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多讀書?

2020-01-17   思想假Kyle



2019新的開始,朋友圈自然已經被各類年度計劃刷屏,其中最多當數:要讀XX本書了。


聰明人看到這類計劃說不定會略顯優越地暗中一笑。


前年我在某大學參觀,圖書館碰到兩學生,臨近寒假大家都去借點書回家看,出於獵奇上去問幾句借那麼多書幹嘛。


學弟A:漲點知識、拓寬下視野,打發下時間;


學弟B:這些都是紅極一時的暢銷書,回去翻翻提煉出幾個觀點,用在論文上。


實際上怎麼樣我不知道,但從寥寥兩句話,就已經得知A是偏向大眾化的被動學習,B是目的化、獵奇式的主動學習。


01

除了目的上的主動被動,其實在學習方式上也區分主動和被動:

埃德加.戴爾1946年的"學習金字塔"的模型圖


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也做過類似的實驗,得到的結果與戴爾基本一致,這個準確的數據尚未得到核實,但這種學習模式卻已經被無數人驗證:主動學習才是真正高效的方法。


從圖中可以得知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都是屬於被動學習層次,基本上是過往我們用的最常用的學習模式,留存率偏低,遺忘率奇高;


而討論、實踐、教授則屬於主動學習層次,留存率大大高於前者。


細細地區別兩種學習模式,你會發現最明顯的區別是:燒腦和不燒腦。


對的,被動學習的模式我們經常使用,基本上就像站在知識的狂風中被衝擊,仿佛無窮無盡,但卻幾乎不燒腦,不耗費腦力,仿佛可以輕而易舉地記憶大量的知識。


而主動學習的模式卻異常燒腦,尤其是教授給別人這個過程,需要儘可能地梳理清楚、完善自己的觀點。


我一直不推崇靠背誦這種方法學英語也是部分由於這個原因,短期記憶要轉化成長期記憶,是一個對大腦損耗很大的過程,就像頭腦風暴類型的討論會,並且可以清晰地感覺地出來,這也是知乎上每個大V都推崇精聽英語的緣故,精聽需要用腦力來強力辨識語音;


而朗讀背誦,僅僅是一個不斷重複輸入、不斷建立短期記憶的過程,它始終是低耗能的工作,大腦並沒有損耗大量能量進入長期記憶階段,而一旦進入長期記憶,幾乎是終生難忘的。


所以背書只是一個記憶的假象,僅僅停留在短期記憶階段,我們高中背的唐詩宋詞曾以為終身難忘,其實過幾個月就忘記大半,過一年就基本全忘了。


這僅僅是從腦力消耗、長期記憶的原理來分析,從更多層次分析朗讀背誦就更加站不住腳。


02

和學習金字塔有相近原理的是曾經風靡一時的「費曼學習法」


真正的學霸基本都有一套關於學習的模型,這費曼學習法就是典型的模型之一,導致了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產生差異。


讀書採用費曼學習模型基本上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他方法或多或少都和費曼的有異曲同工之處,原理相近。


費曼學習法:

1、選擇學習目標,並完全理解其概念


通過學習(比如看書)輸入了一個新的概念,比如經濟學思維、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等,在書中結合自己的理解把這個概念消化。


這裡多說兩句,「概念」這個詞實在太重要了,在我看來聰明人腦子裡就是堆滿一堆概念,生活學習工作上遇到的事情都可以歸納到ta們腦海里的一個個概念里去,從而得到分類,思路無比地清晰,相比之下其他人輸入了知識則是一團亂糟糟的麵糰。


這有點類似於女人對於「男」有很清楚的概念:渣男、暖男、直男、理工男......,每種男的有幾個流派,大致有什麼樣的行為特徵,也是有所了解,概念如此清晰,自然可以輕易地使用排除法篩選掉不喜歡的類型。


這是生活上的概念,而學習上的概念就相對抽象一點。


2、教授給他人

這點可不陌生,初高中班上的學霸基本都會廣發「好人卡」,每天都有若干同學過來請教,是學霸提高成績保持水平的路徑之一,教得越多,成長地越快。


對於新輸入的概念,設想一個教授的場景,把自己從步驟一消化的理解講授給別人,能真實地檢驗理解的程度,而基本上都會出現不完美的地方,而這恰恰是價值所在。


3、回顧並糾錯,完整地闡述這個概念

對於不完美的講述,接著就是回過頭檢查糾錯的過程,把剛才表達有偏差的地方重新組織語言表達一次,才算完整的理解了這個概念,並且大大地加深了理解。


4、簡化你的概念,並舉例。

在這個基礎上還不夠,雖然已經完整地表達了,但依然有些累贅/生硬的地方,可以把這個概念再簡化一下,能人輕易理解,而簡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舉例:舉出一個鮮活的、接地氣的例子,就相當形象化,達到深度記憶的程度,而對方也可以輕易地理解並信服。


以上僅僅是對於某個觀點的學習,對於整本書的學習,目前最佳的方法仍然是:「筆記法+思維導圖」。

用在線筆記本記錄下重要的細節、有用的心得靈感;


對於整本書則用思維導圖畫出來最佳,做到這個地步基本上就已經是學到極致了。


(有道雲、Onenote、印象筆記都可以,方便檢索;思維導圖的話我目前用的是Xmind,其他的沒試過。)


筆記法適用於所有的書籍,但凡有用的東西,突發的靈感都可以記錄在在線筆記本,每個月整理一次,每半年/一年大整理一次;


思維導圖的話個人是僅僅好書才會做思維導圖,比如最近看的英語史,有關歷史的書是必須做圖的。


而思維導圖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耗時,翻開目錄就已經是一個大框架了,只需要在大框架下補充下子標題和子標題下的列標題、個別例子。


並不是不推薦多讀書,而是方法更有價值......

==================

作者:思想假

更多的自媒體乾貨文章會陸續更新,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

(外語、學習、思考、習慣、閱讀、寫作、時間管理等自我提升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