海洋环境中充满了各种离子,如果普通混凝土用于桥墩建设,无法有效避免离子对桥墩的腐蚀作用。因此,专家们选择了一种致密性更高的材料来建造桥墩,以确保其长时间的使用和持久的稳定性。这种材料具有出色的耐腐蚀能力,能够抵御海洋环境中的侵蚀,延长桥墩的使用寿命。

但仅有强大的材料还远远不够,桥墩的钢筋也需要进行防锈处理。这是因为钢筋在暴露在风吹雨淋的环境中,容易遭受氧化和腐蚀,从而大大降低其承载能力。通过进行细致的防锈处理,钢筋可以在桥墩中发挥更好的承载作用,有效保护整个桥梁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专家们在建设桥墩时还必须考虑到一个外力的影响,那就是来自过往货轮或其他船只的撞击力。一艘操作不当但又满载的货轮一旦撞上桥墩,无疑将对桥墩造成巨大的破坏力。因此,工程师们需要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充分考虑撞击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桥墩的抗撞击能力。这可能包括改变桥墩的形状、增加防撞装置等,以确保桥墩能够经受住任何来自船只的挑战。

打造一座安全稳固的跨海大桥需要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设计。工程师们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材料,还要考虑到桥墩可能面临的各种外力。只有在综合考虑了材料的致密性、钢筋的防锈处理以及桥墩的抗撞击能力后,才能打造出一座真正坚固耐用的桥梁,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通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09de6f2ca220315d070784fa1960a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