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疫苗的研发与注射可以说是占据了各大新闻版面的头条。诚然,这样的疫苗从开始投入研发,到最后可以给大众接种,需要无数的科学家组织无数次精密的实验。这不禁让人想起,在一百多年前,疫苗刚刚出现不久,人类就攻克了长久以来,对生命造成巨大威胁的疾病,狂犬病。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叫做巴斯德的科学家。
疫苗
一、巴斯德是谁
课本上的巴斯德,是发明了巴氏消毒法的科学家。但巴斯德的成就远远不止如此。初中的生物课本上没有告诉你的是,他还是狂犬疫苗的研发者,一手解决了在法国横行肆虐的狂犬病,保护了全人类不再忍受狂犬病的威胁。可以说今天的人们,能够肆无忌惮地与动物接触,都是巴斯德的功劳。
19世纪末,整个法国笼罩在狂犬病的阴影下。四年前人们刚刚战胜天花,可是当时的医疗水平受限,任何一场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的疾病都有可能要了当时人们的命。更何况于现在都无药可医的狂犬病。
对于疾病的恐慌和医疗知识的匮乏,使得人们盲目地相信,火可以烧死一切病毒。于是那些被病犬咬伤的人们,都会被壮汉压到打铁铺,把烧红的烙铁烫在伤口上。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并不能换来康复。反而有许多的人因为伤口感染而虚弱,加速死亡。
巴斯德
这个时候,人们刚刚研发出天花疫苗,在科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于是便有一批觉醒的,有知识的人们,不愿意相信烙铁烫伤口的荒谬疗法,寄希望于科学家们能够研制出对抗狂犬病的疫苗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1880年底,一位兽医带着两只病犬找到了当时已经凭借巴氏灭菌法,在科学界有了一些名气的巴斯德。他希望巴斯德这颗微生物届的新星,能够用他渊博的、先进的微生物知识,研制出狂犬病的疫苗。
面对着这样合理的、真诚的请求,巴斯德如何能拒绝呢?于是这位科学巨擘扛起了人类对抗狂犬疫苗的责任。不光是他自己,他的身后还有全人类殷切的渴求,与生的希望。
巴斯德
二、紧张的研究
在拿到两只病犬之后,巴斯德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取样。面对着两只失去理智的疯狗,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巴斯德并没有被吓到,但还是十分谨慎。他并不怕死,只是怕他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够接手他的工作研究 狂犬病的疫苗。于是,在助手的协助下,巴斯德谨慎地完成了取样工作,顺利地从病犬的口中取出唾液。
在拿到了样本之后,巴斯德第一时间投入了实验。一次次枯燥的实验,一个个失败的结果,都并没有打败巴斯德。相反,接二连三的失败激起了他的胜负欲,巴斯德越挫越勇,观察愈发细致,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狂犬病毒寄生在大脑”的构想。
在他的猜想里,病毒是率先攻击神经系统,然后随着神经系统一路抵达大脑。确定了这一点先决条件之后,巴斯德终于要正式进入疫苗的研制工作了。接受过生物基础教育的我们都知道,所谓的疫苗,是将病毒的毒性减弱,使其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对病毒的特殊免疫,从而达到免疫效果。
巴斯德
所以在拿到病毒样本后,巴斯德首先设置了一个对照,将病毒脊髓液取出,加入蒸馏水混合,注射到实验动物的体内,实验动物很快患病死去。随后将脊髓液干燥,再次混入蒸馏水,注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这次的动物健康地活了下来。这样的进展让巴斯德欣喜若狂。
又经过了多次实验调整,巴斯德发现,即便是把这样稀释干燥过的脊髓液注射到实验动物的大脑中也可以让动物正常生活后,他才慎重地宣布,狂犬病毒的疫苗终于研发出来了!只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实验均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如果狂犬疫苗需要投入到市场使用的话,还必须要经过一定量的人体实验。
当时的疫苗技术刚刚问世,人们对这样的新技术虽然是抱有期望,但也充满着对未知的恐惧。所以一时之间,巴斯德甚至找不到一个志愿者。万般无奈之下,巴斯德决定为自己注射狂犬病毒的疫苗,自己当第一个实验者。可是还没等他给自己注射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狂犬病毒疫苗
三、第一次实验
某个平凡的日子,一位母亲带着他的儿子神色匆匆地地赶去了巴斯德的实验室。在母亲的描述中,巴斯德了解到,他的儿子叫约瑟夫·梅斯特,当年刚刚九岁,几天前被感染了狂犬病毒并且已经发病的狗咬伤。
这是一位明智的母亲,她不愿意相信用烙铁将病毒烫死这种愚蠢的说法,所以她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巴斯德刚刚研制成功的狂犬病疫苗上,这是她的儿子唯一生的希望。如果怎样都是死,倒不如死马当活马医,让巴斯德试试。
巴斯德对这位母亲的想法表示尊重,只是疫苗尚未投入人体实验,他也无法确保疫苗能否有效,万一加剧了梅斯特的病情,那么即使这位母亲不追究他的责任,巴斯德也无法逃脱自己良心的谴责。可是,面对着这位母亲焦急,迫切的眼神,巴斯德动摇了。或许我可以试试。他想。于是他答应了这位母亲的请求。
巴斯德
只是这一善意的举动,却被人们所不能理解。这时候的疫苗还没有在人体上接种过,药物的剂量和毒性都难以把控。更何况,这个男孩儿年轻九岁,剂量应该更加审慎。甚至有一些本就讨厌巴斯德的人,开始公开带着人们抨击巴斯德的行为,说他这是谋财害命。
这些论调不值一哂,巴斯德从来没有理会过,只是他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疫苗了解不多,所以很多人会抱有着跟他们一样,盲目抵触的想法,于是郑重地说:“我研究狂犬病疫苗,是为了救人而不是谋财害命。”除此之外,不再多回应一句。
简单地准备过后,巴斯德就为梅斯特接种了第一针疫苗,这时,距离梅斯特被病犬咬伤,已经五天了。接下来的十天里,巴斯德又陆陆续续为梅斯特接种了十多针毒性不同的疫苗。
每次接种前,焦虑都在煎熬着巴斯德。他无法想象下一针疫苗注射后,梅斯特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许还是健康,或许一命呜呼,巴斯德做好了迎接最坏结局的打算。每次注射后,他都紧张地观察着梅斯特的反应,反复确认他的身体状况,直到梅斯特的身体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状况,才肯放松。
巴斯德
幸运的是,梅斯特的潜伏期平安地过去了。他不仅没有患上狂犬病,反而日渐地健康起来,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看着自己的儿子重新健康起来,这位母亲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数十天的提心吊胆终于结束了,从今天起,他的儿子又成了一个健康的小伙子了!
巴斯德也为他感到高兴,但与此同时,更让人激动的是,梅斯特的康复,正式宣告狂犬病毒疫苗研发成功了!长久以来,人们面对狂犬病的束手无策的局面,在这一刻正式终结了。梅斯特康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法国,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对付狂犬病,我们可以接种疫苗了。
巴斯德的实验室瞬间被各路来访的潜伏期患者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希望这一最先进的疫苗技术能够救自己于水火。而巴斯德也都接受了这些可怜人的请求,为他们一一接种疫苗。这样忙碌的生活持续了两年,这段时间里,由于过度劳累,巴斯德的体质每况愈下。
两年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奋斗过的工作台上。他救了那么多人,却都都救不了自己。而这个时候,狂犬病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再后来那个叫梅斯特的小伙子长大了,他经常去巴斯德的墓前给他扫墓,以感谢他救了自己一命。
巴斯德的实验室
科学与品德
除了科学上的成就,巴斯德私下的品德也十分高尚。他为人真诚善良,胸怀远大的理想,勇敢且富有担当,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人。他这一生中,所提出的理论无数,但他从未主动申请过专利。他想把所有的技术与知识留给全人类,让人们一起发展微生物学,去见识这微小的世界。
作为一个科学家,巴斯德无疑是成功的。他一生都致力于这些人们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东西,推动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也正是因为他卓越的贡献,被人们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今天,巴斯德的实验室已经变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微生物研究所,在这间研究所中工作的,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人士,他们用自己对科学的赤诚之心,做着百年前巴斯德做得事——为了全人类的安全健康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