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篆刻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它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已經有至少2000年的歷史(從商璽開始計算則更長),篆刻既與歷史密切相關,又直溯漢字淵源,旁通書法、繪畫原理,又兼及雕刻技藝,內含篆刻人的人品性格與文學修養,它從裡到外都散發著強烈的藝術魅力。
本文旨在 確定篆刻的概念,同時理清篆刻與「金石」的關係與區別。
(古印的臨摹)
這很重要,因為這是學習篆刻的朋友必須弄清楚的 底層概念。
篆刻的定義
廣義的篆刻,指「用篆書鐫刻」。比如古代的泉(錢)幣、鐘鼎、碑版、印章、磚瓦、陶器、權量、鏡、燈等器物上以用篆書鐫刻的文字都可以「篆刻」稱之。比如石鼓文,用大篆鐫刻而成,就屬於廣義的篆刻。
(石鼓文)
但 狹義的篆刻,指文人藝術家以篆書為文字材料,以鐫刻為技法手段,以審美為目的創作出來的印章。顯然,這與「金石」有了明確的區別,單指上面「金石」所說包括的「印章」衍生出來的藝術,比如吳讓之的篆刻:
(吳讓之的篆刻)
顯然,它就是印章。
因此,狹義的「篆刻」也是「印章」,但它卻不是一般意義的印章,要講清楚篆刻的含義,又必須先講清楚篆刻與印章的區別。
篆刻與印章的區別
印章和篆刻,在一般意義上可以通用,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印章和篆刻卻區別很大。從「印章」的立場出發, 或許印章可以包括篆刻,然而篆刻卻不能包括印章 ,也就是說,所有的篆刻必定是印章,但有些印章卻不一定屬於篆刻。篆刻與印章的區別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篆刻是藝術範疇的,是文人所從事的藝術創作;而印章是實用範疇的,是工匠所從事的工藝製作。
篆刻創作指向審美——儘管長期以來,篆刻作品大部分一直帶有實用的意義,比如書法繪畫家們的名章。比如吳昌碩的名章,它們大量出現在他的書畫作品中,增加了書畫作品的審美元素。
(吳昌碩的名章)
印章的製作指向實用——儘管從最早的印章開始,它本身就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審美因素,比如漢官印,它所呈現的篆法、章法之美長期為後人提供營養。
(漢印所伴生的審美)
印章是實用的,篆刻則是藝術的。
早期的印章,不管它的製作材料是金、銀、銅、鐵、玉石、瑪瑙、象牙、煤晶等,在材料上鐫刻的都是篆書文字,因為在早期漢字中,只有篆字(隸書的成熟則要等到秦漢以後),因此,它是廣義上的「篆刻」,製作印章是為了實用,不管是官印還是私印,也不論文字印或圖畫印。當然,製作這些印章的匠人們肯定會自覺不自覺地在這些印章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樸素審美,使這些印章儘可能地「美」一些,所以,實用印章也包含有審美因素。
(漢代的銀印)
到了宋元以後,由於易於鐫刻的石材的發現(文人創作印章,大多以石材為主),文人們開始加入印章的創作,隨著書畫鈐印漸成風氣,文人們必然主動在自己的印章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審美,印章也由此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並且因刀法的不同、篆法的不同、文字取資方向的不同產生出相應的篆刻風格流派,而且隨時代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這就成了單純的篆刻,它是藝術性的,這是一次審美前置,加了文人審美進行的印章創作,是抒發性情的藝術創作,由此產出的作品既應用於鑑賞、雅玩,也用於書、畫、圖書等用途的鈐蓋,顯然,這裡面也有實用的屬性。
(吳昌碩的石印印面)
上述所說實用印章,其材料多以金屬製成,是「金」;文人的篆刻,其材料多以石材完成,是「石」,合起來,是不是就是「金石」的含義呢?
不是。
「金石」的含義
這裡與篆刻相提並論的「金石」,指的是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金屬或石質材料的鐘鼎碑碣之屬。
「金」並不單指貴重金屬黃金,指的是金屬材料,古代冶煉技術並不發達,他們所生產的金屬材料材質往往是合金類的,一般我們稱為青銅器,雖然並不純粹,但卻應用廣泛,古人們僅青銅器就包括烹食器(如鼎)、設食器(如簋)、酒器(如尊)、水器(如盤)、樂器(如鍾)、兵器(如劍)、車馬器(如鑾)、工具(如斧)、度量衡器(如權)、日常雜器(如鏡)等許多類別,這些器物上面鐫刻有文字的,早期也稱「篆刻」。
(虢季子白盤實物)
石,同樣也並不單指某一類石料,指的是石質材料,如石鼓、石碑、石碣、摩崖石等,在這些石料上面鐫刻有文字的,早期也稱「篆刻」。
如上所述,後來「篆刻」獨立了出來,用來專指文人創作的印章。
既然篆刻獨立出來了,那麼人們研究這些「金」與「石」上的文字,同時兼顧研究這些器物的形制、紋飾、組合及出土、發現狀況的專門學問叫什麼呢?
(《泰山刻石》殘留的「臣」字)
就叫「金石」或「金石學」,這個名字就來源於其載體的材料有「金」有「石」。
也就是說,金石學就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它的研究方法偏重於著錄保存和考證文字資料,其 目的主要是證經補史 ,後來研究範圍又有擴大,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金銀器、磚瓦、封泥、兵符、印章、明器等一般文物,並不單純指「金」和「石」了。
「金石」與篆刻的關係
顯然,「金石」與篆刻密切相關,甚至在早期,它們本來就是一回事,後來,篆刻獨立出來了,但這並沒有使二者完全割裂開。因為畢竟金石學也研究遠古的實用印章,而篆刻也使用遠古的篆書文字。而金石里保存的文字素材正是古人日常使用的篆書文字,這跟文人篆刻的文字素材基本等同。
那麼,篆刻與金石就至少有這幾點有相關性: 1、這些金石器物所保留下來的篆書形態特徵;2、古代匠人處理這些文字與不同「金」與「石」材質關係的方法與技巧;3、金石器物上保留下來的經過歲月與自然再創造的文字痕跡(必然產生的審美影響)。
這些都值得篆刻人借鑑學習。
(取法金石的趙之謙作品)
因此,學習篆刻,需要有儘可能充分的金石知識,篆刻圈子流行這樣的話,「 不攻金石,不足以言篆刻」,甚至還說「 金石家不必盡能治印,而以治印名家者,莫不從事金石之探討」,縱觀篆刻史上的著名篆刻大師,無一不是精通金石文字的。金石與篆刻都研究古代文字,金石的研究對象也包括古代實用印章,而古代實用印章是篆刻的源頭和母體。
(金石學與篆刻的關係)
但也要注意金石與篆刻的根本區別,雖然篆刻也有學術的成分,但其終極指向是藝術性的;「金石學」雖然也研究古代文字的美妙姿態,但其終極指向是學術性的。
研究方法也因此有區別,研究篆刻,最終以主觀創造性為主,並由此走向篆刻家的個性風格;研究金石,必然以客觀存存為依據,雖然也允許有大膽的設想,但最終必須有嚴謹的求證,並由此形成有價值的學術判斷。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兩個結論:1、篆刻與印章是印章史上前後銜接、交替的兩大分類,藝術的篆刻以印章為母體,篆刻是古代實用印章的衍生物,以古代實用藝術印章為「原型」,最終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2、篆刻與金石密切相關,其研究對象和內容有交叉重疊,而「金石」在歷史早期曾是篆刻的總稱。隨著後期「篆刻」日漸獨立,二者成為具有相關性的兩門獨立學科。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