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接著講「齒」部的六個漢字:咬、(齒屑)、(齒吉)、䶣、齝、齕。是的,這又是六個生僻字,其中兩個在GBK字型檔已經不再收錄,枯燥仍在繼續哈。今天六個字的詳情如下:
1、咬。讀yǎ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咬,齧骨也。從齒,交聲。」形聲字。本義同「咬」,指上下牙用力壓碎或夾住東西。注意,這裡的齧骨,直譯是咬嚼骨頭,但它並不是指的咬齧其它骨頭,這裡的骨頭指的就是牙齒本身。到宋代《集韻·巧韻》有:「咬,《說文》:『齧骨也。』亦作咬。」的說法。相對來說,古人的「咬」,現代漢語的「咬」幾乎通用,但咬東西,到底是用「齒」合適,還是用「口」合適呢?這是個問題——
(運動員咬金牌)
有意思的一點是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註解咬時,稱:「俗以鳥鳴之咬為咬齧。」但實際上鳥鳴之聲的「咬」,應當寫作「唯鳥」(左邊一個唯,右邊一個鳥,《說文》解釋是「雌雉鳴也」),讀音是yǎo,顯然不是咬,各種文學資料里有對鳥叫聲形容的詞叫「咬咬」,比如《文選·袮衡<鸚鵡賦>》:「采采麗容,咬咬好音。」 李善注引《韻略》:「『咬咬;,鳥鳴也。音交。」 唐李山甫 《方干隱居》詩:「咬咬嘎嘎水禽聲,露洗松陰滿院清。」 都用「咬咬」形容鳥叫,段大師指的應當是這個「咬」。
「咬」在經典里有應用實例,比如《漢書·食貨志上》:「疲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指災荒之年,百姓易子而食。又比如聞一多《李白之死》:「他從咬緊的齒縫裡泌出聲音來。」聞一多先生同時也是文字學家、篆刻家,所以文字水準不低,在用到「咬」字時,他用「咬」。
聞一多在刻印
咬的小篆寫法如圖:
咬的小篆寫法
2、(齒屑)。(依照小篆字形,實際上它應當寫作「屑齒」,屑在左,齒在右。但《說文》版本一般均寫作齒在左,屑在右)。讀qiè。《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齒屑),齒差也。從齒,屑聲。讀若切。」形聲字,本義是上下齒相摩切。問題來了,前面我們學「」時,註解也是「齒差也」啊,為什麼理解不同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的清楚:「此與『』訓『齒差』義異。謂齒相摩切也。齒與齒相切,必參差上下之,差即今磋磨字也。」所說的齒差也,是表明狀態,牙齒長得參差不齊,這裡的相差,指的是牙齒上下摩切的動作。同樣是相差,意義不同。
(上下齒相摩切)
(齒屑)的小篆寫法如圖:
(齒屑)的小篆寫法
3、(齒吉)。讀xiá。《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齒吉),齒堅聲。從齒,吉聲。」桂馥《說文義證》:「『齒堅聲』者,《玉篇》引作『齧堅聲。』」形聲字。本義是用牙齒咬或者啃硬物的聲音。典籍未見實例。
(用牙開瓶蓋)
(齒吉)的小篆寫法如圖:
(齒吉)的小篆寫法
4、䶣。讀音有兩個:
(一)ái。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䶣,(屑齒)牙也。從齒,豈聲。」形聲字。本義是齒相摩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䶣,謂齒相摩切。」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二)gāi。讀音出自《廣韻》。指牙齒。《廣韻》:「䶣,牙也。」《集韻》:「䶣,牙謂之䶣。」亦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實際上,這是存在於字典辭書里的字。䶣的小篆寫法如圖:
(䶣的小篆寫法)
5、齝。ch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齝,吐而噍(jiào,同嚼)也。從齒,台聲。」形聲字。本義是吐出來再咀嚼,指牛反芻。郭璞註:「食之已久,復出嚼之。」牛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叫反芻。
(牛反芻示意圖)
典籍的注釋里有用到這個字。《世說新語·汰侈》:「王君夫有牛名八百里駁」。南朝梁劉孝標註引甯戚《相牛經》:「大膁踈肋難齝,龍頭突目好跳。」用以指這頭牛的特徵是中看不中用。這一條說王愷有條名叫八百里駁的牛(當然這頭牛最後因為打賭輸掉被殺了)。這頭牛很著名,在後來辛棄疾的詞里提到過:「八百里分麾下炙」,用典就是指的王愷的這頭牛。
齝的小篆寫法如圖:
齝的小篆寫法
6、齕(齕)。讀hé。《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齕,齧也。從齒,氣聲。」形聲字。本義是用牙齒咬東西。《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成玄英疏:「齕,齧也。」馬,蹄子可以走霜雪,毛要以擋風寒。吃草,喝水,撒開腿就跑,這都是馬的真性。
(馬吃草)
中學課本里學的《聊齋志異·促織》里也用這個字:「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齕敵領。」
齕在本義之處,還有兩個用法:
(1)吞蝕。清代王夫之《宋論·徽宗三》:「抑能止鋒戢銳,畫燕自守,而不以吞契丹者齕我乎?」
(2)用同「頜」。《農政全書·六畜》引《便民圖纂》:「凡相鵝鴨母,其頭欲小,口上齕有小珠,滿五者生卵多,滿三者為次。」石聲漢校註:「齕,各本俱作齕,與《圖繤》同,疑係借作『頜』字用。」頜指構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頭與肌肉等組織。
齕的小篆寫法如圖:
齕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1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