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本四星好書,嚴格來說,這是一本操作手冊,有關學習經驗的書籍,較少和認知、學習心理學有聯繫;斯科特用1年時間自學完成了4年麻省理工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用的就是整體性學習法,面對知識,不同的學習策略會導致不同的效果,這本書能讓你窺見學霸之路。
01
關鍵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整體性學習法就是多角度看待知識,尋找知識間的聯繫,並變成自己的觀點,讓你記得更多,以熟悉的事物認知陌生的事物。
傳統學習者使用的更多是機械記憶,但我們沒有計算機般的大腦,沒法精確地複製信息,所以效率奇低。
更擅長的是用大腦已有的神經元網絡吸收、整體信息,也就是用熟悉的事物認知不熟悉的事物,讓知識互相關聯,從而輕鬆地駕馭新的知識。
高效的學習者看到一條公式,能把所有東西關聯起來,它更像是一種感覺、一幅圖像、甚至可以和天上的飛機聯繫起來。
整體性學習基於3種主要的觀點:
結構:就是某學科內一系列緊密的知識,每當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時,都要和其他知識儘可能多聯繫,就逐漸形成了結構。
快速理解就是知識結構高級發達的結果,讀經濟學的學生可以很快地看完一本經濟學書籍,而普通人很困難,因為前者腦袋裡已經有了這個科目的基本知識結構。
模型:模型的作用是壓縮信息,如果知識結構是一本書,模型就是目錄;不管你在某個領域的知識有多少,都可以壓縮成易於記憶的模型,用寥寥幾句話就概括完。
生活經驗、熟悉的學科知識是模型的主要來源,比如學習的五階段,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可以轉化成找東西吃、點菜、等菜、上菜、開吃。
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指結構與結構間的聯繫,比如把秦始皇管理國家的場景、你開公司管理各部門和你管理自身之間,都可以建立高速公路,互相聯繫,編成一張知識網絡。
02
關鍵詞: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高手
整體性學習有5個階段,不需要每次都用到5個階段,有可能只需要2個;重要的是5個階段都要練習,奠定不錯的基礎,才算走上高手之路。
獲取階段:信息進入眼睛和耳朵,目的是獲取信息要準確,信息量儘量壓縮。
最重要是3個目標:簡化、容量、速度
簡化:不管看兩頁書還是兩段文字,必須刪除無用的信息,剩餘信息才對形成模型有用。
比如,「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顯得囉嗦,簡化成「我是,五次」,更容易編碼記憶。
容量:明白了信息的簡化之後,就得增加信息的容量,一年讀50本書,知道的要比一年幾本多得多。
速度:需要的信息太多,所以才需要更快;速讀和理解是互相衝突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提高大腦的接受速度
提供兩個方法:指讀法和練習速度法
指讀法:人的眼睛在閱讀時移動,眼球注意力容易分散,限制了閱讀速度,可以把一根手指放在字體下面,快速地划過去,眼睛會因此聚焦,可以提高速度和理解能力,但需要練習兩周,一開始不太適應。
練習閱讀法:
練習速度:設置3-5分鐘的倒計時,快速地用指讀法閱讀,時間一到,計算閱讀的總行數,乘以每行平均字數,再除以時間總數,就是每分鐘平均閱讀字數,實驗幾十次,數據還算比較准,可以適當提高閱讀速度。
(PS:此時理解不重要,單方面練習速度。)
練習理解:同理,設置3-5分鐘倒計時,一邊用指讀法閱讀,一邊快速在腦袋記下知識點,時間一到,看看總共記憶了多少知識點。
【正確的知識點數量-錯誤的知識點數量】÷知識總數,得到的數字就是一定速度閱讀這類材料的理解能力。
練習理解沒有練習速度準確,但我們不需要長期這樣使用,只需要短暫地自我實驗下,知道自己的水平,並適當提高速度和理解能力。
理解階段:獲取信息不理解沒有任何價值,就是所謂填鴨式學習。
信息只有通過初步的理解,才變得有意義,有紮根在大腦的資格,沒有意義的信息會被大腦快速清空。
中學時候,普通學生面對一個公式是直接記憶,聰明的學生會問問這個公式怎麼來的,跟其他公式什麼關係。
如果頻繁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建議更換材料,難度不匹配。
拓展階段:拓展階段是整個整體性學習最重要的一環,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能力。
面對新的知識,沒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拓展能力不足的表現。
我們讀初高中時候,數學練習冊常會有大題和拓展題,僅有細微的差異,數學大題即使聽老師講課懂了,但做拓展題的時候,仍難倒了很多人,問題就出在拓展階段。
拓展主要有2個方向:橫向拓展、縱向拓展。
橫向拓展:在知識的周圍建立聯繫,比如在知乎上學會了語音筆記法,壓縮筆記法,思維導圖筆記法,就可以互相比較下異同,看看能否綜合運用。
縱向拓展:是最有創造力,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3種方法可以幫助你進行拓展,由於篇幅緣故,只談比喻法。
當學習一個新的概念時候,尤其是數學和科學裡的抽象概念,可以通過一個比喻來把抽象的知識實體化,從而直接進入長期記憶。
比如「多道低強度射線可以有效摧毀癌症腫瘤細胞」,不好理解,理解了也很容易忘掉,可以比喻成「多個士兵從不同方向同時襲擊一個堡壘」,就輕易而舉地記憶住。
比喻法的3個步驟:
1)要有尋找比喻的慾望;
2)注意第一個出現的念頭;
3)優化和測試你的比喻。
除了比喻法,還有內在法,圖表法,前者是通過把知識圖像化,並加入聽覺/視覺/觸覺/情感來優化圖像,很容易回憶起知識;後者是建立流程圖/概念圖/圖像來畫出知識間的聯繫。
糾錯階段:在課堂上,學生很少出現糾錯,本來知識學地不深,拓展有限,自然沒有多少糾錯空間;日常生活中錯誤的聯繫就太多了,比如看球賽,人們潛意識相信吶喊和勝利是相聯繫的。
知識源源不斷地輸入,會有部分出現衝突,或者誤解,即使是你打的眾多比喻,也還會有調整空間,需要持續不斷地糾錯;
糾錯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相反觀點的書籍(比如異類和刻意練習,就是觀點衝突),或者把結論放進現實去應用。
應用階段:只有很少的知識能達到這個階段,大部分知識能達到拓展,已經是很有想法的人了,應用階段是決定了某個人能否精通,成為專家的關鍵。
這也是整體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們不可能所有知識都去應用,只能儘量提高比例,回過頭來還可以繼續給知識糾錯。
小結:整體性學習的順序不是固定的從頭到尾順序,可以往返,可以跳躍,完全取決於自己;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5個階段的薄弱環節,尤其是拓展(知識的深度,長期記憶)和獲取階段(獲取信息的速度和量)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較高,並且分布式,最核心環節在拓展階段,由於篇幅緣故,沒法展開來寫,有心成為學霸的童鞋可以翻翻這本書。
===================
更多自媒體乾貨會陸續更新,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
(外語、學習、思考、閱讀、寫作、習慣、時間管理等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