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你說你愛我,但為什麼總是指責我,傷害我,而不是欣賞我?

2019-09-03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如果說,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那麼,為人父母則是段悲喜交加的旅程,旅程中的每一位父母都會體會到兩種感情,一種是出於愛,而更多的是因為害怕。正如,我們在前行的路中也會深陷無助,當我們穿過那些黑暗,我們將重見光明的欣喜。

在做家庭教育一對一跟蹤指導的時候,我很喜歡問爸媽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愛孩子嗎?

爸媽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愛。

我又問,那你認為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嗎?

多數家長都會沉默不語。

因為他們的親子關係不太好。

是的,我可以非常肯定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我確不敢說,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那濃濃的愛。

是什麼阻礙父母把愛傳遞給孩子呢?

我想應該是恐懼,害怕。

而這些恐懼和害怕,讓家長們像在黑洞裡,找不到方向,深陷無助中,不知所措。

於是,恐懼和害怕演化成了焦慮,最終變成了對孩子的高期望高要求。

1.

小語,70後,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努力學習,一步步的從山村走到城市,最終在城市站穩腳根,她覺得之所以能擁有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得來的。

於是,他認為孩子只有好好讀書,好好學習,考上好的中學,再到好的大學,再找到好的工作,這樣的人生才算是幸福的人生,否則,如果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就找不到好的工作,那樣人生就完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認知,當兒子出生的時候,她一邊開始讀各種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籍,一方面則教給孩子各種知識,因為她知道,早期啟蒙對孩子特別重要。

所以,當孩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她就給孩子讀唐詩,天天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和他說話。

孩子確實也表現得特別的聰明可愛,上幼兒園後,有一家心理研究所來幼兒園採集數據,對孩子的智商進行檢測,發現孩子智商高達140。

聽過這個結果,她欣喜萬分,相信,只要她更加努力,孩子一定能夠成為一個神童,上世界名校,成為一流的人才。

之後,她更是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說話,小到如何吃飯,都進行認真細緻的指導,只要孩子做得不對,她就立馬指出來,並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如果糾正了孩子還不會,就要受到批評,如果還改正不了,就會受到懲罰,例如,打一下孩子手背等等。

她相信,憑著她這種認真的精神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可是,結果卻越來越差。

剛上小學,孩子的成績還是非常出色的,排名前三,可是到了小學六年紀的時候,成績在班裡排名倒數,上了初中,成績更是差到極點。

看到這樣的結果,小語忍無可忍,從教育,到指責,到批評,到抱怨,到怒吼,用盡全力,孩子依然沒有任何改觀。

反而,在小語這種高要求高期待下,兒子最終無力抵抗,選擇了休學。

我記得在和小語聊天的過程中,小語跟我說的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她說:

我是拼盡全力,考上大學,才跳出了農門,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親戚們認為我生活在大城市裡,光鮮亮麗,但是,他們不知道,我有多害怕,我無依無靠,如果沒有工作,我還不起房貸,我就交不起水電,就沒有的生活來源,所以,我只有學習,讓自己變得優秀才行。

孩子也是的,他比我更可憐,以後,如果我們不在,這世上就只有他一人,如果他學習不好,將來他該怎麼辦,想到這裡,我是一刻也不敢松解,只能讓他學習。

讓孩子學習沒有問題,只是讓孩子學習的動力不是應該來自媽媽的恐懼,而是來自於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因為恐懼會阻斷愛的傳遞,只有美好的生活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愛。

2.恐懼還會演化成對孩子總包辦,總滿足;

青青,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但是爺爺奶奶都有些重男輕女,對青青並不好,於是,青青一路奮發向上,就是想證明女孩不比男孩差,最終,成了某企業高管,工作特別優秀,特別好強,在公司做事說一不二,下屬於也特別聽他的,因為她的思路和方法能幫助到員工提高業績。

當青青有了孩子後,她害怕女兒再過那樣的生活,於是,在育兒方面,她對自己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她的孩子不要像她這麼辛苦,要當個小公主;第二,她覺得她都引導100多個人的團隊,有那麼多豐富的人生經驗,搞定一個小孩子不是很容易嗎?

於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青青就給孩子請了保姆,花錢讓保姆學習各種有關教育的知識,例如,營養搭配,服裝搭配,讓保姆去上高價的早教班等等,總之,就是全方位的打造孩子,不允許孩子出現任何的問題。

有一次,保姆帶孩子在樓下玩,那時,孩子剛學會走路,一不小心,摔倒了,青青知道後,對保姆大聲訓斥,並對保姆說,如果孩子下次再摔倒了,你就自己離開。

自那以後,保姆再也不敢讓孩子單獨走,走也是儘量抱著。

結果,孩子的運動能力始終落後於別人的孩子。

除此之外,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當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獨立的意識之後,每當女兒的意見和青青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青青總會語重心長的對女兒說,媽媽是過來人,你要相信媽媽,媽媽給你的意見都是非常中肯的。

但是,表面上看是商量,實質是女兒必須要按照她說的做,例如,上什麼學校,選什麼樣的興趣班,交什麼樣的朋友,還有找什麼樣的工作,幾乎全部都在按照自己的要求做。

說到底,其實就是包辦了孩子的生活和思想。

最後,為了擺脫青青的控制,女兒選擇了離開青青,不再和她生活在一起。

青青對此非常困惑,我是如此的愛女兒,為她付出那麼多,可是為什麼她要離開我。

最好的愛不是包辦,不是讓孩子少愛挫折,而是讓孩子做自己。

3.恐懼還會演化為對孩子總批評總指責;

我們批評指責孩子,其本質都是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能有自信心,上進心,可是,我們會發現,批評指責不僅沒有讓孩子擁有自信心和上進心,反而讓孩子離自信上進越來越遠。

為什麼愛變成了批評指責呢?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曾經有一位男孩這樣對他的父母說:

我承認我現在到了叛逆期,做什麼事都要由著自己的心意,不然就會動怒,甚至和你們吵架。

我們就像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生氣,你們會更生氣。

我希望你們可以幫幫我,不只是對我批評,我也想變得更好。

明明愛著孩子,為什麼不能好好對孩子說話呢?

曾經,也有一位高中生這樣跟我說,她說:

我媽媽平時對我照顧有加,但是就是喜歡諷刺我,讓我特別難受。

比如,有一次考試我考了98分,真的好開心,告訴媽媽希望他也能開心,結果她卻對我說:「才98分,你就驕傲了?」

我好難過,事後一個人偷偷哭了好長時間,就是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明明對我好,但是就不是不會好好說話?

當我問到孩子的家長為什麼要這樣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家長會這樣回答我:

我批評指責他,其實就是希望他自己能上進一些,如果不上進,不學習,將來找不到工作怎麼辦?我和孩子爸爸都是普通人,又不能幫助他,他只能靠自己,不學習怎麼靠自己?

我說,批評指責完了,孩子能夠好好學習嗎?

家長通常沉默不語。

愛孩子,就是要好好和孩子說話。

4.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孩子構建自我的初期,如若感受不到愛,他就會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當孩子全盤接納父母的否定時,要麼反抗激烈,要麼走上絕路。

所以,家長們,我們不僅要愛孩子,還有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行。

不要讓恐懼阻隔了愛的傳遞,高期望高要求,總包辦,總滿足,總批評,總指責這些都不會讓孩子感受到愛。

而只有無條件的接納,付出不求回報,相信孩子,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的愛,真正的愛其實是暖暖的,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能感受到暖暖的愛嗎?

如果不能,我們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繼而再反思為什麼會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式,是否因為恐懼造成。

如果是,首先,我們可以用情緒恐懼箱來化解恐懼的情緒,其實,就是學習正確的教育方式。

最後,花姐姐想說的是,我始終相信,愛的力量強大的,他能幫助我們戰勝恐懼,戰勝一切的困難,最終獲得幸福,我相信,只要爸媽願意,一定能夠克服恐懼,將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

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導師,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耐心的陪伴,父母的成長也需要有人耐心的陪伴,願我能陪你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bGUN20BJleJMoPMcq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