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年足尖旋转
厦门95后女孩跳上春晚舞台
#子非鱼·人物访谈
防空警报响彻厦门音频:进度条00:00 00:38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呜……
就在刚刚
防空警报声响彻厦门
每年5月10日
是厦门市防空警报试鸣日
防空警报为何响起?
有些生长于此的年轻人或许不知晓
这座城市经历过被入侵者蹂躏的悲痛
无数英雄烈士的鲜血和生命留在这里
只为保卫厦门
剥开历史烟云里的千头万绪
源头就是
1938年5月10日的那个凌晨吧....
1938年5月10日,日军的飞机如蝗螟压境, 随后来袭的,是敌人的枪林弹雨。
1937年10月底,与厦门唇齿相依的金门被日军攻陷,厦门成为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的下一个目标。
1938年5月10日凌晨,日军海陆空并进,对厦门东北前沿阵地轮番轰击,并在五通的凤头、浦口、泥金、东宅一带强行登陆。
战争中,厦门岛上大量市民逃难, 原有18万的人口,至沦陷时仅剩1.3万人左右。(史料源自网络)
1938年5月10日,登陆五通的日军(《日本记者镜头中的侵华战争》)
在厦门保卫战三天中,民众在战火中死伤达三四千人,守军四四五团阵亡800余人,剩下不到一半;
厦门保安队、各炮台守军全部殉难。其中守军打死、打伤日军500人左右;
有些来不及撤退的壮丁义勇队队员,被日军逐至鹭江道海岸边, 用机枪散射。
长达7年零4个月的野蛮占领中,同胞们的鲜血,染红了鹭江之水。
那段时间,日军除了屠杀五通村民,还向南开进厦门城区。在市区抓捕抗日志士、无辜市民,并用汽车载到 五通凤头海滩杀害、成堆掩埋。
解放初期,这里的凤头海滩上挖掘出一个“万人坑”,里面是累累白骨,令人触目惊心。
1938年5月10日,日本海军福岛部队占领厦门五通泥金村
那段时间,孩子连哭,都不敢出声! 无数厦门儿女阴阳相隔,家破人亡!
日文报纸报道占领五通
那段时间,硝烟弥漫。
五通的海面上漂浮的都是一具具遗体,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到处散落着遇难同胞的残躯,手无寸铁的妇孺老弱无一幸免。
尸骨可以掩埋,轰炸现场可以覆盖,但是已深深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永远不会被忘记、磨灭:
家住凤头,当年十七岁的老伯被日军拉去兵营干挑水、劈柴、扫地一类的杂差。他曾回忆说:“我在兵营当差那么多年,我知道,要杀人了就来电话叫挖坑。日本兵在海滩上挖,有多少人挖多大坑。遮蓬的大卡车装了人来,那种车我们叫‘花车’,就是现在叫迷彩色的。花车一来,整条路戒严,谁都不许出来!有一次最多,足足来了5辆花车!差不多每个月都有花车来,拉来的人时多时少,长长短短好几年。那海滩很长,一直在挖坑,埋了一批又一批,就跟填垃圾差不多。”(此部分史料源自:老禾山人黄国富)
1938年5月13日,日本侵略者开始在厦门实行法西斯统治
而厦门地方志编审洪卜仁老先生在回首当年的所见所闻时,依然有一种痛在心头的感觉:
“一登陆日军就实行他们野蛮的屠杀,到了五通日军就去搜索有没有人,他们敲门敲得很响,用 枪把枪托把门劈开撞开,见到有人抓来就杀。”
日军占领高崎后,耀武扬威
在日寇铁蹄蹂躏鹭岛的七年多时间里,无数军民阵亡, 因 反抗被无辜滥杀。一场战火,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可曾经,它也是济人无数的古渡。
翻开地图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厦岛东北岬角处,有大石盘突出海中,很多人寻寻觅觅的 五通古渡头就在这。
据了解,五通作为一个码头存在,至少要追溯到宋代。作为 扼守泉厦交通的要津,这里“为厦门咽喉、出入要隘”。那时,船舶的路线, 由五通过渡至 同安刘五店,由高崎过渡至集美,再经由驿道 赴漳泉等地。
明洪武年间建厦门城的同时,也修建了厦门岛东北角的五通寨,还设有五通汛,筑有烟墩、瞭望台,屯兵防守。
清代以来,五通更是取替前代旧设之东渡,一跃成为官渡: 设铺递,“乃官军邮书往来北行大道”。而且, 从坂美到对面的通屿之间,从浦口到泥金之间还分别修建了堤岸。
那时的五通,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甚至在1928年,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遵循孙中山“航空救国”的遗训,在五通店里创办了 “五通民用航空学校”。这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三所航校之一,书写了福建航空史不可或缺的一页,五通也因此在厦门航空事业上留下先驱者的足迹。
那一年,票价0.56元,全长14.11公里的 “五通线”也通行客车。一年后, 全禾汽车公司还开通了 美仁宫—刘五店的线路经过五通渡口,开创了厦门公共交通水陆联运的先河。
昔日的五通大路
曾经的五通,渔民们过着虽不富足,却安安稳稳的日子。那时的他们原本和我们一样,也曾畏惧疾病,为琐事烦心,担心着 过海要靠木船摆渡,风急浪高...
但1938年的那场战争毁灭了这一切。如今85年过去, 五通 海道风物如常,涛声依旧,当年的古渡与“万人坑”也已成为陈迹。
但我们不会忘记五通古渡头的风光岁月,也永远不会忘记那场战争带给我们的苦痛。
如今的五通,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灯塔公园。
从公园正门往里走,在几百米长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 高达70米的灯塔。
再往里走,则有一处 “永铭在心”——厦门抗战死难者碑。
1997年7月,灯塔公园建造了这座“日寇杀人场遗址”纪念碑。碑身高1.9米,平台38平方米。平台两边一共10个台阶,一边5个,整个合在一起,意为1938年5月10日,记载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惨绝人寰的罪恶。而在纪念碑直线距离400米处,就是 厦门五通“万人坑”原址。
纪念碑位于平台中央,底座四面都雕刻着“万人坑”场景的浮雕,真实再现了当年日军惨绝人寰的恶行。
在38平方米的平台四周还有4处长条石刻,刻满了当年部分可查的受害者的名字以及死亡原因。2005年,厦门晚报曾启动厦门抗日死难者调查。调查显示,至2012年纪念碑雕塑落成,已查明罹难者319人。其后历十余年锲而不舍,新查明抗战死难者865人。
名单镌于铭文碑面, 面朝大海,长啸天风。
每一个冷冰冰的名字背后,都曾有一个鲜活炙热的生命。此刻,他们长眠地下。
在灯塔公园清扫垃圾的周大爷告诉小鱼君,五通村未拆迁时,以前还约定俗成每年都有两个村祭日, 纪念在抗战期间两次同日死难的亲人和乡亲。
弹指一挥间,现在国富民强,五通也已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在当年的五通道下,一条跨海隧道连接起两岸,人们也 不再惧怕“五通渡口浪如雪”。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曾经满目疮痍的五通,如今面貌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
在五通,旧与新相遇, 一个向着过去,一个锚向未来。
但历史永远不会消失。海水与城市建筑里的人长相厮守,沉淀旧的光阴,也勾勒新的痕迹。
痛苦没有折断厦门人的气节,灾难也压不弯厦门人的脊梁。 如今脚下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 绽放了幸福安稳的“盛世之花”。 我们享受着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的同时,更不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愿山河无恙,愿逝者永安。
┃图文编辑:七月
┃图文来源: 小鱼网原创,本文部分史料及图片引用:老禾山人黄国富、厦门档案、厦门地方志
┃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daydayxiaoyu
点击查看厦门六区积分入学实施细则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