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臨摹是必修課,這就跟書法一樣,書法學習要臨摹古代的碑帖,篆刻學習要臨摹古代的印章。原因很簡單,其實就是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所說的 「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一方面提高審美,一方面增長見識,一方面「節度其手」。
不臨摹,腦子中吸收的東西,是不會變成自己手上的真功夫的。我們給初學者布置的這500方臨摹作業(漢印220方、古璽50方、秦印50方、明清名家印180方),作業量並不大,其目的如上所說主要是「 節度其手」。今天是古璽作業部分的第三方,是古璽印中最著名的一方印:日庚都萃車馬,如圖:
(日庚都萃車馬)
關於這方印
這方印的實物現在不在中國,要想觀摩實物,要去日本,在藤井有鄰館,不過我們可以看照片,實物的樣子如圖:
(原璽照片)
這方印形制巨大,鈕制中空,上有方孔。描述準確的可見柯昌濟《金文分域編》記載:
「周日庚都萃車馬璽。《山東通志》:光緒十八年出土濰縣。王文敏以百五十金得之,方二寸二分,四邊作銅牆,如方筆筒,筒內有數柱橫撐其間,疑古鈐馬印,其筒所以盛火也。周季木雲易州出土。」
這裡的王文敏,就是王懿榮,傳為甲骨文的發現者(被稱為「甲骨文之父」),「文敏」是他的諡號。1900年7月,八國聯軍以「解救」駐華人員為名,攻破北京城,國家毫無還手之力,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等「西狩」(實際上是逃亡西安),王懿榮負責北京城防,城破之後,王懿榮投井自殺殉國。之後,遺屬為了還債,不得不變賣家產,遺失的珍貴收藏除了大量的甲骨碎片外,還有這方至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方戰國時代烙馬印。
(王懿榮投井)
我們知道,王懿榮是收藏大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名金石學家、書法家。我們可以在趙之謙的作品中找到他給王懿榮刻的印,依趙之謙輕易不給人刻印的性格來說,惺惺相惜,王懿榮是他認可的人。
(趙之謙刻「王懿榮」)
但國弱就會被欺,這方印總歸是被別的國家拿走了。
關於這方印確定為烙馬印,來自於羅福頤先生,他在《古璽彙編》一書的序言中說:
「更如近世,以河南信陽戰國墓出黃腸木上有大烙印,藉知烙印方法始於戰國,前人只知漢有烙馬印,近見傳世『日庚都萃車馬』璽鈕制,始悟此乃戰國烙馬用璽。過去只列諸官璽,未明其用,今由鈕制一見而知,鈕上作方孔,所以納木柄者,是得漢烙馬印之啟發,並非今日智慧或能勝前人也。」
後來,羅福頤先生又考證其為戰國烙馬印,印文「日庚都」為燕國都邑地名;「萃車」就是副車,《周禮·春宮·車仆》:「掌戎路之萃。」鄭玄註:「萃,猶副也。」典籍或作「倅車」,《周禮·夏官·射人》:「乘王之倅車。」鄭玄註:「倅車,戎車之副。」所謂的「日庚都萃車馬」,就是日庚都官署副車所用的馬。
上面說了,這方印尺寸巨大,「二寸二分」,合6.7厘米見方,這大概是現存最大的古璽印了吧。幸虧它鐫刻成了陽文,否則,這麼大的尺寸,烙完馬,馬大概就受傷了吧。
關於「日庚都」還是「唐都」
關於這方印的釋文,《古璽彙編》發行後,大家一致就這樣讀,我本人也一直這樣讀。前一段時期,熊伯齊先生在他的視頻和文章里稱前兩個字「日庚」應合為一個字,即古文字的「唐」,熊先生影響大,一時,這個讀法經常被大家拿來勸我,稱該讀「唐都萃車馬」,勸的人多了,我覺得也該查一下字典,於是翻《甲骨文編》、《戰國文字編》、《金文編》,《甲骨文字典》……
一路查下來的結果,只得到《說文解字》里已經記載的「古文唐從口、從昜」的結論。並沒有查出「從日從庚」或者「從日從庚」的字形。圖片太多太大,我挑了這些字典中「唐」字的經典字形匯總成一張圖片,如下圖:
(古文字字典中的「唐」)
除了戰國文字編中的從口,從昜的字形外,並沒有其它寫法呢。
我想,如果是某個地方叫唐國,或者某個地方叫唐,那麼,當地民眾的書寫方法自然不會訛變成為「日庚」吧?於是,我仍然堅持它就是「日庚都萃車馬」,等有權威的資料了再說也不遲。
好在,這並不影響我們的篆刻臨摹。
(六國文字與秦系文字對比)
關於它為什麼是燕璽,文字特徵確定的,由李學勤先生所提供的《秦系文字與六國文字差異表》來看,「馬」字和「者」字有明顯的地域特徵,所以,這方印是一方燕系的烙馬印。
臨摹的要點
1、字法篆法。古璽的臨摹,字法和篆法上能學到的東西不多,因為六國系的文字與我們現在所主流使用的秦系文字差別很大,這方印,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馬」字和「都」字向右飄出的線條,「馬」字的飄線像馬的鬃毛,「都」字的飄線像馬的尾巴,全部向右飄著,如飛馳的駿馬向後拖出長長的毛髮,意象生動。恰好,這方璽,用途也是烙馬,何其應景。
(奔馳的駿馬)
當然,方與圓的轉換,在這方印中也有體現,比如「都」字「者」部的方折與「萃」字眾多的銳角轉折與其它字的圓轉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沒有這些方折的因素,這方印整體風格就不會顯得這樣陽剛味十足卻又飄逸瀟洒。
2、章法。臨摹慣了漢印的規規矩矩,我們可以從古璽章法上獲得特別多的啟發,比如這一方印:
這方印的總體文字布局(章法)是U形的,或者說是V形的,總之,是向上開口、底部相連的章法布局。這與前面我們所臨寫的漢印大不相同,我們可以借著這方印打開思路,從而走出條理化、規矩的禁錮,使自己的創作思想走向自由。
(U型章法)
你看,這個U,除了形成大疏大密的章法格局之外,它像不像馬蹄鐵的樣子?恰巧,它又是烙馬印,所以,這方印的章法創作真的是構思精巧和渾然天成的,從字法篆法到章法都是。
(馬蹄鐵的U形)
實際上,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方印時,我們被它打動的原因就是它的大開大闔、滄海橫流、恣肆奔放的雄闊風格,它文字的布局不整齊,但又錯落有致,左右兩列,每一列字的重心都在不同的垂直線上,卻又形成基本狀態上的對稱,參差之中又包含秩序。
(六個字的重心與全印的布局)
字形大小不同,是古璽印文字的又一特點,這方印也是如此,它們就這樣散布在一方印的疆域之內,各自安定,卻又互相顧盼呼應,比如「庚」字中部的「田」字形與「車」字的「田」字形互相呼應,「都」字的「阝」部做了加粗處理,與「萃」字的加粗互相呼應,這一處對角呼應似乎乍看不明顯,但如果我們看臨完的塗墨印面,這兩處的加粗是明顯可見的。如圖:
(網友的臨摹效果)
再有,就是「馬」字字形天然留空,也給密集的印面下部帶來了幾分空靈之感。這些都是在大格局之下的細微精妙之處,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才使得這些印越看越耐看。如圖:
(細節的精妙)
3、 刀法。由於古璽印文字筆畫形狀上較接近早期文字,有甲骨文或金文的刻畫效果,不管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還是在金屬上刻畫,都會使筆畫留出銳利的端線。早期的文字字形跟使用的書寫材料緊密相關,如圖:
(甲骨文的刻畫性)
因此,我們在印面上經常看到「中粗端銳(線條中段粗,兩端尖銳)」的筆畫,這些尖利的筆畫效果需要較為奔放的刀法,一刀過去,決不猶疑,這樣才可以完成比較尖銳的線條。因此,在古璽印的臨摹中,相較漢印的臨摹,刀法「放」比「收」多、沖刀比切刀多。
從古璽臨摹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深切領會到篆刻的字法、篆法必然影響刀法。
總結
必須總結,因為只有總結,才能使我們每臨摹一方古璽,都收穫更多的東西。這是我們通過臨摹一方古璽學習更多的篆刻知識最重要的一點。
我們把臨摹古璽的要點匯總說一下:1、早期篆書字形的不規則勢必會影響章法構成,古璽印因此多採用參差錯落的章法,其底層原因是篆書在這個階段還沒有完成字形上的統一(這個工作要等將來的秦始皇去做)。2、自由的章法,寬闊的印面,使包括呼應、疏密、方圓等藝術手段的應用得到了更多的應用空間,因此,古璽的章法更靈活、更豐富;3、更接近早期文字的古璽印文字,「中粗端銳」的線條較適合沖刀完成,以適應其爽利的氣息。
(【篆刻作業】之22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