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吳昌碩「十九字齋」

2019-08-12   談藝錄

如果你要在篆刻方面有點成績,就必須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因為篆刻與其他藝術門類相較,它是一門真正的古典藝術,而在無數的古代篆刻大家之中,清末民初的吳昌碩是最繞不過去的一代宗師。關於吳昌碩大師與篆刻,有兩個小段子:

1、跟學篆刻的不用介紹吳昌碩,如果一個學篆刻的不知道吳昌碩,讓他回去問他老師,如果他老師也不知道吳昌碩,讓他換老師!

2、如果你需要刻一方印,不知道如何處理某個字,那麼,找一本吳昌碩大師的印譜,仔細翻翻,一定能找到這個字的處理方法,因為你很快就會發現,在100多年前,這個字大師已經處理過了。

吳昌碩就是這麼一位篆刻界公認的神人!

(吳昌碩大師像)

一、吳昌碩與篆刻

吳昌碩是藝術大師,這是海內外公認的。他「詩、書、畫、印」四藝皆精,號稱「四絕」,其中用功最勤、得名最早、影響最大者是篆刻,甚至我們可以說,只要學篆刻,必學吳昌碩!

(吳昌碩的畫)

吳昌碩大師是真正的篆刻集大成者(能稱集大成者當然不易,就像唐詩的集大成者是杜甫,其他人就不行。篆刻史上這樣的牛人也實在不多,稍早一些的趙之謙可算一位,稍晚的黃牧甫或者就差點意思),對於篆刻的篆法(字法)、刀法、章法,吳昌碩大師均有獨到的建樹,我們略做一下總結:

1、篆法(字法)方面。吳昌碩把起源於趙之謙的「印外求印」的入印文字取資範圍更加擴大,他刻印比趙之謙所涉金石文字更多,廣及泉布、碑版、權詔、鏡銘、封泥、磚瓦,甚至後來封泥所特有的渾樸蒼莽的藝術效果成為吳昌碩篆刻藝術的主體風格。此外又加上他深入鑽研《石鼓文》(他在六十五歲的臨本自記中寫道:「余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他將石鼓文的古拙以鄧石如的「以書入印」思想引入印中,結合了其獨特的鈍刃之刀,開創了斑駁高古、雄渾蒼勁的篆刻新面目;

(吳昌碩先生的速寫像)

2、章法方面。章法一項,最能體現藝術家創造能力,吳昌碩大師將刻印章法核心難點提綱挈領地總結為「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圓之互異」(《耦花庵印存》序),這雖然繼承了趙之謙大師的一些東西,但對於後世印人,實在是創作中關於章法布排的引路明燈;

(吳昌碩印印面:槃齋)

3、刀法方面。吳昌碩對於刀法的重要理論是「不拘刀法」(已經解釋過了,不是沒有刀法),他的原話是:「我只曉得用勁刻,種種刀法方式,沒有的」(陳巨來《安持人物瑣憶》)。在他的晚期作品裡,我們已經無法分清切刀、沖刀、剜刺、披削等刀法,他打破了各種用刀程式,達到了完全的「刀由心出」,甚至在用刀工具方面創製了獨特的鈍刀(當然,這是基於他的印風)。

二、吳昌碩一方朱文印的章法

今天我們就來讀一方吳昌碩的印作:十九字齋

(吳昌碩:十九字齋)

印面四字「十九字齋」,天然「三疏一密」。字形方面有天然的疏密對比,漢印四字印式,乍想覺得似乎容易安排,因為我們接觸過太多的「三密一疏」印例,突出對比是相對簡單的處理方法,章法上應該難度不大。但其實不然,「三疏一密」與「三密一疏」完全不同,雖然只是翻轉了一下疏密關係,但卻導致處理難度大增,原因很簡單:

三個筆畫稀疏的字因為字形原因,必然在印面形成多個不規則的留空(三個密實的字則不會),印面會因此顯得非常不穩定,這種不規則的留空在古璽印式中經常出現,也易處理,古人很樸實,想法也簡單,給他加一個粗壯的邊界,解決了,但漢印四字印式章法格局之下呢?看吳大師的處理:

1、方圓之互異形成的對角呼應

在這方印里,吳大師將右上角的「十」字與左下角的「齋」字均處理成直線或斜線的「方筆」處理,而右下角的「九」與左上角的「字」均處理成曲線的「圓筆」,在方圓意象上形成對角呼應關係。

當然,這還是均衡型章法,只是複雜化了罷了,因為在這種處理之下,印左兩字與印右兩字,印上兩字與印下兩字不管如何劃分,均是一方一圓,配重大致等同。最主要的是:因為方圓的差異呼應,弱化了「齋」字相對突兀的繁複感,它不那麼孤立了。如圖:

(方圓調整後的對角呼應)

當然,方圓同時也是動與靜的調整,「十」與「齋」的安靜,「九」與「字」的靈動,同時也使這方印動靜得宜,富於節奏感。

2、字與字之間的聯並

僅以上的方圓呼應還不夠,吳大師為了弱化繁複的「齋」字與其他稀疏三字的對比突兀感(因為過分的強烈對比會削弱了整體感,因此需要使之「中和」),又做了字與字之間的聯並。

吳昌碩大師將印面上部的「十」與「字」兩字聯並,下部的「九」與「齋」字聯並,由此將印面的對比關係轉化為上與下的對比,這進一步削弱了齋字與其他三字的不和諧。

(上下兩處連接左右兩字的聯並點)

3、求異處理

這方印里的求異處理較多,比如「字」左右兩弧的不同處理,「齋」字頭部三個方框不同的完成方式,「齋」字下面凡對稱兩豎,均以不同方式完成,一連一斷,一短一長。這些處理都使得印面元素更加豐富,同時也弱化了「齋」字的排疊感。當然,這是吳昌碩大師所倡導的寫意印風的處理方式,倘若是工穩印風,是肯定不會這樣處理的。放大了印蛻看一下:

(求異元素不少)

4、邊框處理

這方印關於邊框,值得一說的有兩處:其一是「九」字末筆最後的一彎,既似邊框防止此處衝出邊框保證印章屬性不使漏氣,又似九字筆畫本身組成部分增加了它的婀娜姿態;其二是「齋」字左邊故意衝破邊框的處理,一般的朱文邊框不會這樣處理,因為這樣會明顯的「漏氣」,但在這一方印里,此處的密實正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齋字需要消解),因此,吳大師除了下部邊框完全敲掉外,又在左邊留了通風之處,這種邊框的明顯「淡化」也使「齋」字與其他三字更和諧一氣,更像一家人。

(吳大師84歲於西冷印社缶龕前留影)

這方印里,吳大師的諸多處理,是圍繞消解「齋」字的密實這個「章法主線」出發的。包括其與「十」的呼應,包括與「九」的聯並,也包括「齋」字各部分的求異化處理,甚至包括「齋」字處的邊框,其實都在圍繞著這一章法核心多方經營,任何一方好印,都來之不易。

(【布丁讀印】之2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