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古璽部分的第一方作業

2020-04-28   談藝錄

之前曾為初學篆刻的朋友們列了一方學習進程表,其中小版本的作業量是500方臨摹,其中又明細分為:

漢印220方,古璽印50方,秦印50方,明清名家印180方,其中,漢印的220方作業已經發布完畢,從本篇開始,我們來說古璽部分的50方,今天是第一方:

(亞禽氏)

看過前邊中國印章史部分文章的朋友應當知道,這是一方商璽,是中國實用印章起源的三方商璽之一,一般被稱作「亞禽氏」,因為釋文不清,也有稱為「亞形璽」的,也有專家稱它為「亞羅氏」(李學勤)或「亞禽」(張光遠)等,前邊的「亞」字,繁體字是「亞」,實際就是這方印的外輪廓的樣子。大家既可以把它理解為邊框,又可以理解為印文,都行。

這方印實物還在,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去參觀。它的樣子如圖:

(原印的樣子)

多說兩句,關於這個「亞」字,宋以來一般都釋為「亞」形,但姜亮夫先生認為不對,他認為這個亞「並不是文字的亞,而是「……古代的祭祀的地方,是周以後的所謂明堂、辟雍、世室、重屋等,所謂的三代損益之制,其原始形狀,除亞形外,還有(房頂狀)乃至省而為(圓形),這都是氏族時代的人們崇拜祖先的廟堂,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地方,許多事都在裡面舉行」(《古文字學》重慶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第23頁)。

臨習要點

1、上石方法建議:因為本印圖案文字簡單(內容在圖畫文字之間),所以建議毛筆反書上石(當然,也可以水印上石),具體可用小鏡子照原印蛻,以鏡中影像依照比例上石即可,藉以訓練控筆能力以及印面空間的把握能力。

2、注意事項

字法、篆法方面。古璽印中的文字,此方是較簡單的,但要注意跟前面漢印繆篆已大不相同,在這方印中有了尖銳的筆畫(這在古璽印中較常見,尤其是「中粗端銳」的線條)。漢繆篆朱文印中極少有尖利的筆畫出現,但在古璽印中,卻是常見的。

原因很清楚,這是文字發展的原因,但其中卻又至少有兩個原因:

(1)文字在最初階段,更接近事物原來的樣子,古人用「畫成其物」的方式刻畫文字,事物是什麼樣子的,就用什麼樣子的文字加以描述,於是有了尖利的筆畫;(2)由於甲骨及金屬器物鑿刻的原因形成文字有尖利的筆畫,這是材料原因的。

(甲骨文中鍥刻特性)

在甲骨文中,筆畫因為是用銳器鍥刻,所以尖利非常正常。

不管是以上兩種原因的哪一個原因,都必然影響中國的早期文字,所以,這些文字,不整飭,有特別粗壯的筆畫或特尖利的筆畫,比如金文(大盂鼎)中出現的填實文字和尖利文字:

(《大盂鼎》中的文字)

比如紅框所圈部分的四個字:「天有大令(命)」中,「天」字頭部就寫成了實心的圓,而「大」字的幾筆都格外尖銳。

戰國文字大量保留了中國原始文字的特徵,因此戰國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直到後來秦統一文字,才有了後續的小篆、摹印篆、繆篆這一系列經過系統改造、美化、整飭過的秦系文字(其實我們現在通行的漢字也是秦系漢字)。

(秦系文字與其他系文字的差異)

注,此表來自李學勤先生的《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2019年8月北京第一版,84頁)

因此,臨習古璽在字法篆法上還有幾個要點要注意到:(1)要注意到戰國與戰國以前的文字與後世篆書的筆畫形體差異;(2)要注意字法上各國文字之間字形差異;(3)儘可能地知道自己臨的是哪一系的文字,是哪幾個字,這對後續的創作很重要。

(燕璽:韓生竹肰)

章法方面。古璽印在章法上各印有各印的特徵,但總體特徵是:參差錯落。這一點來說,要比漢印生動得多。

刀法方面。我們為什麼將古璽印的臨習放在漢印220方之後(這是反事物形成規律的,畢竟是先有古璽,後有漢印的),是因為古璽印的很多字如今已多不可識,我們需要初學者在標準篆書中打磨興趣,同時也練成精準熟練的刀法。現在我們既然已經到了古璽臨摹,對刀法的要求就少得多了,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盡情放開了刻,因為不放開刻,古璽印的神采就會喪失。而古璽印的臨習,「臨氣不臨形」(吳昌碩語)更重要!

萬分注意!我們不建議未完成漢印作業的朋友進入古璽部分的臨摹

(【篆刻作業】之22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