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赛试车狂追吴亦凡,亲历雨天225码失控惊魂时刻……

2020-06-21   二手车知识大讲堂

果不是因为现实原因,但凡对汽车有强烈兴趣的男孩儿,谁不想下一次赛道试一试?

更进一步说,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逮着一个机会,能下一次全中国最牛逼的赛道,同时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F1赛道,上海国际赛道,你会放弃这种机会?反正我肯定不会。

几天前,我就去了一次上海赛道,体验了一把无与伦比的高速弯的激情。

  • 图文部分

之所以能有上赛试车的机会,当然必须感谢车手刘凯。

他也是我学开F4那会儿的教练之一,另外一个教练也很厉害,叫郑晚成。关注国内China GT赛事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他俩,俩人都是冠军车手。

郑晚成教练身上最有名的标签,就是模拟器出身的职业车手,他之前模拟器非常厉害,没人见过他跑真车水平怎么样,估计是有人以为他只会跑模拟器,有一回有个比赛,有人就故意叫了他一起去,可能是想看他出洋相。他的对手们也完全没把他当回事,但郑晚成教练横空出世,一鸣惊人,直接拿了第一,打败了很多高手。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这么厉害。

而刘凯教练身上的故事也挺传奇的,他酷爱健身,05年那会儿开始玩车,当时他开一台原装斯巴鲁翼豹(参数|图片),基本上啥也没动,因为那会儿国内性能车非常少,也是有一个竞争非常激励的比赛,可能是因为那会儿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有车的人都少,玩性能车的人就更少了,主办方可能实在是凑不齐人数,想着刘凯开着一原装斯巴鲁翼豹,也没啥竞争力,人畜无害的,就拉过来正好凑个人数。

总共8~10人参赛,除了凯哥外,其他都是清一色的爆改翼豹(参数|图片)。结果凯哥表现出奇地稳定,最后竟然以一台原装未改的斯巴鲁翼豹,打败了众多爆改选手,勇夺第二。从那场比赛之后,凯哥也逐渐地进入了赛车的圈子。

凯哥就是特别不喜欢依赖车的性能,他喜欢凭借自己对车辆的感知能力,最大限度去运动自己的技术,把车辆发挥到极致。因此前两年凯哥用一台原装未改的86,还是个自动挡,仅仅换套CUP2轮胎,就在金港做出了1分17秒5的好成绩。我有个职业车手朋友叫魏天一,他就是玩86出身,至今都在感叹,凯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成绩?

而且最重要的是,凯哥平常就特别喜欢跟车友们打成一片,没有任何偶像包袱,他不像一些职业车手,跑出成绩之后生怕会输给民间车手,因此往往极少在民间车手云集的活动现场现身,凯哥基本上每次都在。即便是输给了别人,凯哥也不会觉得难堪,反而会向对方讨教经验,双方互相交流。因此凯哥在很多车友心目中有很高的声望,大家对比圈速,也都喜欢拿凯哥做出来的成绩,作为心中定下的超越小目标。

反正这两位教练,在我心中都是神级偶像的存在。

我毕竟是年轻气盛,图样图森破。觉得自己驾驶技术应该不算太差了,上来就问这Radical SR3在上赛的圈速记录大概是多少。

凯哥当时告诉我,1.5的圈速记录大概在2分10左右,1.3的开得好的话,大概再1分13~14左右,当然,圈速这东西,跟车况,天气,轮胎,赛道状况都息息相关,我们这次是作为嘉宾测试体验,轮胎肯定不会太新,圈速肯定比不上新胎好天气的时候。

不过凯哥说我第一次去的话,只要能开进2分20,就相当不错了。

当时我表面没有反驳,但内心忍不住盘算,新轮胎好天气的情况下,由职业车手来做圈速,大概极限在1分13左右,我怎么着也能跑到1分15吧?跑进1分20这还不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吗?

而且那会儿在去上海之前,我还在模拟器上恶补了一下上赛的弯道攻略,正儿八经用Radical SR3这款车,能在模拟器上做到大概1分12秒左右。

后来真正上了赛道之后,我才知道,这脸打得有多疼。

凯哥说SR3分为两个排量,一个1.3,一个1.5,都是用的铃木隼的发动机作为基础,再配合上Radical自己的高性能部门RPE专门的开发调教,能让这车在赛道里相当地犀利。

比如我们这回开的就是低功率的1.3版本,搭配6速拨片序列变速箱,跟很多摩托车一样是国际档形式,1档在左侧,23456档在右侧。

整车重量我没有得到确切的数据,但根据图中马力和推重比可知,

此车重量大概是 621公斤

0~96公里每小时的加速时间是3.3秒,

最大马力195匹,

极速141英里每小时,折合公里单位的话,大概极速在226.9公里每小时,

推重比是314匹每吨,

最大横向G力是2.3个G。

从这些数据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新款的Radical SR3,我们开的那台是十年前的老版本,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出入,但总体来说,差别不是很大。

其他还有一些数据,最大断油转速11000rpm,换挡转速在9500~10000rpm左右。

在速度达到22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它能产生约等于自身重量的下压力,等同于在22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作用在4条轮胎上的重量大概是两倍的车重,也就是1242公斤左右。

从这些数据,其实你也可以揣测出这车的大致性格,它马力不大,但转速很高,动力响应很快,同时车重极轻,因此推重比相当不错。

它的推重比是314匹每吨,说出来也许大家没啥概念。

举个top gear主持人鼹鼠的例子,他开过的民用超跑的顶级产品,布加迪威龙的推重比大概是500匹每吨,也就比SR3多了186匹每吨而已。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以地球上场地赛事最牛逼的F1来说,推重比高达1500马力每吨。

推重比大概是Radical SR3的接近5倍左右,但即便如此,SR3的动力依

Radical SR3的下压力相当恐怖,甚至大过方程式赛车,因此它过弯速度极快,非常利于操控,即便是新手,也很好上手。

但凡事有利有弊,正因为有如此恐怖的下压力,所以导致它在直道上的尾速受到很大限制,我实测最快也就能跑到225公里每小时左右。

它的发力区间主要集中在9000转以后,所以要尽可能维持高转速,不要让转速掉下去太多,否则严重影响动力,也大大地耽误时间。

因为它的弯速很快,所以在弯中的横向G力非常大,达到了恐怖的2.3个G,这个数值大家可能并没有多大概念,但F1赛车的横向G力一般在4个G左右,或者更高,战斗机飞行员要承受的最大横向G力据说是在9个G左右,但那基本已经达到了人体能承受的极限,还必须得是经过长期专业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么比起来的话,这2.3个G也不过如此嘛,但当你真正开上这车,飞驰在上赛G值最大的7号8号组合弯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害怕了。反正当时我的感觉是身体极力地往边上甩,我的脑袋必须倚靠在座椅头枕上,如果悬空着,我的脖子根本就受不了,即便是倚靠在头枕上,我的脖子依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的左脚倚不住刹车,只能靠膝盖顶着车厢作为支撑点来借力泄力,我的腰腹等核心力量区域,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反正在第一节上去的时候,跑到最后我感觉我都已经到极限了。

但第一节结束后,凯哥分析DATA车载数据,说我们也就跑到了1.5个G,完全没到2个G,还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发挥,想提升圈速,就得先战胜身体的恐惧,相信你和车的配合能做到更好,这样才能更快。

我自己通过那两天的体验,也感觉出来了Radical SR3这车真的非常好上手,它最厉害的地方不是马力有多大,而是无比夸张的空气下压力,配合响应极快的高转摩托车发动机,再加上极为轻量化的车身,这一切堆积起来,让这车在赛道里非常好开。

它甚至比方程式还要更好开!

不过这车上手容易,但想开快,接近职业车手圈速,可不容易。首先它下压力极大,在弯中的确异乎寻常地稳健,很多超级跑车都必须刹车的弯道,SR3可以轻松全油门通过,或者仅需丢一点点油门就行。

但正因为如此,那种在高速弯中全油门通过的恐惧,会让你身体感觉到前所未有的不舒服,2个G的横向G值,会让你感觉车子随时有可能冲出去,你的心理也许会告诉你,这弯还能再快点,油门还能再延长一会儿,但你的身体会情不自禁地往安全区域靠。

所以,你得极为熟悉这车的性格,清楚知道它的极限在哪儿之后,然后必须先战胜你的身体,再说服你的思想,用思想控制身体,摆脱不由自主的恐惧,才能人车合一,发挥出车辆最大极限。

于是在出发之前,我好好研究了一下上赛的地图。

国内做上赛攻略的朋友极少,基本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供参考,我只能自己上网搜索资料,看别人赛车集锦,再配合模拟器,自己慢慢琢磨。

开完模拟器之后我才发现,别看上赛弯道不多,但其实还挺有挑战性的。

尤其是1,2号组合弯,我认为是我玩过的(模拟器)最难的弯道,首先它有起伏,进1号弯的时候,恰好是上坡,到了坡顶之后紧接着马上下坡,且看地图的走势也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曲率逐渐收紧的大弯。

也就是说,你进1号弯的速度绝对不能太慢,且在一边进的过程中,得一边刹车,一边降档,一边转向,速度的拿捏必须控制得极为精细。

刹过头了弯速低,2号弯出去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条大直道,这会直接影响到6号弯的尾速,整节的圈速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刹得少了,速度过快,可能就直接Spin出去了。

我一直以为我在1号弯一直Spin的原因,是因为我入弯速度太快了,导致突破了抓地力极限。但后来凯哥分析DATA数据才发现,是我想多了。不是因为我弯中速度太快,反而恰恰是因为我弯中速度太慢,虽然我入弯时速度其实并不低,但入弯的角度和线路还有待优化,进来的时候往往抱不住弯心,刹车力度控制得不够精准,往往一脚刹死,刹得太狠了,速度慢就丧失了空气下压力,没有空气下压力,你就只能使用轮胎的纯机械抓地力,所以我才会如此频繁地冲出赛道。

而且因为冲出赛道太多次,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内心的恐惧增加,速度就会放更慢,要么还是Spin出去,要么就会导致速度太慢,圈速提不上来。

开完上赛的第一节,当时我就在想,亏我来之前还一脸傲娇地询问教练最快圈速是多少,一副上来就准备破圈速记录的架势,结果开得跟狗屎一样。

这还仅仅是说1,2号组合弯,你就感觉到已经非常难了,对不对?

其他弯道也有各种各样的挑战,总之初次去的朋友切勿自信过度就对了,体会过后你就会对车手这个职业产生一定程度的敬畏,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吃的。

说起上赛,以前我倒是去过一回,那是2019年有个保定的网友,送了我一张F1上海站的Vip门票,于是我带着我媳妇去看过一回。

但真正让我自己开着车在上面驰骋,去跑舒马赫,汉密尔顿,阿隆索,维特尔他们曾经跑过的上赛,我的天呐,我完全不敢想。所以我倍加珍惜这次的体验机会。

2019年F1上海站期间,我就曾经坐在对面的一个座位上,看着底下的F1赛车呼啸而过,震耳欲聋,那些画面当时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至今印象都极为深刻。

为什么我从2019年年底开始,对赛车产生了强烈而不可抑制的兴趣,这次上赛的F1之行,可谓是彻底点亮我心中赛车之火的源头。所以上赛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朝圣之地,它在我心中地位,绝不会低于穆斯林信徒心中的麦加。

在上赛试车,可不像我们在北京金港或者锐思那样随意,必须得有正规的赛照才行。

虽然我这个赛照规格很低,只是个普通场地B照,但如果没有这个执照,即使车队愿意让你试车,但赛道方是不会同意的。

同时在上海的两天,我也打听到了,上赛试车的费用,是1000块一节,一节30分钟这样子,但遗憾的是,上赛一年到头也开放不了几次,且只对车队开放,也就是说普通人想开着自己的赛车上去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可以的,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你得挂靠一家车队名下,其次,你的车最起码得有符合规定的防滚架。上赛的规定要比北京的一些小赛道严格多了。

扯远了,经过教练的数据分析,第二节我再上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很多毛病了。

我把教练说的所有东西都记住了,虽然因为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地趋于安全区,不太敢全力push,但我也比第一节快了三四秒。

这个事儿告诉我们,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任何事儿最好都要按部就班,慢慢提高最好,如果我第一节跑完,就急不可耐地想上去开第二节,而不是等到教练分析完再去,那就等同于是在瞎跑,没有任何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慢在哪儿了。

但万万没想到,2分24秒8,居然成为了我这两天刷出的最快圈,当时凯哥开这车,跑的成绩是2分19秒5,我本来想第二天肯定还有机会能把圈速更接近的,但万万没想到天公不做美,第二天竟然下暴雨了。

因为活动只有两天,一天只有三节,第二节结束后,我又听了一遍凯哥的分析,本来第三节还想上去再好好试试的,但突然想起拍摄侯硕跟我一块过来,咱不能只顾自己爽,把哥们晾一边啊。

于是第三节我带着侯硕在上赛飞驰,男人对赛车没有不感兴趣的,他在得知有机会下赛道那一刻,就已经压抑不住脸上激动的心情了。

教练本来让我带他飞驰三圈就行,然后回P房把他放下,但我看小哥坐着挺嗨的,没忍心放他下来,一整节都带着他飞驰,中间还有两次Spin被他手持gopro拍了个正着,丢死人了。

这节结束之后,侯硕还是回味无穷的样子,能从他眼神中看得出,哪个男人对这种追求速度感的事儿没有期待呢?更何况是在中国最有名的上赛,哪怕是副驾试乘一回,也是非常棒的体验啊。

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反正明天还有三节,想刷个好圈速,我有的是时间。但上海的雨季告诉我,小伙子,你还是太年轻,不太懂上海。

反正第一天结束后,我们跟凯哥一起去吃了上海本地朋友推荐的本地餐馆饭菜之后,当夜回酒店,我根据凯哥今天指出的我犯的错误,连夜做了个笔记,叮嘱自己第二天必须从这些弯道精益求精,争取明天圈速能更进一步。

结果万万没想到,第二天暴雨。

当时我心情有那么一丝丝低落,但我这人天生特乐观,随即想到,雨战会更有挑战性,雨天能学到的技术也能更多。这么一想,我不但不低落了,反而贼开心,眼睛里放出了光,贼期待。

结果从没跑过雨战的我,在第二天的第一节没多久,就发生了一次我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一次失控。

当时是在上赛最长的一条大直道的刹车点位置,我的尾速到了225公里每小时,我当时还是按照的干地跑法,刹车点虽然被我提前了,但好像还是不够,一脚重刹之下,车辆前轮又突然失去抓地力,车子直接横着出去了。

225公里每小时时发生失控,当时车身离护墙只有大概20厘米左右,我当时都懵了,毫不夸张地说,那一刻我感觉时间过得特慢,我甚至能看到护墙的水泥表面的粗细颗粒,我感觉它好像就在我脸旁边。

我第一反应是完了,我可能要变Radical SR3车主了,几十万铁定是要打水漂了。

但上天真的眷顾我,正常来说,像我那种程度的Spin,必然是车尾先撞墙,紧接着车头再连环撞,但诡异的是,轮胎当时在草地上滑动着,居然还把速度慢慢降下来了,到最后,我只是车屁股碰了一下墙体,随即被弹开,到缓冲区终于慢慢停下,车辆已经熄火了。

在来上赛之前,刘凯教练就千叮铃万嘱咐,如果一旦Spin,一定记住要同时踩下离合器和刹车,要不然启动机会被打坏,一颗启动机3000。

所以虽然这次上赛之行,我Spin了无数回,但我一次都没把启动机打坏。当时我经历了225公里每小时的Spin之后,我做梦都没想到,车子居然还能重新打着,且车辆悬挂好像也没遭受什么损伤,我依然能非常稳健地驾驶。

不过出于安全考虑,我还是第一时间把车子开回了P房,直到技师跟我说车子没事,就是后屁股有点擦伤而已。

听完我的描述,技师们觉得大直道刹车怎么也会Spin呢?觉得有可能是刹车的前后比例不对,稍微调整了下,甚至都没让我下车,直接让我继续上去开。

但刘凯教练看我第一圈就出了大事儿,担心之后还出事,说这一节剩下的时间,我坐副驾,他来驾驶,教我一些雨战的基本攻略。

这简直太棒了,求之不得啊。

之后我坐在副驾,非常仔细地看着凯哥操作赛车的一举一动。

职业车手就是职业车手啊,好多我觉得路滑必须慢点的地方,人家全油门能过。

而且我发现雨战的走线跟干地完全不一样,干地的走线一定是外内外,走最短距离,把线路拉得大开大合,快的时候极快,刹车的时候追求最晚刹车点,循迹刹车,最大化利用轮胎的机械抓地力,追求最快的出弯。

但雨战的走线,大多是外外外,或者外中外,线路被拉得更长,同时刹车点平均得提高几十米,这样能有更长的刹车距离,能有更大的救车余地。

同时刹车,转向,开油的动作,都变得更为轻柔,动作温和到做上述所有动作,都像是在轻轻抚摸一样。我一下子明白了雨战跑法,原来是应该这么跑。回想起我刚刚Spin之前的开法,还跟干地一样略显粗暴,简直无知。

凯哥带了我几圈之后,之后我自己去跑,之前我跑得极为挣扎,只跑到了2分50多的圈速,比干地慢了整整20多秒。

但凯哥带我跑完几圈之后,我见样学样,这一节居然成为了我来上赛之后,有史以来唯一没有Spin的一节,节奏跑得极为顺畅,后来下来看了成绩,2分41秒,跟凯哥带我的时候跑的2分40就差了一秒。

凯哥还猛夸了我一顿,我开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这一节在凯哥的带领下,我觉得自己节奏跑得真挺顺的,重点是学到了多么宝贵的雨战经验啊,以后下雨天需要跑比赛的话,我就不至于会像盲人摸象一样那么挣扎,简直棒极了。

在第二节下来的时候,听P房的技师聊起来,说隔壁保时捷车队,吴亦凡来了。

我这才想起来,原来刚刚在赛道上超掉我的一台保时捷718,居然是吴亦凡在驾驶着。

好多天前就听说了吴亦凡加盟保时捷的消息,官方海报都出来了。但直到6月10日,吴亦凡才现身上海F1赛道,听说此前他一直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扎根在宁波赛道,练了差不多14天了。

说实话,那会儿我内心还是有点不服气的。男人嘛,谁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

我暗暗发誓,待会最后一节,不管雨停不停,我都一定要超回来,找回这个场子。

我还悄悄地跟我们车队的经理和技师打听了一下吴亦凡的水平,毕竟他们是专业人士,看一个人在赛道上跑得咋样,一眼就能看出来。

结果没想到车队经理和技师对他还挺认可的,原来他们刚刚也出于好奇,居然已经悄悄地掐表算了下吴亦凡的圈速,据说开得还挺快的,尤其是在雨天的情况下,开得还挺稳健,每圈的圈速都还挺平均的,这代表人家一次失误都没有。反正我在场上还Spin了好几回,却从没看到吴亦凡Spin。

听到我被吴亦凡给超了,我朋友安慰我说,他那保时捷GT4本来马力就比你大,这下雨天,啥电子系统都有,武装到牙齿了,你这Radical SR3啥电子设备都没有,光秃秃的连个ABS都没有,动力也比不过别人,一个大直道就把你甩开好远,都看不到尾灯了,完全没法比啊,不要太难过之类。

但他能在这样的天气下,开得这么稳健,其实已经很棒了,绝对不是网上键盘侠所说的花拳绣腿玩票之类。

不过到最后一节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有一点不服的,想在场上把他干掉,把尊严夺回来,毕竟虽然马力比不过他,但我这车下压力大,弯速快啊,这个还是能有一点点小优势的。

如果能在直道上咬住他,伺机在弯道里找机会超,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不过第三节出去我就发现自己想多了,也许凯哥开这车可以干掉他,但我当时那水平,还不足以跟别人较劲。

尤其是天气状况也发生了剧烈变化,第二天的第一节,第二节,我努力寻找好了雨天的节奏,结果到了第三节,雨不下了,赛道上沥青也干了,车队那会儿给我换上了光头胎,让我按照干地的跑法去跑就行。

但那会儿的赛道状况才最复杂,比起纯干地和纯雨地,这种半干不湿的场地,最为危险,对车手的控制能力要求也最高。反正最后一节,我努力想超吴亦凡,结果也没有超掉,想破一破第一天自己的圈速记录,也没能实现,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遗憾。

但我庆幸的是,最后一节我跑的节奏还挺好的,而且在经过了5节的练习之后,我终于在最后一节顺利找到了过1号弯的感觉。在之前的练习里,平均每节我都得Spin大概两回,几乎都是在1号弯。

但在最后一节,我一次Spin都没有,且过1号弯的信心越来越强,速度也越来越快。

只是遗憾的是,刚刚找到一点1号弯的感觉,为期两天的试车,就已经结束了。

虽然因为下雨的原因,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刷新我的干地最快圈,略微有点遗憾,但通过这两天的试车,刘凯教练的言传身教,还是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尤其是干地和湿地同时都学习了,这经验真的是花钱都难买来的。

最后衷心地希望国内的汽车文化和赛车文化都能越来越强,也希望车迷的水平能越来越高。

我坚持多做赛车内容,并非不务正业,我认为作为一个汽车节目自媒体的主持人,也是很有必要把自己驾驶水平提高的,因为只有掌握了极限驾驶,才能更好地感知和评测车,带来很多大家都体验不到的新鲜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家认知车。

好了,感谢大家收看二手车知识大讲堂的这一期特殊的上海之行,我是堂主,我们下期再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