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李敖的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这位文学大师级别的作家文笔犀利,以笔为刀,曾经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评论。
李敖作为评论家,涉及的领域很广,他评论三毛、金庸、王菲,一针见血,无可辩驳,画骨,他的文章将她们评判到无可辩驳之境地。走进李敖的评判世界,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些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人物的另外一面。
三毛——大义凛然的伪善
同为台湾地区的知名作家,三毛曾经表示,李敖先生是她崇拜已久的作家。由于一次机缘巧合,通过平鑫涛,三毛有机会认识并且拜见了李敖。三毛是一个为人十分和善,说话有礼貌的人,而这次会见让李敖对三毛的印象不是十分好。
"我不是一个会将自己放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三毛是这样评价她自己的性格,这和李敖先生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
李敖犀利地评价三毛,说她其实每天将自己框在了她自己的条条框框的框子之中,没有办法走出来。而这种框子,就是三毛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一而再,再而三讲述的爱情故事。
李敖曾经十分毒舌的评价三毛的爱情,"是白云乡式地逃世,白开水似的泛滥感情和白血病似的国际路线。"他说,三毛如果是一个十分美丽的人,她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作为美人自然会在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赚足读者的热泪。
了解三毛的人都知道,三毛显然不是属于美人的类型。无论是她,还是她的丈夫荷西,都不敌她书中那一些"美丽童话"。
对于三毛不停对世人叙述她那些在撒哈拉的爱情故事,李敖认为三毛自身的形象十分不合适。而且三毛的年纪越大,这种对爱情的哭泣越不合理。李敖举例说明,像他一次在百货商场,看见三毛以17岁的发型和7岁的装扮亮相时,他就会忍不住地笑。
李敖是认为三毛对自己的外表没有准确的判断,且在她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比起外表,李敖更在乎三毛深入沙漠的目的。李敖听三毛讲述,说她去沙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埋没在黄沙里的黑人,而且那里的黑人也需要她的帮助,这好像就是她的使命一般。
三毛也说自己是信基督教的,当李敖反问她说,"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些活在黑暗中的黄人,这是你的同胞,他们也需要你的帮助。你大老远地跑去国外帮助外国人,而不帮助自己的同胞,这有点说不过去。"
三毛听完李敖的提问后,尴尬的说不上话来。李敖心中也认定三毛也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因为三毛口中的"帮助黑人",只不过是她的一种作秀方式而已。
这就和现在的明星为了增加自己的人设的可信度而做许多公益项目一样,他们的本质并不是为了做好公益事业,而是为了让自己在公众面前心安理得的活动。李敖认为,归根结底,三毛这种是伪善。这样的伪善可以称之为"三毛式伪善"。
金庸——清醒脱俗的伪善
在李敖的眼里,还有一个自成一家的伪善的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
李敖提起有一次金庸来他家做客,两个人一碰面就聊了八个小时。金庸说他去参加了什么"国建会",对于这个,李敖并没有批评他不应该去参加。虽然金庸参加这个活动的时候说了很多批评的话,但是让李敖十分失望的是,这还远远不够,这是得不偿失的。
他们接着聊到了金庸写的武侠小说,李敖直接了当地告诉金庸,他和胡适对武侠小说有着同样的感受,认为武侠小说是"下流"的作品。李敖认为这种文章的风格是荒谬的,因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理智的文学",对于这种虚构和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还是没有办法接受。
金庸表现的风度十分好,他并没有因为李敖这样说他的作品而生气,金庸也对李敖很谦虚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金庸谈到自己的儿子在学习佛经时,自己也是十分虔诚的佛教徒。李敖不留情面地指出,佛经中有许多教义,这些教义中都教导人们要舍弃自己的财产。问,你是虔诚的佛学教徒,为何你拥有这么多财产,而不遵循佛经的教义?如何证明你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呢?
金庸听完李敖的话,一时之间也没有作答。李敖犀利地指出,金庸之所以选择为一个佛教徒,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因为这就是他为了保全自己的财产和名声作出的最佳选择,这并不是善良,是虚伪的表现。
李敖眼中的另外一个王菲
作为华语歌坛的天后,王菲这一名字早就家喻户晓。对外,王菲也是以一个十分清新脱俗又充满智慧的歌手活跃在歌坛。王菲作为典型的北方人,说话十分直率又一针见血,然而直率的性格也让她在李敖面前败下阵来。
李敖对王菲的评价却不同于常人,他看出了王菲和她丈夫离婚后的本质,这也是一次他与王菲交谈后了解到的。李敖认为王菲的学识跟不上她的经历,才会导致王菲情感经历坎坷,婚姻生活不顺利。李敖说,王菲将她自己困在了一种思想里,这也是由于她自身的智慧不足。
李敖说他在李亚鹏离婚之前,就已经看透王菲的迷茫。李敖丝毫不含蓄地指出这一点,王菲一时之间也没有对此进行回答。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些人物的评价,李敖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不可否认,人的观点都带有一些局限性,李敖作为人同时也不能避免。曾经也有很多人认为李敖这个人十分的偏执,对很多人有十分大的偏见。
如何评价一个人到底如何,还需从很多方面出发,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判断出来这个人到底是好是坏。要我们自己擦亮眼睛,亲自去认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