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教室应该长成啥样?——优秀老师都是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

2023-05-08   守望新教育

原标题:程红兵:教室应该长成啥样?——优秀老师都是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优秀老师都是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

作者|程红兵

杨绛先生曾经写过一句话: “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这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教师教学,我忽然觉得,课教得好的老师都是能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反之,课堂教学有问题的多半都是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的教学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服务,你就应该思考学生的感受,想想当初你当学生时,你希望老师怎么上课,怎么教学。事实上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一些教师常常忘记了自己当初做学生时的感受。

我听过一节世界史课,这堂课有三个环节,三个环节都是属于信息筛选类型的。第一个环节,关于组成文明的五大特征,教师边问边答。

第二个环节,关于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教师也是边问边答。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就希腊文明填写相关文明社会基本要素的表格。

第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得知道这堂课“主要目标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让我们达成什么”。

整堂课教师都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目标,学生目标不明,糊里糊涂跟着老师走,其实即使让学生填表,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填这个表,这个表的意义何在,并明确告知让学生在多少时间完成填表的工作,计时计分,提前完成的,给予奖励。

第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还要知道老师的指令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有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指令含义不明,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自己边问边答。

老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自己解答问题,完全属于自问自答,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指令到底何意,老师到底“要不要我思考、要不要我回答”。

教师这样一种话语方式,似问似答,非问非答,说是问题,但又不要学生思考,甚至无需学生回答;说不是问题,它常常以问话的方式出现。

而且教师的问题常常是细碎化的问题,甚至于教师常常是把一句话拆开来说,拆成问题来说,一堂课下来,教师这样的问题多达几十个,全是碎片化的,学生无法明确教师课堂里这么多的问题到底指向什么核心问题,无法建立整体概念。

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互动方式之一就是对话,对话就是要有来有往,清晰明确,糊里糊涂的话语方式,也就导致学生糊里糊涂的学习结果。

第三,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要知道这堂课的逻辑关系、逻辑脉络到底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要结构化。

为什么要结构化?结构化的目的在于方便学生理解,方便学生掌握。结构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一堆的内容条理化,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第四,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堂课教师没有提出让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学生完全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的信息筛选,缺乏有质量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就缺乏挑战, 学生情绪容易疲乏,容易瞌睡。

浅层次的信息筛选和深层次的问题应该交互进行,张弛有度,难易有度,节奏感明快,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比较高。

第五,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想知道教师的评价、好恶原因何在。我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就《沁园春·雪》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逐一提出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老师连连夸奖“太棒了”,用语极度夸张,但问题是学生根本没有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好在哪里。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猜猜教师为什么高度肯定这个问题,卖个关子,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就课文提问。

第六,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给出的信息一定要具体、明确,否则学生就云里雾里。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许多教师好为人师的毛病又出现了,开始讲解起来,什么目的论,什么机械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说,不给学生讲逻辑定义,只给学生举例子。

但我们知道所有的例子都是有缺陷的,常常是以偏概全的。在《沁园春·雪》这堂课上,这位老师用打桌球来解释机械论, 但这个例子的弹性是很大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比如可能会被理解为“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是否正确, 让人不得而知。

而最后教师把“这首词在后世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归为机械论,就让人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含义。教师必须扣住机械论的特征来解释这个例子, 让例子与原本含义相一致。面对初中学生,教师讲的内容还是必须要明确,学生似懂非懂,云里雾里,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其实这个时候,让学生评说问题,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可以让学生给问题归类,教师可以做出相关的提示,比如问话的着眼点、问话的方向等,最后教师出场再来讲解目的论、机械论、文学本体论、历史本体论等,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启示。

教师永远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学永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想想学生的感受,想想学生的希望,想想学生对教师的期盼。

来源|明师育人教育、守望新教育。

程红兵:幸福感——学习的内驱力

程红兵:怎样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教室应该长成啥样?

作者|程红兵

走进许多优秀的学校参观考察,这些学校的环境一般而言都是不错的,大凡优秀的学校,其建筑总体的外观色彩统一,单体建筑的内部颜色各具特色,与建筑物的功能吻合。教室、实验室多采用乳白、浅蓝、浅绿为主。因为乳白、蓝、绿色给人以冷静、沉思、智慧、安全和遥远清新的感觉。饭厅常常以淡淡的橙红为主,辅以浅蓝,与麦当劳餐厅风格相近,活泼生动,节奏明快,诱发食欲,适合于青年学生。而运动场是一个色彩变化最多的区域,以纯度较高的红色、绿色、黄色为主,富有动感。

但是走进教室却不一定让你眼前一亮。我们都知道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教室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地方,教室是教师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也是教师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应该长成啥样?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一直在标准大小的教室里生存,而且我们长期以来在国内看到的教室大都是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间,基本大同小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但今天不同了,在社会创新的时代大潮影响下,在教育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国内、在国外一些学校看到了许多崭新的教室,它们千姿百态,功能各异,给我们许多启发,给我们许多想象。

教室是为谁服务的?

很显然教室是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人服务的,既然是为人服务的,那就应该有人味,有人情味,是情境教室,温馨而自由。

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心,更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情境,与学生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学校主要借助这个场所实施教育,学生主要借助这个场所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培养核心素养,小小教室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空间概念视之,而是激发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这个情境之中,用智慧去创建这个情境。

教室布置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声、色、光创设优美的教室环境。充分利用声的作用,学校上下课的铃声可以用世界名曲代之,营造艺术化的教室氛围,改善学生的听觉状态,减轻他们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充分利用光的作用,教室中合理的照明与自然光的利用、色彩的反射调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保护学生视力。充分利用色的作用,教室色彩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淡蓝色的,或者淡绿色的,还可以是米黄色的,色调淡雅、整洁、明快,满足学生物质、心理的舒适性要求,在美化教室的时候,充分利用色彩的物理和美学性能,消除教室环境中各种不适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色彩。

每学期组织温馨教室评比,让各班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盆景、插花、教室板报、书画等营造出一种体现班风、班貌和相关学习要求的气氛,使教学场所的客观环境的艺术性与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校风要求相结合,教室布置得亲切而舒适,自由而实用,个性纷呈而又不失规范,对学生学业成就有正面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对师生教学有积极的影响。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汇聚伟大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

李亚敏:如何缔造完美的教室环境文化?

教室是为什么服务的?

很显然教室是为教学服务的,为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既然如此,服务好教学就成了教室的主要功能,今天我们的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我们对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定义,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功能,于是教室也应该配合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要求,新的教学功能,做出相应的变化服务。

学校教室的桌椅布置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实际情况随机变化,既有传统教室秧田式排排坐,这种方式便于教师传授式教学,但不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可以是椭圆式,便于圆桌会议,平等讨论;还可以是小岛状,便于小组讨论。依教学实际需要加以自由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原则,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活动中能够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处于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潜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教室本身也应该发生变化,大小可以变,不一定是4、50平米大小的空间,可以更小一点,以便小班化教学,可以更大一点,便于大班型讲座,还可以是一个大的空间,随意切割组合,通过电子控制,教室根据需要可以变成报告厅,适应大班讲座,大班讲座之后,又可以通过电子操控,分成几个小空间,分小组学习,可以有座位,也可以把座位瞬间收缩,把空间空出来,让学生活动,随机应变,机动灵活。创客工程类的教室,可以做多重切割,操作空间也是教学空间,每人一张桌子,摆放工程项目器物,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相关操作要领;研讨空间就是教学之后两到三人研究琢磨自己的项目如何组建;休闲空间布置软席沙发,供学生休闲使用,也是供5-6人小组讨论使用;发布空间就是供学生向师生发布自己项目产品的场地。空间的转换是为了适应功能的变化,一切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基本原则,每一个空间都是为了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室内室外也可以自如转换,只要撤销隔墙就可以是室外的场景,而装上隔墙又变成是室内的场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调整。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打破固化的、甚至是僵化的思维习惯,没有所谓天经地义非此不可的教学模式,因此也就没有所谓永远正确的僵化的教室布局,改变那种视不变为常态、视常态为永恒的坏习惯,把原本一成不变的静止空间改为适时变化的活动空间,充分地服务于教学所需。

教室以外的空间也需要讲究色彩韵味,做到里外协调和谐。教室外的空间也要讲究色彩艺术,色彩是一个校园建筑语言的表象,是直接反映校园整体风貌和历史文脉的重要因素。校园色彩尊重学校历史与地域特色、重视色彩协调统一、重视色彩分区、突出学校特色的原则,根据校园的具体功能与历史特征,可以选择一种浅淡的,比如介于蓝绿之间的一种色彩作为校园的主色调,这种色彩我们可以通常称之为“学校色”,清新而淡雅,温馨而和谐,辅以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校园植物,春季的花红柳绿,秋季的银杏灿烂金黄,整个校园的色彩更加丰富,宁静而不失进取,自由而不失庄重,校园时时处处洋溢着温暖、典雅的氛围,使整个学校富有文化气息和现代感韵味。

教室空间、学校空间是由知识、文化、权力等一系列因素构造出来的,是人的身体与心灵共同栖寓的场所。创造一个优雅、宁静,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塑造一个供师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围,这是我们在学校环境建设上所追求的目标所在。

来源|程红兵、守望新教育。此文发表在《未来教育家》。

程红兵:教育者的格局——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程红兵: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上课?——告诉你听、看、说的9个秘密!

让教师生长出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朱雪晴: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新教育实验的必备读本——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怎样找到为师的幸福之道?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