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永远避不开的一个冲突就是, 某个小玩具被“盯上了”。
要么就是娃盯上了人家的玩具,要么娃的玩具被别人盯上了。
结果就是,前一秒还是好朋友,后一秒就“不共戴天”。
不管哪种,父母都不得不被迫成为负责平息“对战”的外交官。
但,这个“外交官”当的着实困扰重重啊:
如果是抢的一方,可能会有点面子上挂不住——你怎么这么霸道,又抢别人家的东西!
如果是被抢的一方,可能会怒其不争,还心疼——我的娃怎么这么怂!
抢与被抢看起来事小,但要处理的不合适,事儿就大了。
如果太过强势,说不定会激化矛盾,还会让孩子变得自私,只懂得用暴力、武力来解决。
如果一味地退让,很可能会让孩子失掉安全感,日后缺乏自信,遇事懦弱,不知道如何解决。
但说方法论之前,C妈想先问一句:
你可知道,抢和被抢时,娃的小脑袋里都在想些啥?
01
孩子抢玩具≠霸道自私
孩子在两岁左右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往往占有欲很强。
他们开始尝试借由外界的物品来更好地确认自我, 常常会说“我的”、“这是我的东西”。
美国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叫做《幼儿所有权法则》——
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从你手中夺过来,那东西就是我的;
那东西我刚拿过来,就是我的;
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远不会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积木,所有的积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
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
听起来很嚣张啊有木有?
但,这完完全全就是孩子物权意识的真实写照。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法区分物品的归属权,简单地以为, 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
再有就是,孩子道德意识发展不完善。
心理学家艾森伯格理论指出:学龄前儿童大多数处于道德推理发展的快乐主义阶段。
大白话, 就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只有自己开心是大事,其他全都无所谓!
很多妈妈即使使出了浑身解数,大道理也讲了一遍又一遍,嘴皮子都磨破了,但对孩子来说,他根本没有这些道德概念。
所以说,并不是孩子霸道,也不是孩子自私, 是他所处的心智发展阶段让他产生了这种不合适的行为。
02
玩具被抢了不敢抢回来≠孩子怂、窝囊
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不抢回来,有可能是本身孩子性格就是如此,比较温和,不爱有什么冲突,没想过要抢回来。
也有可能是心理还 没发育到敢抢回来的的程度。
小一点的孩子物权意识没有形成之前,还没有“我的”这个概念,不要回来其实是不知道那是自己的。
所以孩子不敢要回来并不说明孩子就是怂、没用、胆小怕事。
了解了抢和被抢的行为原因,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赶脚呢?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01
明确孩子的物品所有权
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 建立正确的物权意识,区分哪些是他的东西,是他可以做主的;哪些是别人的东西,是不能做主的。
如果孩子还不好理解,我们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袋子,都装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别人的东西不能放进自己口袋里,别人从你口袋里拿东西需要经过你的允许,你可以同意,也可以拒绝。
只有当孩子清晰“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限时,他才会尊重别人和维护自己。
02
抢与被抢,分别如何处理?
被抢:让孩子明白,如果不想让,那就要回来!
如果孩子是被抢的那一个,当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 我们先要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感受。
首先,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把尺子, 不要告诉孩子没关系,拿走就拿走吧,反正家里还有,更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
其次,如果东西所属权明确,不管来抢东西的人是谁,是家里其他兄弟姐妹,还是好朋友、同学,都需要要明确告诉孩子, 东西是你的,你不想给,可以要回来。
CC小时候也遇到过被抢玩具的时候,我总是蹲下来,先安慰CC:
“妈妈知道你被抢了玩具很是伤心,他抢你玩具是不对的,但是你可以试着拿回来。”
并告诉(示范)孩子专业用语:“这个东西是我的(或我先拿到的),我还想玩,请你还给我。”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要回来的,妈妈永远是支持他的。
如果孩子失败或者不敢要,那就要咱们老母亲亲自出马了。
CC小时候,面对一些看上去比较“厉害”的孩子,最初就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个时候我会出马,蹲下来平视对方小朋友,礼貌而不失原则地说:
“这是妹妹的,你要经过她的允许才可以拿,不可以直接抢哦。现在妹妹很喜欢,不想给别人,所以要拿回来。”
说完,一定切记要孩子自己从对方孩子手里拿回来。
这样做,一是,告诉孩子这是他的事情,爸妈可以帮忙,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二是,咱不能以大欺小不是?
要回来之后,一定别忘了,对方孩子也给予安抚。
我通常会安慰:“妹妹不玩之后,就借你玩好不好?或者你愿意跟妹妹一起玩吗?”
这样做,对方孩子一般也不会过于伤心,毕竟对方,也只是孩子,他的不当行为,也只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不要上纲上线判定人家就是坏孩子。
孩子最终会通过观察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习到如何不委屈自己、也不难为别人。
抢: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要这个玩具,用语言,而不是用手。
如果孩子是抢玩具的那一个,也不要不由分说的强行或者斥责孩子还回去。(当然双方相熟、程度允许的情况下)
前面也提到了,孩子抢玩具是因为认为拿到手的就是自己的,所以你强行让他还回去,他肯定是抗拒的。
当孩子抢玩具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安抚对方孩子,因为被抢的总是最伤心的,我一般会非常正式地说:“ CC做得不对,不该抢你的玩具,放心,阿姨一定帮你要回来!”
一般被抢的孩子情绪被接纳、且被保证归还之后,情绪就能缓和许多。
而转头面对CC我会较平静的告诉她:
“这个洋娃娃是小伙伴的,你很想玩这个吗?但是抢是不对的哦~”
——明确告诉孩子抢是不对的。
“你是需要还给小朋友,并且道歉的。”
——“ 还”和“ 道歉”,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或者你用你的玩具跟他交换怎么样?或者你问问小朋友你可不可以跟她一起玩?”
——引导孩子,除了比用手抢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你们是不是可以一起玩过家家啊,洋娃娃当小宝贝?病人?顾客?”
——设计场景,引起孩子一起玩的欲望。
当然一般这个时候,俩小孩就会被这个诱惑吸引了。
但也有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纵容孩子了,如果在你温和的坚持下,这些孩子都听不进去。
那么该立规矩的时候也不能心软“如果坚持抢而不还,那么不仅不能一起玩了,而且不能继续在楼下玩了,我们回家。”
归还之后,也一定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转移注意力,使其不再执着于那个玩具。
03
在安全范围内,尝试让孩子自己协商解决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情绪控制和道德意识越来越强,妈妈就可以逐渐减少干预了。
当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可以先观察孩子的反应,看他是否需要父母的帮助。
3岁之后,倘若冲突不太激烈的话,不妨放宽心,让孩子 自己解决,孩子也许会自己想办法化解矛盾呢?
《妈妈是超人3》有一期节目,贾静雯的闺蜜带着孩子来她家做客。
小主人咘咘热情地向小伙伴发出了邀请,结果被“残忍”的拒绝了。
没面子的咘咘看着小伙伴怡然自得地玩着自己的玩具,还拒绝自己的邀请,可能有一点点生气。
于是上前去抢夺自己的玩具,两个小伙伴玩具争夺大战就此展开。
急得咘咘赶忙向身后的妈妈求救:“ 帮帮我!”
抱着波妞的贾静雯不慌不忙地对咘咘说:“你们两个要好好沟通,你们自己处理吧!”
过了一会儿,两个小朋友发泄完了怒气,不再争夺玩具,开始尝试着示好。
随后,俩人依然玩得很是欢乐,“硝烟”已经烟消云散。
不得不说,贾静雯的这一做法很赞!
如果大人事事都替孩子出头,结果可能因为被保护得太好而形成依赖。
孩子们本就是在一次次试探和挫折中,学着怎样和别人交往、学会如何在社交中建立界限感的,这个手一定要学会放。
最后,C妈还有一个实战经验,为了避免争抢的局面再次发生,我们 可以给孩子多带几个玩具,这样既能减少玩具的争夺,还能扩宽孩子交友!
关于抢与被抢,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呢?一起说来听听……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