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快要结束了,大家都在盘点,总结然后展望未来。知常容也跟风总结一下。
为了让你有兴趣看下去,我必须要先吹捧自己一下。今年我获得35个青云奖,有图为证。
这是一种广告效应,你我不熟不知,这种虚名成了吸引你看下去的动力,所以不要认为虚名不重要,虚名也是挺有用的。
我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写作者,我最熟悉的领域不是历史,而是教育,道德经(传统文化),财经,这些才是我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历史恰恰是我的短板,我只是一个历史小白。
有些人可能问为什么你不选择你善长的领域?
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媒体,也没人带我玩。选择历史题材是因为自己打了好多年《三国志》的游戏,对三国有点兴趣,同时也考虑持续输出的问题,历史上下几千年,不缺题材和内容。
至于教育,道德经(传统经典)我都写成专栏,这些是我核心研究的东西,自然不愿意被人随便复制。我挺喜欢专栏这种形式,防拷贝做的挺不错,起码不会写好一篇文章就被人花几秒抓走。当然存心要拷贝你的东西,任何措施都没用的。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至于财经类我没有从业资格,更不可能选择了。
领域选择的问题讲清楚了,接下去聊我是怎么写作的。
我写作水平高吗?
当然不高!
你去翻一翻我最早在头条号上写的文章,你会发现那些文章连门外汉都不如。那些文章还在,要是你有足够的耐心点击知常容的头像进去是可以翻得到。
后来发现过了试用期,转正后还真能拿到钱,当时一天只有一分钱。辛苦一个月也不到二块钱,但就是有劲。一月才二块,有人说有什么好玩?文章最后会聊到这个问题,看完你就会明白。
有钱赚自然有动力,一开始是玩玩随意写的。一看到真有钱,态度就不一样了,变得认真加严谨。认真的标志就是开始看书。
我当时看陈寿的《三国志》。
怎么看?
看一篇,有感觉就写下来,类似写读后感,又类似将古文译成白话文的感觉。
几个月过去,《三国志》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人的史实形象渐渐地丰满。对《三国志》的理解从理解一篇到理解一个人,再到理解整个事件,熟悉之后,就脱离这一种方式。
不再是一篇一篇看,而是找到一个人物,基于他某些事,再去找寻背后的原因。一开始只是局限于《三国志》内找,后来发现有些东西《三国志》中没有,找的范围从单纯的《三国志》拓展到其他参考书,比如《后汉书》,《华阳国志》等等。
原来一看到书就头痛,有了赚钱的欲望,我变得主动了。
积累越多,视野就越宽,知道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发现他们原来是立体的,并不是如《三国演义》中那么单调。
熟悉之后,写东西就开始从归纳到反证到对比等等。
同一件事比如刘备三顾诸葛亮,角度不同很多内容可以写,诸葛亮凭什么让刘备三顾?隆中对真的存在吗?因为隆中对是密室之约,刘备在当时肯定不会说,这是一件犯忌之事。那最后诸葛亮说出来,一人之言,可信吗?为什么要说出来,有什么目的?诸葛亮是怎么获知天下大势,他的信息源在哪里?等等。
当我对魏志,蜀志,吴志,熟悉之后,我就不再站在魏蜀吴三国的各自立场,而是站在整个天下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比如《三国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为你讲述三国超级大家族诸葛家族的兴衰成败,盛极一时终惨遭杀戮》等等这些文章都获得青云奖。
后来发现写三国题材的太多,太烂了。我就又跑去看《史记》,写《史记》的分析。因为有了《三国志》写作的经验,再看《史记》自然不可能像一开始一样的写作。
《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的时候,我一边追剧,一边写解读,也获得较好的阅读量和好几篇青云奖。当然这也少不了今年的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
有时我也会去写一些历史典故,比如《庞涓断孙膑腿,孙膑用几十年布局复仇,为何师兄弟相残成战国常态?》等等。
有些人就提出疑问了,你好象没有体系的,东一榔头,西一槌子,这是一个自媒体应该要走的路吗?你的垂直度成大问题了。
没有办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念过大学,历史是我的短板,我只是历史小白,我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只能从乱到有序。从一篇到一章,从一章到一本,从一本到数本的路。
饭慢慢吃,路慢慢走,走多了,回头看自己也在进步。
我研究《道德经》几十年了,这个研究不是研究《道德经》这个文化,这个现象,我不是学究,我的研究就是一生都在实践。
历史说白了就是一个又一个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然后获得了不同的结果,这些都是间接经验。
股海的经历要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去试验,各种情绪,各种得失都会出现,直指人心,这么应对是集中的直接体验。
传统文化是什么?他们也是在谈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协调,而不是生活的更好,这是巨人的肩膀。
我的生活又是什么?我会遇到更多的人,事,物等等,我会遇到诱惑,毁誉等等,我都得去走,这是最直接的体验,也是实践之本。
人生路只能自己走,别人替代不了。
文章开头提的教育,道德经(传统经典),财经还有现在提到的历史有些人觉得这是好几件事,但在我看来就是同一件事情,不知道你能否想通。
按道理要看历史应该系统地看,知识才能系统和扎实,那是站在学习的角度看,但这不是我看历史的真正目的,不知道你能否明白?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同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更要命的是每一个人都有惰性。
你必须要不断地找借口给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有时我会发微头条抱怨阅读量太差了,为什么粉丝都不点开我的文章,最近收入下降了很多等等。有些好心的朋友会劝,写作嘛,开心点,不要在意那钱,走自己的路,把自己弄的这么不开心多不好。
这只是他看到的,而不是我要表达的。
当你有欲望时,不要怕,这是好事,说明你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情。欲望从来不是用来克制,更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运用,让它呆在对的地方。因为这世间哪有坏的东西,只是呆的位置不对。
想获青云,想赚钱,当然是好事情。有这样的欲望才能让人坚持下来。今年我写了四百多篇,一篇以2000字为基准,字数也80多万字。如果不是在自媒体创作,有多少人一年能坚持写下80多万?
一个人写了80多万字肯定有所得,这个所得怎么可能是区区青云,所谓的赚钱这种价值可比拟。
当你回头望过,你走过的路,就是你的成长,你的修行,你的践行。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不管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才有成长,还没有开始走,就想着走捷径,走快速路,学技巧,这不是奔着目标去的,只是奔着欲望去。
因为你的本不见。何谓本,这里就不展开,你细细回味我全文内容,或有所得。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你大概能明白我即在聊写作,又在聊人生。写作和人生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这世间只有一件事,没有第二件事。
欲望只是激励的工具,有人说我要战胜欲望,你觉得有意思吗?就好比你要战胜一辆自行车一样,你觉得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但当你将工具变成目标,无尽的烦恼和失望,痛苦自然就随时而来,你没有看到老子说执者失之。
文章比较长,估计看完的人不多,如果你看完了,底下留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