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提問意志力太弱怎麼回事?
意志力是一種消耗品,有限資源,把它用在這,就註定其他方面缺乏專注。
這句話相當重要,理解了就知道注意力應該怎麼分配。
工作狂人在生活上往往頻繁忘記事情,而生活上事事惦記著的人工作上專注力就不夠了;
高考時候老師會老喊著做題要先易後難,也是蘊含著這個簡單的至理,難的壓軸題目大量消耗意志力,再回到數量多的簡單題目上就容易丟分;
關於意志力的幾個小tips:
1)及時補充意志力
ex,工作50mins,休息10mins等
2)合理的意志力分配
ex,早上適合做高專注的工作等
3)避免外部干擾消耗意志力
ex,避免有聲音的環境,避免放音樂等
4)有意識地鍛鍊意志力
關於理性,讓人一直用理性思考世界是一種奢求(流浪地球),人從來不是理性的,大多數人類決策都是基於情緒反應和思維捷徑,而理性恰恰一直是稀缺資源。
關於衰老,我們傾向於把衰老定義成年紀大了,身體不行了;
恰恰相反,我們完全誤會了,真正的衰老是思想上的衰老:愚昧,無知,固執......
而這些衰老,擱到現在只會大大地提前,待我們四五十歲的時候(或許只需30多),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和新事物接受能力下降,慢慢地成為了年輕人眼裡的傻瓜,而自己渾然不覺。
至今懷有一絲對真正衰老的恐懼。
過年是群發消息高峰期,這類人其實很聰明,把主動化成等待,再主動。
群發成本很低,大家反感群發這種行為,但並不反感群發這個人,甚至不會記得誰群發過;
挨個拜年工作量巨大,不現實,群發又顯得沒誠意;
有人就採取「群發+私發」的機制,先通過群發,然後部分朋友主動回復拜年(大大地減少了工作量),然後再正式地送上自己的新年快樂,發個紅包,簡單地發個語音;
既有了誠意,也減少了工作量,還有著充足的回覆時間。
普遍地發現了一個問題:大部分人協作的時候,邊界總劃分地不夠清晰。
常見的例子:
Q:「有沒有能拓寬視野的書籍推薦?」
A:這個簡單,甩手就是一本經濟學原理。
Q:「明天早點來上班」
A:沒問題。
Q:「以後出門要多帶傘」
A:妥妥的。
......
這樣的問答,提問者心裡沒底,回答者也不以為意,結果當然雙方都不滿意。
提問者應該準確地定義問題,回答者自然相對準確地回復並執行。
最近最強大腦6開播,有個朋友問我想不想擁有那樣的超級大腦?
我連連擺手,普通人的智商夠用了,缺乏遺忘的能力導致的痛苦簡直無法想像;
每個人都會覺得去年的自己特傻逼,做了很多傻逼事,這些傻逼事一年年地積累,而且連同顏色,氣味,聲音清晰地刻在腦海里;
如果有那樣的大腦,那樣的聯想能力,做任何事情那些記憶都有可能像魔鬼一樣突然冒出來。
關於勸說,我們眼裡別人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別人眼裡的解決方案,只是這個答案隱藏得相當好。
吸煙是排解無聊的方案,打遊戲是沒有成就感的方案,爆粗口是緩解憤怒防止暴力的方案,幻想是沒有精神寄託的方案......
想到這裡,就明白為什麼勸說往往以失敗告終:意欲拿走別人的解決方案,又沒有替代性的同等方案。
只需要建立關係的行為,典型的是社交
都有兩種道路:一種是向外追求,滿足對方的需求;一種是向內建設,提高自己的價值,吸引對方。
明顯後者才是上策,前者只是不得已的對策。
有讀者提問玩不玩抖音?
在我看來,選擇的背後是一種成本的權衡;
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手機和筆記本上沒有任何刺激性較強的娛樂項目存量。
耗費較長時間在高刺激性的娛樂上,大腦適應了刺激,閾值隨之不斷上升,對於讀書學習這樣低刺激還要消耗腦力的事情就產生脫敏,專注力和耐力也逐漸下降。
學著有意屏蔽一些外界信息,或許是更好的事情。
=================
作者:思想假
更多的自媒體乾貨文章會陸續更新,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
(外語、學習、思考、習慣、閱讀、寫作、時間管理等自我提升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