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KOC不是价格战,而是布局营销下沉

2019-08-29   聚通达

营销行业中新词年年有,

都快跟不上节奏了,

前年火了流量池,去年火了私域流量,

今年轮到KOC了。

KOC是个啥呢?英文全称为Key Opinion Consumer,从字面上看就是:关键意见消费者,通常带有三个最本质的特性:

1.某产品的真实消费者

2.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3.愿意分享、推荐消费体验。

同是“KO家族”,KOC是明显对标KOL的。

但与KOL坐拥庞大粉丝量,经常输出硬核观点不同,KOC给你的感觉没有那么高大上,影响力也小很多。

更有人说KOC大概就是公号粉丝< 30 万,微博粉丝< 50 万,抖音粉丝< 100 万,快手粉丝< 100 万,小红书粉丝< 5 万,B站粉丝< 5 万的KOL。

那么,KOC跟微商又有啥区别呢?


KOC:依托信任背书做“安利”


不妨分享一个真实故事,前不久一个前同事微信上问我近况,显得很亲切,当我问到她的近况时她说:目前没找工作,正在专心做一个医美公众号,还有一个发布医美打折项目的群,不为赚钱只为给姐妹们谋点福利。

从我对这位妹子的了解中可以得知,她本人做过不少医美项目,说起医美来也是头头是道……但直到她开始邀我进群,推荐医美项目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把她当朋友,她却拿我当“私域流量”呢。

之后我发现,她的朋友圈会出现她去打水光针的视频,有她陪别人做医美的图片,也会发一些医美机构打折的消息。虽然这跟微商很像,但贵在真实,仔细想一下如果我去做医美,还是愿意先咨询一下她,必定熟人还是有很大信任做背书的,这就是KOC的营销力量。

所以,站在营销层级的角度上看,KOC就是介于微商和KOL之间的营销媒介。

如果KOC同时具备“熟人+产品的真实用户+知道你需要”这三要素的话,就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人设。



目前朋友圈里的微商基本过气了,无数的KOC正在崛起……假如你是个学龄儿童的宝妈,你会发现在你的好友里,会出现一个经常“种草”少儿在线教育产品的熟人。

她不时还会晒出自家娃正在学习的照片或视频,证明她是这个产品的使用者,她确实是因为用得好才会“安利”给你,然而同样作为宝妈的你是不会排斥这种信息的,说不定还会直接私信她进行咨询。

预算吃紧,KOC成为“小而美”的最佳选择


KOC对产品有专业知识、真实体验,还有稳定的私域流量(人脉)和带货能力,投放价格还便宜,试错成本小,甲方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市场环境不好,甲方纷纷预算吃紧的当下,比起动辄天价,效果还不一定保证的KOL,KOC简直就是“小而美”的最佳选择。

但随着KOC概念火起来,最先坐不住的就是KOL,必定被动了奶酪很是不爽,这几天就炸出了一篇10w+的文章,《KOC,没钱甲方的最大谎言》不仅怒怼KOC就是 200 块钱以下、不愿意接CPS、粉丝少的KOL。连甲方爸爸也一起吐槽了:穷的投不起KOL就开始吹KOC。



用KOL给用户植入心智,用KOC带货


其实呢,KOC没那么low,甲方爸爸们也没那么弱鸡。KOC的出现主要是品牌进行营销下沉的一种变革,即更以人为中心,内容人格化,读者粉丝化。

毕竟当下营销人都在碎碎念着:流量红利已尽,获客成本过高……

做营销真金白银烧起来肉疼,甲方的确需要考虑通过营销下沉的方式把用户精细化运营起来,相比高高在上的KOL,KOC运营用户要直接得多,精细化得多。

KOL大可不必因为KOC而大动肝火,正如并不是发明了飞机人们就不坐汽车了,品牌还是会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和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的营销手段。

从投入产出比上看,KOC就是保本赚息的理财产品,KOL就是高风险高收益,如果品牌抗风险能力强,肯定还是会去投KOL。



在营销链条中,企业会用大众媒体,比如电视、户外等解决品牌背书,用KOL给用户植入心智,用KOC带货,但对于流量变现来说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这是显而易见的“六个烧饼”理论。只不过今年市场的确不好,所以大部分甲方顾不得那么多了,带货赚钱要紧,就选KOC了。

无论概念炒得有多火,营销总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但品牌如果借此将KOC当做营销下沉的抓手,或者多培育属于品牌自己的KOC群体,做好用户的精细化运营,把私域流量这点事玩得666,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