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萬養不起一個孩子,都是把成功當成幸福惹的禍

2019-10-06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人生的終極追求是幸福!——亞力士多德

去年暑假,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瘋傳。

與此同時,在一家企業里當高管的媽媽,月薪3萬出頭,也分享了自己女兒暑假的帳單,去了一趟美國遊學,10天20000元,女兒平時在家需要請阿姨照顧,5000元;7月鋼琴考級,每周要上兩節鋼琴課,200元一節,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語、奧數、作文3科培訓6000元,這麼幾項加起來就要35000元,算下來,都超過了自己一個月的工資。

最後,這位媽媽無奈的說:花這錢真的好糾結,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問題來了,如此糾結,家長為什麼還要花呢?

原因當然是希望孩子幸福,而獲得幸福的最好方式就像電視劇《小歡喜》里,海清飾演的童文潔說的那樣:

你今天要是進不了前一百,你就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高中,你進不了重點大學,你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

可問題是,進入好的大學有了好的工作有了好的收入孩子就能幸福嗎?

答案是否定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幸福和財富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在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在過去50年里,許多國家的人都越來越富有,但幸福的指數不僅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也就是越成功,越富有,人越來越不幸福。

這是因為幸福不僅有高度還有深度,幸福的高度是指我們生活中體驗到的情緒波動,它有高潮和低潮,幸福的深度則指向我們內心深處基本的幸福感。

成功只能提升幸福的高度,卻無法加強我們的幸福感,因為幸福感是一個人的主觀體驗,你覺得幸福你就幸福,你覺得自己不幸福,那你就不幸福。

那問題來了,什麼是幸福呢?

接下來,我將先和大家一起探討什麼是幸福,然後探討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如何獲得幸福,最後,就是如何獲得幸福感五個方面給大家闡述一下幸福。

1.什麼是幸福

很多人會覺得有很多的錢,每天曬著大太陽,什麼事情都不幹是最幸福的。

讓我們想像一下,科學家發明了一部機器,可以讓你產生「有很多錢,每天曬著大太陽,什麼事情都不用干」的感覺,或者其它你認為幸福的事情,並且你不會察覺這是機器的作用,請問你會選擇這樣的一部機器嗎?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不會選擇這樣的機器的,原因很簡單,除了想體驗快感,很少有人只關心自己的感受,更多的還希望周圍的環境與自己的感受一致,所以幸福絕不是有很多錢什麼都不用干那麼簡單。

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快樂和意義的結合,也就是說,幸福不只是快樂,還需要這種快樂的來源是有意義的,我們要證明自己的行為能夠為自己為他人帶來改變,這樣,我們才會幸福。

由此,我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會厭學、沉溺於遊戲,甚至跳樓了。

因為他們不幸福。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孩子從上學起,他們感受到學習並非一件快樂的事情,而這件痛苦的事,他們一做就是12年,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常常遭受父母老師以及周圍人的批評指責。

這讓他們在生活完全沒有快樂且頻繁感受痛苦學習中,幾乎沒有幸福可言。

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說:

」 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 「

所以,想要孩子愛上學習,得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那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

我們的生活由學習,工作,生活構成,所以,想要幸福,我們得學會幸福的學習,工作,生活。

2.幸福的學習法

小時候,父母會跟我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於是,這讓我形成這樣一種認知,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我需要承受極度的壓力,才能學習得好。

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家發現,學習也可以很快樂,甚至人們在學習中獲得的幸福要多於休閒。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這裡就得說到一個詞,心流。

心流是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伊在上個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個體完全沉浸於體驗本身,這時,我們的感覺和體驗合二為一,仿佛時間停止一樣。

例如,當我們沉迷於閱讀或寫作的時候,別人怎麼叫我們都聽不見,或是媽媽們在專心做飯,和朋友談心,在公園打球時,經常幾個小時就不知不覺過去了,這些都是心流體驗。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著巔峰體驗,同時也做出了巔峰表現,而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學習、成長、進步並且向未來的目標邁進。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幸福的學習,那麼,作為家長和老師,就要幫助孩子感受到心流。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才能出現心流狀態呢?

契克森米哈伊發現,想要擁有心流狀態,必須具備兩個前提:

1.清晰的目標;

這裡的目標是指能夠把將來和當下的行為和諧統一起來,將來的目標不應該使當下痛苦,反而是幫助我們感受到現在我做的事情是非常有意義的。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父母會跟孩子說,你現在吃點苦,將來就會好了,這就是典型的不能把當下和將來和諧統一,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是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幸福的事情,那麼,在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心流狀態。

2.難度和技能相匹配。

如果任務難度太大而技能不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焦慮,例如,讓一個幼兒園的孩子計算10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必然會焦慮不堪;相反,如果技能高超而任務太簡單時,我們就會感到乏味,例如,讓一個初中生做10以內的加減法,他會很快感覺無聊。

只有當難度和技能相匹配的時候,心流體驗才可能出現。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福的學習,那麼首先就需要幫助孩子確定清晰的目標,把當下的快樂和將來的幸福和諧統一起來。

其次,家長和老師應該針對孩子的情緒,儘可能給予適當的學習任務和作業,當然,這一點對老師來說是比較難做到的,所以,需要家長在這方面多留意一些。

講完了如何幸福的學習,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幸福的工作。

3.幸福的工作法

說起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痛苦,事實上,只要我們做一些小小觀念上的改變,在工作中也可以得到幸福。

多年前,在找工作的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可以做什麼「,然後把自己會的技能寫下來,再對照招聘網站上的崗位描述尋找工作,這樣做的結果是快速找到工作,也能很好的適應工作,但是,伴隨而來的問題是,我特別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而且會把報酬看做是工作唯一的目的。

心理學家埃米·瑞斯尼斯基指出,人們對待工作有三種態度:任務、職業或使命感。

如果一個人只是把工作作為一種任務及賺錢手段,而不是期待在其中有任何自我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每天去上班是因為他必須去,而不是他想去,那麼,這個人除了工資之外,最期盼的就是節假日的。

如果一個人把工作作為職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積累外,也會關注事業的發展,比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關注的是下一個升職的機會,如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從老師到校長,從副總統到總統,從助理編輯到總編輯。

如果一個人把工作看成是使命,那麼對他來說,工作本身就是目標,薪水和機會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他們的力量源於內在,同時也在工作中感到了充實與快樂,所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實現自我,此時,工作對他來說就不是折磨,而是一種幸福。

從心理學家埃米·瑞斯尼斯基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只有最後一種把工作看成是使命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和幸福。

那問題來了,如何成為最後一種把工作看成是使命的人呢?

答案很簡單,把「我可以做什麼」改成「我想做什麼」。

因為做代表能力,想代表熱情。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提升的,而熱情卻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當我明白這一點後,在從事工作前,我開始問自己「我想做什麼「。

最後,我發現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而那時,我其實並不具備任何做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能力,但是,沒有關係,因為有熱情,我開啟了一條快速學習之路,家庭教育指導師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我就學習什麼樣的內容。

例如,家庭教育指導師需要心理學知識,我就報考了心理諮詢師考試,家庭教育指導師需要家庭教育理念基礎和實操,我就報考了家庭教育指導師考慮,並且在機構里學習實操,在老師的指導下指導家庭,家庭教育指導師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我就系統的學習了非暴力溝通等等課程,隨著這些能力的積累,現在的我已經能夠獨立指導家庭成長。

而現在看到家庭在我的幫助下成長,我收穫到滿滿的幸福。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說過:

」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情並獲得報酬。「

我似乎成了馬斯洛所說的擁有最美麗的命運和最美妙運氣的人,而成為這樣的人只需要我們改變一下觀念,把從「我可以做什麼」改成「我想做什麼」。

前面講了如何在學習和工作中獲得幸福,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

4.幸福的生活

說到幸福的生活就離不開家庭,因為家庭是我們生活的主戰場,而說到家庭幸福,那就離不開關係,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等等,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因為夫妻關係是家庭經濟支柱,是孩子的主要撫育者,是老人的主要贍養者,所以,想要生活幸福,那麼幸福的婚姻是必備條件之一。

此外,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幸福,同樣也要經營好夫妻關係,心理學發現,一個人是否幸福50%與親密關係相關,而一個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模式大部分都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所以,父母關係好的孩子更容易在長大之後獲得幸福。

這時,你可能就要問了,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的婚姻呢?

說到幸福的婚姻,通常我們會認為,尋找合適的伴侶是婚姻幸福的第一步;

然而,心理學家泰勒·本-沙哈爾發現,一個美滿的婚姻第一要素並不是找到那個所謂的「合適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經營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想想看,如果你找到了夢想中的工作,之後你會不會努力工作?

那麼,在婚姻里也是一樣,婚姻的真正挑戰是柴米油鹽開始之後,所以,好的婚姻不是在你有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而是在於你有沒有用心經營親密關係。

所以,當婚姻不幸福的時候,不要抱怨伴侶有問題,而是反思我們有沒有用心經營親密關係。

那我們應當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呢?

這是介紹兩個方法:

1.寫感恩信;

親密關係專家約翰·哥特曼說,根據兩人對過去的解讀就能預測他們的未來,如果兩人注重以往的快樂,對過去的快樂記憶深刻,那麼這段感情肯定有良好的發展。

當我們寫感恩信的時候,正是對過去以往快樂的回顧,那麼,自然這段感情在將來就會獲得幸福。

2.完形練習;

例如,

相愛代表…….

愛意味著……

要成一個更好的愛人……

這些句子可以幫助我們從親密關係中找到更多的愛。

17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

親密關係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

所以,為了幸福,用心經營我們的婚姻關係吧。

前面,我們講過,幸福是由幸福的高度和幸福的深度組成,幸福的學習、工作、生活只能決定幸福的高度,如果想要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還需要幸福的深度。

那什麼是幸福的深度呢?

5.提升幸福感,讓幸福像花兒一樣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有著令人幸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上進的孩子,可是,他們依然不開心。

為什麼?

這是因為他們在幸福的深度方面需要再加深一些。

那什麼是幸福的深度呢?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基本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爾·馬爾茨在他的經典作品《心理控制術》中提到過一種類似溫度表的人在裝置,其功能是測量以及控制我們的幸福指數。

最後,發現,對大多數而言,這種儀器的設定一生都不會有太多改變,過高或過低的偏差都會很快的被修復,使我們很快回到最初的幸福。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不管是升職,加薪,還是孩子取得好的成績,這些喜悅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星期,生活又會歸為平靜。

也就是說,無論外面發生多大的變化,幸福的感很難改變。

聽上去似乎有點沮喪,但是,幸運的是,很難改變並不意味著不能改變。

心理學家桑婭·呂波密斯基研究發現人類的幸福的深度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

  1. 遺傳基因;
  2. 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
  3. 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

在這三者中,第一和第二個因素我們是無法控制的,但是,第三個因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是我們能夠控制的,而且呂波密斯基發現,第三個因素也是決定幸福深度的最大因素。

所以,想要提升幸福感,就去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情吧,去享受做事的過程,沉溺於其中,幸福只能靠自己。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想讓孩子幸福,就放手讓孩子他覺得幸福的事情,不要為了將來而要求孩子現在必需痛苦的學習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要孩子的幸福靠自己,更靠父母。

最後,總結一下,幸福並不取決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所以,想要獲得幸福,我們需要用幸福視角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幸福的學習:人們在學習的狀態下獲得的心流體驗比休閒時還要多,而人只有在快樂的前提下才能獲得心流體驗,所以,學習也可以很快樂。

2.幸福的工作法: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能力可以不斷提升,激情卻是難得的,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們要把「我能做什麼「變成」我想做什麼「。

3.幸福的生活:生活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親密關係決定的,而想要擁有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不是找到適合的人,而是要學會經營一段幸福的親密關係。

4.提升幸福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你覺得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那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覺得自己幸福呢?就是做一些讓自己覺得幸福的事情,用行動帶動幸福。

最後,再送給大家《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一書中羅伯特說的一句話,「生命的真相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卻常常讓它走開,結果是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花姐姐家庭教育】創始人,兩孩媽,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親歷中西教育的不同,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媽媽,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z1dcr20BMH2_cNUg4D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