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杂糅的歌单:语言、声景与认同

原标题:一张杂糅的歌单:语言、声景与认同

帝国的时代真的终结了吗?那些关于殖 民的记忆仿佛来自很久以前,但纵览今天 全球文化的样貌,旧帝国所主导建立的 体系仍发挥着作用,它隐身于文化内、渗 透至语言中。清醒的艺术创作者们不再 毫不怀疑地接纳单一中心的观念,他们 对既有文本不断重读、逆写,融合异质文 化生产出充满对抗意味的作品。

策展策略随之转向,策展伦理也发生变革:庶 民与知识精英获得同等的关照,作为社会实践 形式的策展行动制造着与公共领域更多关联。 策展人、艺术家与理论家一道反思、颠覆殖民 话语背后的文化霸权。

里·阿奇安蓬&大卫·布兰迪,《寻找法农第三部曲》,2017,剧照,拍摄:克莱尔·巴雷特

2021年9月,位于德国柏林的时代艺术中心率 先启幕展览“远方,大海在歌唱——离散社群 的亲密关系与劳动”。策展人巴布罗·荷西·拉 米瑞兹(Pablo José Ramírez)以移民的真实 故事为切入点,考察离散社群中的亲属体系和 亲密关系。相关议题的回应还跨越了欧亚大 陆延续至12月开幕的另一场名为“离岸之歌” 的展览。离岸的码头位于中国广州的时代美术 馆,观众在此登上本土船舶逐渐驶离陆地,开 启被思想家萨义德(Edward Said)喻为“驶入 航行”(voyage in)的旅途。船是连接各地人 员和物质文化的古老运输手段,也是移动的、鲜活的微型文化政治系统。这艘船顺着被主 流叙事压制的暗流驶入陌生的经验领域,它 “一路向南”剖入语言内部揭示被全球化所 掩盖的不平等及南方、热带等词语的政治经 济意涵。航行串联起第三世界,我们得以重新 想象和演绎亚非拉去殖民历程中的瞬间。艺术 家设下的一座座航标、策展人建造的一个个 暂留的岛屿不仅可见,还可以被聆听。一张杂 糅的歌单拼凑而出,声音、音乐交织出流动、 微妙的思辨图景。

逆写帝国

自1950年代始,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推 动了民族文化的进步。黑人青年法农(Frantz Omar Fanon)1961年发表《全世界受苦的人》 声援殖民地争取独立的革命。哲学巨擘萨特为 该书作序,盛赞其为反殖民力作。身为第三世界文化解放的先锋,法农敏锐地察觉到语言问 题:“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世界。”帝国对 殖民地的异化、歧视和镇压往往采取语言控 制的方式,语言成为权力机构永久化的媒介。 帝国话语中对殖民地的想象性再现充满虚假、 偏执和狂妄。逆写帝国,就是要让原有秩序中 卑微的主体进行言说,将书写本民族经历的话 语权从霸权手中夺回。然而,相当数量的反叛 原住民仍旧以帝国语言写作并继承着包括启 蒙思想在内的遗产。如果说去殖民实践试图将 本地语言恢复到前殖民时期纯净状态的努力 是徒劳,那么本土特质要怎样才能脱离帝国逻 辑获得表述呢?

《离岸之歌》展览思维导图,由广东时代美术馆提供

逆,不再是180度的折返转身,而是在杂糅 (hybridity)中的位移(displacement)。这种位 移首先是地理位置的挪移,正如时代美术馆近 年不断向南,使用“南方”的地缘政治意涵破除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的划分。再如,“离岸之 歌”中分单元“移民劳工的悬浮和原住民的离 散”着重剖析劳工跨国的新窘境。不同于奴隶 贸易时期强迫性的人身控制,如今廉价、低保障 劳动力的位移却出于看似自愿的动机。位移的 第二个层面是语言中的“挪用”。艺术家安德烈 娅·钟(Andrea Chung)是牙买加、非洲和中国 的混血后代。她的《初乳》系列中黑人母亲和婴 孩的图像来自欧洲民族志学者拍摄的明信片。 她挑战殖民凝视的权威,侵入到图像内部插入 注解:土著母亲的乳汁被用于供应母乳库哺育 白人婴儿。对当地特色植物、巫术所用的水晶 石和钉子饰品等本土符号的挪用制造出带有冲 突感的“文化混血”风格。位移最终将在语言的 深层机理——精神上实现。社会中的“他者”正 在受到种族、性别和阶级偏见造成的结构性压 迫。彭祖强的多频影像《保联》邀请身边的非 白人酷儿朋友演出数个跨越肤色、种族的亲密 性场景,精神位移为“他者”提供着临时的、有 尊严的精神庇护空间。

逆写,并非重写,位移带来的不协调、断裂甚 至是误读暴露了帝国叙事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但是逆写帝国绝非没有副作用的良药。艺 术家在实践位移的过程中一方面持续地协商、 转译自己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不得不对抗殖民 历史和国际后现代主义强加给他们的刻板标 签。法农在他的时代就曾预见到身份认同的 难题。他于1952年完成的《黑皮肤,白面具》启 发了钻研西方古典作曲的杨嘉辉。受启发者的逆写直接弃用了语言,杨嘉辉故意毁掉自己原 创的独版乐谱,美学、规范等文化假设均被涂鸦、拼贴所遮盖。这一行为质疑着欧洲古典音 乐的普世概念,也检视着亚洲作曲家进入西方 古典音乐界时所面临的认同情境及付出的精神代价。

雷希诺·佩特罗索,《远方,大海在歌唱》,1939 ,拍摄:陈海舒

对位的声景

那些乐谱所记载的音乐将无法被再次演奏, 但它们留下过声音记录。“离岸之歌”里的声 音维度引导人们注意到被忽略的内在听觉意 象。展览英文标题的前半部“One song is very much like another”(一首歌和另一首歌总是 很像)显示了音乐超越语言、跨越时空来唤醒 记忆和情感、再现事件状态的独特效用。视觉 与声音组合结构出层次丰富的“声音图景”。 声音的现象学松解了视觉中心主义的症结, 音乐可以反复却从不机械重复地再现世界, 它让我们学会聆听差异。吴其育、沈森森和致 颖合作的《梭罗河的歌》截取了1950至1970年 代多部亚洲电影中该歌曲出现的桥段。截然 不同的声音场景虽然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却由 同一旋律贯穿。音符序列塑造出亚洲的共时性 (synchronization)时空。

曾庆(Kent Chan)在《让音乐循环播放(再一 次)》中重新审视一场发生在1991年位于新加 坡的斯洛文尼亚影像艺术展。曾庆邀约混音 师重新剪接、编辑了斯洛文尼亚影像档案中 的听觉叙事。那些朋克之音虚无却带有抗争力 量,背景中的杂音与彼时人民的怨愤同频。听 众卷入到历史的变革时刻,躁动的气息穿越时 空抵达当下。借用乐理中的专业概念,视听要 素和谐与否取决于“演奏者”是否遵循了对位 法(counterpoint)。同样热衷于音乐的萨义德 曾言:“对位,不是非此即彼(either/or),而是 如此这般(and/and)。”艺术家变身“两栖人” (amphibians)进行文化对位。此处的两栖既 指视觉和听觉两个领域,还指西方和被西方 建构的镜像般的东方。对位法要求艺术家在 文化的两极间往返比较、混合交织,从而破除 二元对立的逻辑惯性。越南艺术家阮俊(Tuan Andrew Nguyen)在美国、越南两个曾经的交 战方之间实施着对位。《嘻哈历史采样,红色 合成》将出现“越南”字眼的美国嘻哈音乐进 行重新混音。越战这场热战的暴力和苦难被现 代媒体以视听形式呈现于全球观看者的注视 下,它使不同肤色的说唱音乐人联结成一体, 还促动了反文化及平权运动的高涨。这段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嘻哈混音由一个音箱高 声播放着,该音箱由自行车驮负着游荡于21世 纪的越南街头。

区秀诒,《克里斯计划》之二,2016,录像装置、4’41”、13’52”、尺寸视场地而定(与台北当代艺术中心合作)

对位,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发声和聆听,无论语 音、乐音还是噪音。“离岸之歌”专门开辟一个 分单元发掘被传统音乐研究一度排除的非洲 及加勒比地区音乐。它们曾被视作“记忆的噪 音”(noise of remembering),而艺术为边缘化 声音提供了现形的场所。克里希·拉格夫(Krish Raghav)的《救赎之歌》重访了雷鬼风格发源 史,他以漫画形式回溯了牙买加的华裔音乐人 在雷鬼音乐历史中的特殊位置。19世纪,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的客家苦力跨越半个地球定居 于牙买加,他们的后代对雷鬼音乐形成、融合 和传播贡献良多。音乐无疑是南南合作的突出 领域。而比雷鬼更“噪”的,是哈瓦那艺术家亚 德利安·梅里斯(Adrian Melis)《制作四十块长 方形地板》里的劳动号子。古巴物资短缺严重 影响工厂生产,在被迫减产无法开工的时候, 赋闲工人用人声模拟着机器开动的噪音。这段 劳动拟音还可以“对位”至另一件未在本次展 览中展出的纯音乐创作。真名为朱利安·瓦尔纳 (Julian Warner)的费勒·库蒂(Fehler Kuti)是一名音乐人兼文化学者。他谱曲的《达尔芬德 国慕尼黑2号分拣中心工人颂歌草案》取消了歌 词文本,电子合成器的配合影射着算法规制下 的劳动剥削。媒体曾将该分拣中心的罢工渲染 为是工人、雇主及算法之间的冲突。瓦尔纳大 胆设想:如果算法和工人协同作战,将会怎样呢?音乐成为他促成联结的最佳途径,他呼吁: 全世界的算法和雇员,联合起来!

认同困境

《明镜周刊》曾将瓦尔纳的艺术称为“去殖 民化的声音”,但瓦尔纳却极力否认了这种一 厢情愿的解读:“我们太容易盲目地接受某种 话语。我们仅仅从中获得了某种身份认同,却 不能从自家门口的斗争过程中去提炼理论。” 的确如他所说,在“离岸之歌”这片混合文化的海域内,致命的“冰山”依旧存在:差异和 他性被刻意放大纳入到体制中被逻辑规训, 变身为多元文化的幻象;启蒙理性和人文主 义不断被复述,而伦理-政治层面的压迫、歧 视的阶级基础却被忽略。由此可见逆写和对 位至多算是一种改良,对殖民/反抗二元的解 构尚不彻底。

刘声,《西三野史14》,2019,纸本水彩,54×38 cm

我们究竟是谁?这一往往被刻意静音的追问 源自潜意识层面备感压抑的创伤和自卑,透 露着迫切改变身份的焦虑与妄想。身份认同 乃是最深层次的意识殖民的症候。不过值得 庆幸的是,听完“离岸之歌”这张杂糅的歌 单,我们清晰地看到尚有艺术家、策展人、研 究者没有被强大的话语招安。时代美术馆线 上期刊创刊号《南方以南》刊登了学者刘烨的 《热带之间:帝国与革命的谱系》。他首先观 察到热带、(全球)南方、第三世界和(前)殖 民地等概念在地理空间上的重合,然后他采 用话语分析详述将这些概念作为方法和区域 化认识论的学理依据。针对于我们此刻正在 讨论的困境,刘烨进而提出超越展览、机构和 学术研究的“北方”框架,在“南方”日常中 保留批判力与创造力并由此穿越身份政治迷 雾的进路:“作为一个帝国的创造物,热带要 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并创造自身的叙事和在世 界中的位置。它要的不是回到想象中的前殖 民(pre-colonial)分散而无辜的身份中去。相 反,是要在站在帝国的遗产上,用超越性的诉 求重新连接彼此,在跨区域的团结中实现自 我改造与自我革命。”(编辑:弥生)

文 Article > 哲洛 Araki ;

图 Picture > 广东时代美术馆 Times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