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王阳明的生命宣言
作者|余秋雨
编辑|守望新教育
王阳明的最大魅力,在于把自己的哲思和经历,变成了一个生命宣言。这个生命宣言的主旨,是做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在王阳明看来,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已经不是一般的君子,而是叩开了圣人之门。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长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知行合一,遇见更多美好
王阳明的影响力之大,令人吃惊。
他有很多学生,后来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有几位还颇为出名。这种情况,在其他大学者中还能约略找到几个。但是,下面的情况,只能属于他一个人了——
明代灭亡后,不止一个智者说过:如果王阳明还在,这个朝代就不会这样了。
日本著名将军东乡平八郎并不是学者,却写了一条终身崇拜王阳明的腰带,天天系在身上。
蒋介石撤退到台湾,前思后想,把原来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王阳明是我家乡余姚人,当地恭敬地重修了故居,建立了纪念馆。但是,全国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都在隆重纪念,而且发起了一次次“联动纪念”。
……
——这种盛况,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正常想象。前不久我在电视上看到贵州对他的纪念典礼,参加人数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仪式规模之大,让我瞠目结舌。
当然,他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但中国绝大多数民众历来对哲学家兴趣不大。
事实上,除他之外也没有另外一位哲学家享此殊荣,包括远比他更经典、更重要的老子在内。很多朋友出于对他的这种巨大影响力的好奇,去钻研一部部《中国哲学史》,仍然没有找到原因。
在哲学史上,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孤峰。他的一些基本观念,并非首创,例如比他早三百多年的陆九渊也曾有过深刻的论述。在宋明理学的整体流域中,还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等一座座夺目的航标。总之,如果纯粹以哲学家的身份来衡量王阳明,他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耀眼。
而且,按照学术惯例,要安顿这样一个哲学家,一定还会发现他在某些理论范畴如心、理、意、物、事、无、本等概念上的不周全。读者如果陷入相关的讨论,很快就会头昏脑涨。在头昏脑涨中,还怎么来崇拜他呢?
因此,王阳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一定还有超越哲学史的原因。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善于打仗,江西平叛,却又频遭冤屈,这个经历提高了他的知名度。
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也很不容易,但细算起来,他打的仗并不太大,他受的冤屈也不算太重。而且这些事情还不像歼灭外寇,勇抗巨奸那样简明通俗,容易让朝野激动。
我认为,王阳明的最大魅力,在于把自己的哲思和经历,变成了一个生命宣言。这个生命宣言的主旨,是做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
一般说来,多数君子并不是行动者,多数行动者不在乎良知。这两种偏侧,中国人早已看惯,却又无可奈何。突然有人断言,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克服这两种偏侧,达到两相完满,这就不能不让大家精神一振了。
而且,他提出的行动是重大行动,他提出的良知是普遍良知,两方面都巍然挺拔。他自己,又是一个重量级的学者兼重量级的将军,使这种断言具有了“现身说法”的雄辩之力。
不仅如此,他还以一个哲学家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把这种断言付之于简洁明了的表达。于是,“断言”也就变成了“宣言”。
这既不是哲学宣言,也不是军事宣言,而是有关如何做人的宣言,也就是人生宣言。这样的人生宣言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当然会对天下君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已经不是一般的君子,而是叩开了圣人之门。因此,这个宣言也就成了入圣的宣言。这一点,对于一切成功或失败的大人物,也都形成了强大的磁铁效应。
至此,我可能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那就是解析王阳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就要具体论述他的人生宣言了。
第一条:心即是理
不管哲学研究者们怎么分析,我们从人生宣言的层面,对这四个字有更广泛的理解。
天下一切大道理,只有经过我们的心,发自我们的心,依凭我们的心,才站得住。无法由人心来感受、来意会、来接受的“理”,都不是真正的理,不应该存在。因此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理是心的“条理”。
这一来,一切传统的、刻板的、空泛的、强加的大道理都失去了权威地位,它们之中若有一些片段要想存活,那就必须经过心的测验和认领。
王阳明并不反对人类社会需要普遍道德法则,但是这种普遍道德法则太容易被统治者、权势者歪曲、改写、裁切了。即使保持了一些经典话语,也容易因他们而僵化、衰老、朽残。因此,他把道德法则引向内心,成为内在法则,让心尺来衡量,让心筛来过滤,让心防来剔除,让心泉来灌溉。对理是这样,对事也是这样。
他所说的“心”,既是个人之心,也是众人之心。他认为由天下之心所捧持的理,才是天理。
有人一定会说,把一切归于一心,是不是把世界缩小了?其实,这恰恰是把人心大大开拓了。把天理大道、万事万物都装进心里,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无远弗届的伟大圣人的心襟。
试想,如果理在心外,人们要逐一领教物理、学理、地理、生理、兵理、文理,在短短一生中,那又怎么轮得过来,怎么能成为王阳明这样没有进过任何专业学校却能事事精通的全才?
在江西平叛时,那么多军情、地形、火器、补给、车马、船载等等专业需求日夜涌来,而兵法、韬略、舆情、朝规、军令又必须时时取用,他只有把内心当作一个无限量的仓库,才能应付裕如。查什么书?问什么人?都来不及,也没有用,唯一的办法,从心里找活路。
于是,像奇迹一般,百理皆通,全盘皆活。百理在何处相通?在心间。
由此可见,“心即是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宣言。依凭着这样的人生宣言,我们看到,一批批“有心人”离开了空洞的教条,去从事一些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入心”的事情。
林忠玲:做有方向、有营养、有坚守的阅读
郝晓东: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第二条:致良知
心,为什么能够成为百理万事的出发点?因为它埋藏着良知。
良知,是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不学、不虑就已存在。良知主要表现为一种直觉的是非判断和由此产生的好恶之心。
王阳明还认为,他所说的良知很大,没有时空限制。他说——
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所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书朱守谐卷》)
把超越时空、超越不同人群的道德原则,看成是“天下之大本”,这很符合康德和世界上很多高层思想家的论断。所不同的是,“良知”的学说包含着“与生俱来”的性质,因此也是对人性的最高肯定。
良知藏在心底,“天下之大本”藏在心底,而且藏在一切人的心底,藏在“自圣人以至凡人”的心底。这种思维高度,让我们产生三种乐观:一是对人类整体的乐观,二是对道德原则的乐观,三是对个人心力的乐观。
把这三种乐观连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以个人之心来普及天下良知的信心。
把“致良知”作为目标的君子,遇到困难就不会怨天尤人,而只会觉得自己致良知的功夫尚未达到,才会出现种种负面现象。负面越大,责任越重。这样,他一定是一个因善良而乐观,为善良而负责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曾经在天泉桥上概括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浑然无染的本体出发,进入“有善有恶”、“知善知恶”的人生,然后就要凭着良知来规范事物(格物)了,这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动者。于是,有了人生宣言的第三条。
第三条:知行合一
与一般君子不同,王阳明完全不讨论“知”和“行”谁先谁后、谁重谁轻、谁主谁次、谁本谁末的问题,而只是一个劲儿呼吁:行动,行动,行动!
他认为,“知”和“行”并不存在彼此独立的关系,而是两者本为一体,不可割裂。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对这个判断,我需要略作解释。
“未有知而不能行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是说:“我知道事情该那样办,但是行不通。”王阳明说,既然行不通,就证明你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办。
因此,在王阳明那儿,能不能行得通,是判断“知否”的基本标准。他本人在似乎完全办不到的情况下办成了那么多事,就是不受预定的“知”所束缚,只把眼睛盯住“行”的前沿,“行”的状态。他认为,“行”是唯一的发言者。
王阳明不仅没有给那些不准备付之于行的“知”留出空间,而且也没有给那些在“行”之前过于扬扬自得的“知”让出地位。这让我们颇感痛快,因为平日见到的大言不惭的策划、顾问、研讨、方案实在太多,见到的慷慨激昂的会议、报告、演讲、文件更多得无可计算。有的官员也在批评“文山会海”、“空谈误国”,但批评仍然是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的,会议中讨论空谈之过,使空谈又增加了一成。
其实大家也在心中暗想:既然你们“知”之甚多,为何不能“行”之一二?王阳明先生让大家明白,他们无行,只因为他们无知;他们未行,只因为他们未知。
为此,我曾斩钉截铁地告诫学生:千万不要听那些“文艺评论家”的片言只语。转头我又会质询那些“文艺评论家”,你们从来连一篇小说也没有写过,连一篇散文也没有写过,连一首诗也没有写过,何以来谈论如何创作?如果你们还想问津文艺,那就动手吧,先创作几句短诗也好。
一定有人怀疑:重在行动,那么由谁指引?前面说了,由内心指引,由良知指引。这内心,足以包罗世界,这良知,足以接通天下。因此,完全可以放手行动,不必丝毫犹豫。
说了这三点,我们是否已经大致了解一个有良知的行动者的生命宣言?与一般的哲学观点不同,这三点,都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我的内心、我的良知、我的行动。
这个稳定的主体,就组合成了一个中心课题:我该如何度过人生?这个课题,当然能吸引一切人。王阳明既提出了问题,又提供了答案,不能不让人心动。
因此,王阳明的影响力,还会延续百年、千年。
虽然意蕴丰厚,但王阳明的词句却是那么简洁:“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一共才十一个汉字。
来源|璞瑅智库、守望新教育。
知行合一致良知——转凡至圣的内在逻辑
一个真实又鲜明的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朱永新散文集序
王阳明: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作者|儒风君
编辑|守望新教育
一个人如果心里有花,那这花早晚都会开放。
美丽的大自然,如果失去花朵点缀,一定会黯然失色。
心灵的原野如果没有花的充实,也会颜色顿失,生机枯竭。
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廷杖,大狱,刺客、被贬,被诬,他的一生有太多不如意。
但是他却立地成圣,成为五百年第一人,着实令人叹服。
1.
善良之花
善良不难,但是历经人心鬼蜮,依然相信善良,很难。
王阳明因为仗义执言,被刘瑾视为眼中钉。
被贬流放不说,还被派人暗杀。
还好王阳明机警,遁水假死才逃得一命。
因为怕父亲被牵连,他带着仆人跋山涉水来到龙场。
又被当地人恶意攻击,濒临绝境。
但是王阳明却不恼怒,反而教给他们耕种、读书、建房。
长久相处下来,乡民觉得他和其他官吏不一样,开始信任他,帮助他。
在一个未开化的毒瘴之地,他们彼此扶持。
后来王阳明讲学,这些人都是最真诚的信徒。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为圣。
每个人都有良知,内心都有善良的种子。
只要你能真诚对待,总可以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
2.
正直之花
王阳明是个读书人,但他又是明朝少有的统帅。
他的几次平叛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军事案例。
出奇制胜、阴谋阳谋,他把各方势力玩弄在股掌之间。
他对人性洞若观火,手段高出同僚一大截。
在官场混了半辈子,他只要肯,功名富贵唾手可得。
但是,他有自己的坚守。
刘瑾专权,他上书叱骂,没有半点认怂的意思。
嘉靖帝为了给生身父母谋一个名分,发动“大礼仪”。
他只要附和几句,内阁首辅的位子就是他的。
但是他不发一言。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底线不能突破,总有一些事,不能迎合。
牢狱富贵,恐吓诱惑,都不能动摇他内心的坚守。
这就是一个人的正直。
3.
淡然之花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是躺在石棺里成圣的。
他放下了名位富贵,但是生死这一关始终过不了。
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人最大的障碍是自己。
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事情不符合“我”的预期。
“我执”越重,人越痛苦。
但是一旦放下生死,“我执”自然也就消失了。
王阳明外出讲学,很多人说他是“异端”。
但是王阳明却毫不介意,仿佛事不关己。
不断放下“我执”,人的内心也就愈发淡定。
越淡定越强大,一切看淡,内心才有了坚不可摧的家园。
4.
坚持之花
王阳明也不是天生的圣人,他从十几岁梦想成圣,到龙场悟道,花了整整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他从未停下脚步。
少年时代格竹子格到昏倒,被贬之后在毒瘴之地秉烛夜读。
他坚持讲学几十年。
我们只知道他的光芒,却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努力。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
心怀目标,就像心痛一样,没有心思去想别的,一心只想着心痛。
一个人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哪有不成的?
王阳明就是这样。
他的一生都在坚持做同一件事,上天终究也没有辜负他的努力。
一个人如果心里向着阳光,无论多难,他都能抵达温暖的方向。
一个人如果心里有花,那这花早晚都会开放。
来源|儒风大家、守望新教育。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