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二战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此战后,德军除丧失东线战场主动权外,还全面转入防御阶段并节节向国内败退。有人将德军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归结在盟军登陆西西里,迫使德军两线作战,曼施坦因不得不从库尔斯克战场分兵,从而终止了堡垒计划。那么,如果没有盟军西西里登陆,曼施坦因会在战场上打败朱可夫,扭转失败的局面吗?
首先,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盟军加快了援苏步伐,开辟第二战场时机成熟
关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一直是苏军和斯大林期盼已久的大事,但罗斯福和丘吉尔为何偏偏在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选择在西西里登陆呢?
第一,苏军在取得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场战役胜利后,给英美吃了定心丸。早在1941年秋冬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就非常迫切地希望英美从速在德国身后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莫斯科战场的压力。因为在此之前,苏军在西部边境的失利和基辅战役的惨败,让苏军喘不过气来。
但是斯大林着急也没用,德军闪击苏联之时,英国也面临后院起火,年底美国也遭到日本海军偷袭,最关键的是英美对苏联能不能打败德国缺乏足够信心。好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两场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苏军取胜的基础,同时也让英美吃了定心丸,开辟第二战场水到渠成。
第二,卡萨布兰卡会议,使德军企图讲和的希望破灭,德军两线作战压力增大。1943年1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开了十天的碰头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对轴心国作战和支援苏德战场的事。由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拉入二战,德国非常想与英美讲和避免两线作战,但罗斯福已经瞅准了美军借机登陆欧洲的好处,关闭了和谈的大门。这次会议宣布轴心三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促使德军两线作战压力大增,而从心理上讲对苏联却是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盟军登陆西西里,是对斯大林要求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补充。之所以选择在苏军发起库尔斯克反攻后的第五天登陆,这也是盟军精心安排的结果。一来这是对斯大林急盼开辟第二战场的回应,虽然不在苏军希望的西欧展开,规模也不大,却是正式付诸行动了。二来库尔斯克战役决定苏德战场走向,此时加一把火,不仅帮苏军减轻一些压力,将来跟苏军谈判也有资本。
从这点看,盟军选择登陆的时机和地点都是经过周密考量的,从同盟国角度完成了合作意愿,从二战全局来看,为诺曼底登陆积累了经验。
其次,德军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决一死战,苏军同样要报哈尔科夫一箭之仇
1943年7月5日,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展开大决战,虽然这场战役打到8月底才结束,但真正意义上的作战只有半个月时间,不过对这场战役的准备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结束就展开了较量。
第一,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军事力量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经过了两年多的战场角逐,从1943年夏天开始,苏德战场天平逐渐倾向于苏军,尤其是苏联强大的国防潜力在这一年得到迅速恢复,苏军不仅组建了多支机械化坦克集团军,还有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入列,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打击力量正在从量变发展到质变。
第二,曼施坦因想在库尔斯克完成对苏军致命一击,朱可夫更想在此报哈尔科夫一箭之仇。从一定程度上讲,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形成是由哈尔科夫战役结果带来的,它的形成不仅对德军有利,同样对苏军也是一样。对德军来说,在突出部两翼更容易对苏军形成包围圈,对苏军来说,在突出部的苏军可以里应外合对德军实施反包围,关键就看谁实力更强一些。
第三,库尔斯克战役,苏德双方都想用装甲抢夺话语权,是契机也是坟墓。如果说曼施坦因在堡垒计划中的失算是什么,对装甲打击力量的依赖非它莫属。翻开苏德战争史,德军的取胜都是依靠装甲开路快速推进而成的,但在遭遇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短兵相接之后,德军的闪击战失效了。看到库尔斯克突出部几十万苏军的诱惑,曼施坦因还想使用闪击战术,却没想到此时德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已近黄昏,再也不是巴巴罗罗萨计划开始的时候了。相反,经过整合和新建的苏军装甲部队,却如雨后春笋,对德军的装甲反击也有了制胜的信心。
再次,朱可夫手握大权指挥若定,曼施坦因堡垒计划步履维艰力不从心
一些对曼施坦因热爱的粉友们,认为如果没有盟军登陆西西里,他完全可以扭转战场局面,起码可以与朱可夫打个平手。实际上,我们只要从三个细节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战场环境,就会发现,曼施坦因从制订堡垒计划开始,失败因素就包含在内。
第一,除了突出部有一股苏军可以吃掉,德军并不占有其它优势。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德军只占一样,就是苏军的突出部形态对德军包围打击有吸引力。当曼施坦因千方百计找齐90万人马时,苏军已经将列宁格勒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几个集团军调头南下,加上其它方面军的打击力量,总共兵力整整比德军多出100万。而到了7月12日,双方都将预备队投入战斗,苏军的总兵力达到264万,总兵力仍然比德军多出了90万。而且苏军的坦克和飞机数量众多,大炮更是几倍于德军。
第二,朱可夫手握大权指挥若定,苏军早已众志成城等待不及。很多人认为,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想进攻,苏军只是防御,实际上完全相反。在曼施坦因制订堡垒计划的时候,戴有最高副统帅头衔的朱可夫也在制订反攻计划,而且苏军决定在库尔斯克决一死战的作战计划比德军还要早三天,这也是苏军为什么急于等待德军发起进攻的原因。由于苏军准备充分,最终才主动发起反攻的。
第二,曼施坦因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堡垒计划执行起来步履维艰力不从心。本来堡垒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不仅莫德尔反对,古德里安也反对。加上德军统帅部屡次干预,两次推迟进攻时间,后又受到盟军登陆西西里影响。在帝国装甲师调往西线后,曼施坦因好不容易把堡垒计划挪到南线继续执行,但此时这个计划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有意义,失败是迟早的事。
总结: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是战场军事力量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即使没有盟军登陆西西里,堡垒计划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何况德军抽调的只是一个帝国师去西线,在苏军早就部署好的主动反攻面前,曼施坦因继续发动进攻只是多增加一些伤亡罢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库尔斯克坦克大战》
精彩推荐:二战库尔斯克战役,为何朱可夫比曼施坦因着急进攻,苏军准备充分
二战期间,苏德双方为何重视冬季战争,对苏德战争有何重大影响
苏德战争,曼施坦因为何说技术战胜重量,一个好计划胜过千军万马
二战基辅战役,为何双方将领不打统帅要战,不打可惜丢掉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