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曾經提出多元思維模型這個概念,並且談過一些重要的思維模型,但遺憾的是芒格並沒有談過如何建立思維模型,如何應用思維模型。
"好好思考"就是一本全面解析多元思維模型的書籍,實操性很強,我給它打6星。
只要你是個人,具備認知,腦袋裡就有若干知識,對吧?但你可有想過,怎麼管理這些知識?
這本書可以給你答案。
我們常人管理知識喜歡以一條條的知識為單位,但這本書告訴我們,知識浩如煙海,以知識為單位是沒法管理的,必須以思維模型為單位,才能循著脈絡梳理自身所有知識,挖掘知識,發展知識。
這麼說吧,同一個思維模型,可以解決若干領域的問題,比如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可以應用在許多領域;
同理,不同領域其實存在很多相似的問題,在這個領域遇到的難題,在另一個領域可能已經是早已解決的老問題,並且這兩個問題極為相似,完全可以借鑑老領域老問題的思維模型,來解決新領域的新問題。
作為這中間的交點,就是思維模型,它把所有的答案精簡,把所有的問題串聯。
它把思維模型分成了4個層次: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哲學視角
這本書引入了"本能"這個概念,我認為作為需要自我提升的個人,你需要這個概念來指導你的日常生活,因為你的很多行為,不是你自以為的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僅僅是人類進化過程生物本能的殘留而已。
對的,我們人只是"人"而已,位於食物鏈頂端,也無法擺脫原始的生物本能,行動始終受本能的控制。
這本書不是專業講本能的教科書,只是借用本能這個概念來闡述自我行為和思維活動,比如:
為什麼我們喜歡待在舒適區?
為什麼我們潛意識喜歡美化自己?
為什麼我們對很多事情習以為常?(其實不同尋常)
為什麼改變那麼困難?
......
答案是本能。
借用本能來指導生活,你可以靠細微的線索來預知到本能帶來的危險,從而避免,但這需要你慢慢養成反本能的直覺和能力。
這本書是柳比歇夫的自傳,推薦這本書不是讓你們看故事,而是引入時間管理這個概念,因為在我眼裡,人並非缺少很多知識,只是缺少很多概念罷了。
在已知的歷史裡,柳比歇夫算是把時間管理做到極致的人,而他採用的時間記錄法也是最高端最難操作的時間管理方法。
他56年如一日地記錄了每一天的時間開銷,具體到以分鐘為單位,也正由於此,據說他本人有一種奇妙的時間感,能夠不看鐘表就知道時間過了多久......
以分鐘為單位記錄時間,每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年年如此,把生命開發到極致,可以說柳比歇夫的一生相當於別人的幾輩子。
在這裡並非讓你們能夠像柳比歇夫那樣精細地對待時間,如果有心想學習,可以稍微寬鬆點,比如以5分鐘為單位記錄,比較方便;同時只記錄有效時間,比如學習,工作,充電的活動,無價值活動可以不記錄等等,都是可以變通的。
我在過去一年,都有採用這種時間方法,每天可以準確地知道自己做了多久的有用功,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原來我並非想像那般努力,也非想像那般高效。
這本書是人類簡史三部曲最有名的一本,寫的是世界歷史,宏觀人類史,曾是我的床前讀物,通俗易懂,很適合睡前閱讀。
這本書很有特點,說是歷史吧,但沒有任何歷史重大事件和年份,已經很難說是通常意義的歷史了,筆端反而流露出很多哲學思想,人生道理的史實片段來說明某種歷史法則。
此外,我認為這本書還悄悄地給你植入了"宏觀"這個思維,很多事件從當前來看,是那麼地突然,但如果從極其宏觀地角度來看,又是那麼的必然,正如現在遇到的新型病毒,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戰爭。
曾經推薦過人人都愛經濟學等入門的經濟學書籍,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算是中級讀物,但是卻非常地系統全面,而且深入淺出,普通人可以很好地閱讀。
我認為所有人都有必要進行基本的經濟學教育,不需要多難,懂一點點就好。
為什麼呢?因為經濟學太重要了。
我們人類社會,從來都是各種知識的大雜燴,科學,人文,經濟,歷史等等,無論從哪條路線去了解人類,都是一場磨破鞋底的馬拉松。
雖然知識的海洋有太多的航線,但只要能夠抓住經濟學這個線頭,就能扒掉整個人類歷史的底褲。
因為人類歷史就是一部經濟史,可以想像一下,歷史上的戰爭都不是因為愛和正義,道德打起來的,都是因為錢打起來的。
今天這場疫情, 同樣要圍繞經濟來權衡取捨,無論什麼決策,都難以繞開經濟來權衡。
經濟學裡常見的原則,比如邊際作用,機會成本,激勵效應等等,都會成為你生活里決策的一大臂助。
趁還有時間,讀一讀基本的經濟學。
最後,談談我最深的一點讀書感想:
我認為我們最缺的不是知識,而是概念。
比如讀經濟學原理讀出了機會成本;
讀精力管理讀出了精力,而不是時間;
讀被討厭的勇氣讀出了勇氣;
讀好好思考讀出了思維模型, 而且還是分層次的思維模型。
讀奇特的一生不是讀故事,而是讀出了時間管理四個字
......
這些概念才是真正的乾貨,哪怕只是短短几個字,但卻融入了大腦。
一個新的概念進入大腦,仿佛就是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多了一個隨時可以拿出來解決問題的思想工具。
那些耳熟能詳的詞語即使我們早已知道,但卻沒有進入我們的思維,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把它們納入我們的大腦,拿來指導我們的決策
===============
作者:思想假
長期更新學習,認知,思考等個人成長乾貨,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