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創辦於河北邢台的北方大學,你了解多少

2019-11-30   丹楓飛雲

她,解放戰爭時期我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她,當時彙集了享譽中外的學者專家、知名人士:范文瀾、尚鉞、劉大年、榮孟源、王冶秋、樂天宇、光未然、張宗麟、陳荒煤……師資力量空前;

她,為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成就了一批知名專家、學者;

她,繁衍了一批新中國的高等學府、科研及藝術機構,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曲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歌舞劇院、中國科學院等等,都與她血脈相連……

她就是——創辦於河北邢台的「北方大學」

北方大學在邢台創辦

1945年11月,晉冀魯豫邊區決定在邢台市創辦一所綜合性的大學——新華大學。

邢台市是一座古城,有三千五百年建城歷史,在1925年被北洋政府批准設立為順德市,1937年抗戰前夕邢台城常駐人口達7萬人,是行政督察區的駐地,工商業發達,教育氛圍較好,曾是直隸四師、三女師、十二中、抗大總校等學校駐地),是冀南的地區的工商業和文化教育的中心,1945年9月率先解放後設立為邢台市,是河北省早解放的城市,當時邢台市在行政上是太行區唯一的直轄市(專區級市)。

1945年12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組成以楊秀峰為主任的新華大學籌備委員會。

1946年1月5日,學校在邢台市西關正式成立,定名為北方大學。校址位於邢台市西關中華基督教會舊址(現邢台市新西街東口、邢台市委、邢台軍分區院內)和市西郊「新兵營」(現邢台市一中、邢台市氣象局一帶)。校部設在現邢台市委北院。

1946年1月27日,重慶《新華日報》發了一則消息,題目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籌設北方大學,范文瀾擔任校長》,全文如下:

晉冀魯豫解放區政府積極設立的「新華大學」,現經政務會議決定,改為「北方大學」,校址設於邢台,特聘范文瀾為該校校長,范氏為全國著名學者,對於中國歷史文化著述甚豐,曾任北平、北京、輔仁等大學教授,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及河南大學歷史系主任,抗戰後又歷任延安大學教授及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消息一經發表,立刻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轟動,除了在解放區有大批學生和幹部報名參學外,國統區的好多青年學子也紛紛衝破層層封鎖,前來投奔北方大學。

1946年2月,朱德總司令與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談話,要求他要盡力辦好學校。

1946年3月16日,范文瀾由延安飛北平,輾轉到達河北邢台。3月18日,范文瀾校長召開全校大會,發表北方大學六條辦學方針: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

二、提倡民主作風,發揚師生相互學習的精神;

三、動腦筋、重思索,反對盲目接受;

四、自由思想,追求真理;

五、心口一致,言行一致;

六、大學設立研究院,歡迎專家學者參加。

1946年5月,北方大學校部建立教務、總務、秘書及生產工程等4處。

1946年5月21日,北方大學在河北省邢台市正式開課。初設五個學院,分別為財經學院、行政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另有一個附設班,全校學生達1400多人,圖書館藏書達7000餘冊。校領導除校長范文瀾外,還有秘書長羅青,教務長王振華(後為張柏園),都是南征北戰的老革命和享有盛名的教育家。教師有隨范文瀾從延安來的艾思奇、陳唯實等知名學者,還有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調來的一大批專家學者,其中不少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如黃松齡、王學文、何穆、劉大年、葉丁易、王鶴、王南、陳荒煤、夏青、喬羽等。

這是我黨在解放時期創辦的第一所正規的綜合大學。正像劉大年所說,「北方大學是解放區第一所院系比較齊全、規模比較大且比較正規的綜合性大學。」大家知道,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創辦了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總校曾駐邢台近三年),主要是為了抗擊日寇的侵略,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培養軍政人才,在那種特殊的條件下,還不能稱為綜合大學。而北方大學,已經著眼於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已經是為建國後進行戰略性人才培養的準備了。

1946年8月,教務處下設註冊、教務兩科,改秘書處為秘書室,生產工程處合併到總務處。

1946年9月,北方大學成立文藝研究室(文藝學院)。經過整頓,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軌。

北方大學遷往長治

1946年10月,全面內戰爆發後,為了保護北方大學,學校由太行根據地的邢台臨時遷往長治。

北方大學遷到長治後,又陸續組建了農學院、藝術學院,形成七個學院和三個研究室(不含各學院的研究室)的辦學格局。

北方大學重新遷回邢台

1948年5月,北方大學重新遷回邢台。

北方大學院系設置

北方大學設置有7個學院,2個研究室:

1、行政學院 

1946年初建院。院長薄懷奇。院址在邢台「新兵營」(現邢台一中校址)。學員來自區鄉黨政幹部,共150多人。

2、工學院 

1946年6月成立。第一任院主任是高太玄教授,同年8月,劉大年接任主任,12月,陳唯實任主任。在邢台時,院址和校部同院。遷山西後,曾在潞城張莊、長治李村等地。返回邢台後,在「新兵營」。

工學院主要培養中級工程技術幹部。學員分為化工班、機械班、焦鐵班、土木班等,並成立研究室。

第一班於1947年年初畢業,大都分配到軍工部各工廠。

3、農學院

1947年3月建院,院長樂大宇。設三個系:畜牧獸醫系、糖業系、經濟植物系;並附設研究室。1947年6月在長治建立獸醫院,至1948年3月共成立了7個獸醫院。1948年建血清廠,防治牲畜瘟病。1947年,經濟植物系在平順、黎城採集藥用植物和染料植物330餘種。製糖系種植甜菜,建立實習糖廠,培養製糖技術人才。

4、醫學院

1946年在邢台成立北方大學醫學院。院長錢信忠、主任劉和乙。學員來自部隊的醫護人員和地方中學生,共400多人。學院重點是培養前線醫護人員。學院採取軍事管理和軍事編制。同時1946年創建於邢台的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後成為北方大學教學和實習醫院,此後醫學院和白求恩醫院先後遷往長治,北方大學重新遷回邢台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留在了長治,今發展為一所三甲醫院和長治醫學院。

5、財經學院 

1946年8月在邢台成立北方大學財經學院。遷山西後,院址設在馬廠,主任梁維直。學員來自新老解放區,培養目標是財政幹部。

6、文教學院(教育學院)

北方大學剛成立時,統稱預科,不分院。1946年6月至9月稱教育學院。主任張萃中。1946年10月,將教育學院改為文教學院。院長張宗麟,主任張萃中,後為李逸三。文教學院院址和校部在一起。1948年5月遷回邢台後,院址設在「新兵營」(今邢台一中)。

7、藝術學院 

1946年9月在邢台創立北方大學文藝研究室,主任陳荒煤。1947年4月擴建為藝術學院。院長光未然(張光年)。院址在潞城縣張莊。遷回邢台後,院址在河伯祠(現邢台學院校址)。學院附設美術工廠,製作證章、樂器,曾印刷領袖像30多萬份。

8、歷史研究室

1946年邢台北方大學在范校長指導下成立歷史研究小組,教員八人,主要任務是編輯教材。1947年暑假,以原歷史研究小組為基礎成立了歷史研究室,范校長兼主任。該室主要任務是在范校長的領導下,修訂《中國近代史》和《中國通史簡編》。

9、財經研究室

1947年8月1日成立。副主任張魚。主要成員有肖前、柯炳生,何釗等,頭三個月為研究準備時期,學習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及新民主主義的各種財經政策,掌握統計的知識和技能,並對「基點村」進行調查,搜集材料。爾後,成立了合作經濟研究小組與工商管理研究小組。

北方大學的教師

北方大學當時彙集了一批名流學者、知名人士,師資的配備,陣容強實。如歷史學家范文瀾任校長,尚鉞、劉大年、榮孟源,王冶秋等;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經濟學家黃松嶺,知名農學家樂天宇,生活教育家、南京曉莊師範校長陶行知的副手張宗麟、著名的《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知名作家陳荒煤,從事研究表演藝術的呂班,畫家羅工柳等人以及晉冀魯豫邊區的文教界名流,如羅青、張柏園,王振華、張萃中、孟夫堂等。另外,正副教務長、各院院長、主任乃至秘書等行政領導幹部,大都具有業務領導能力,還能夠兼課。還應特別提到的是韓丁、楊旱兩位著名的美國友人。抗戰勝利後,他們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工作,因同情中國革命,於1947年來到北方大學農學院工作,韓丁試製「開山犁」。楊旱在農場試驗牲畜人工受精。他們都為中國的農業做出重要貢獻,並為增進中美友誼進行不懈的努力。

北方大學的學生

北方大學的學員,約70%來自解放區,30%來自蔣管區。學員籍貫涵蓋了除西藏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的。其中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幾省的為多。東南亞國家的華僑也有慕名而來的。

辦學思想

北方大學總的指導思想是,為解放戰爭和建設新中國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各種專業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理論與實際聯繫。

課程設置

各學院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都注意緊密結合當時邊區建設和戰爭的實際。各院系的專業課,也注意結合形勢發展和當地的需要。

醫學院組織考察團到各野戰醫院和後方醫院進行調查,了解他們必備和急需的知識,然後歸納整理,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內容。

農學院根據邊區急需發展糖業,以打破國民黨的封鎖,解決邊區軍民食糖問題,設立了製糖系,創建了製糖廠,大力培養糖業人才。為解決邊區農業大生產和戰爭中畜力嚴重缺乏的問題,學院設立了畜牧系。

針對邊區和部隊需要大批文教幹部的問題,把教育學院改為文教學院。改變了舊教育制度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把培養人才和推廣新技術結合起來,使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推動邊區的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

教育方法

1、教育方法結合實際。

北方大學教育方法從學員實際出發,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在學習方式上,有講課、自學、集體討論(互助小組座談,大組或全班討論)、總結(個人總結、領導總結)等方式。

2、參加革命實踐是北方大學教育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6年中央發布《五四指示》後,北方大學利用暑假,組織「北大翻身大隊,分赴邢台市、南和縣、任縣等地參加土地改革。學生們在實際中進一步了解群眾受壓迫受剝削的痛苦,加深了同勞動人民的感情。

3、學習很緊張,精神很愉快

在艱苦生活中,學生們學習很緊張,精神很愉快。歌聲四處迴蕩。當時大家最愛唱《解放區的天》、《我們在太行山上》、《延安頌》、《南泥灣》、《游擊隊之歌》、《打得好》和一些蘇聯革命歌曲。文教學院還編了院歌。每逢重大節日,藝術學院、北大劇團就演出文藝節目。

北方大學的作息時間,早晨6點起床,集合哨一響,大家就迅速集合站隊,到場上跑步,扭秧歌。課間,有人把鑼鼓一敲,同學們就隨著鑼鼓聲走出屋來,扭起秧歌。晚飯後,同學們三三兩兩在村邊打穀場上和村邊小路上談心,交談學習收穫,解除思想疙瘩,暢談革命理想。

4、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為了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學校發揚黨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組織教職員工和廣大學員,利用學習間隙進行生產勞動。北方大學在建校初期,即成立了生產機構。在邢台時,「新兵營」的大片土地,就是生產基地。

除農業生產外,許多同學還學會了紡線。有的學院還研製了織布機。有的女同學還給合作社加工,用當地的羊毛紡毛線、打毛衣。學校還搞長途運輸,學員參加運煤運糧。據統計,1947年全校生產折款約2000多萬元(邊幣)。僅文教學院就收穫蔬菜20多萬斤。

學校在提倡生產勞動的同時,還大力提倡節約開支,支援前線。在節約支前動員大會上,范校長當眾表示帶頭戒煙,並當場砸了煙袋。

校風建設

北方大學歷時雖短,但她繼承和發揚了延安的革命傳統,樹立了優良的革命校風。北方大學的校風是:

實事求是、團結友愛、耐勞樸素、活潑愉快。

北方大學的校風具體反映在學習、生活及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

在學習中,學校提倡民主作風,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既耐心幫助別人,也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特別是教師,能夠經常虛心聽取學員的意見。學習中提倡自由思想,追求真理。學員提出的問題,大都是通過自由爭辯來統一認識。在生活問題上,也實事求是地對待學員的意見。學校召曾開反貪污大會。教務長張柏園在大會上用響亮的聲音向同學們講:「一個貪污一個腐化,會使一個政黨,一個幹部從根子上爛掉。」這些話語至今仍有警示意義。

通過全體教職學員的努力實踐,北方大學的教育教學工作形成一些新的特點,為創辦新型的大學提供了寶貴經驗。這些特點是:以新中國建設為基本點,既有地方性,又面向全國;校長負責,教員治校,學生自治,構成民主集中制的新體系;發揚民主,自由思想,形成了好的學術氣氛和新型的同志關係;教學實踐與邊區建設實踐相結合;普及為主,提高為輔的人才培養;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相一致,群眾路線,集體組織;教、導合一,自學與輔導結合;實事求是,艱苦樸素。這些特點,許多方面都反映了教育教學規律,很有借鑑意義。

北方大學的學員在教師的輔導下,在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活動中,奠定了初步的現代科學知識和革命思想基礎,樹立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革命理想。他們告別革命母校,走向廣闊天地後,有的匯入解放大軍的洪流,不少人英勇犧牲在戰場上;有的則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為人民事業作出貢獻;有的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為骨幹力量;有的潛心攻讀,刻苦實踐,成為各種專業的專家、學者,他們當中出現了一批有突出成就的幹部。

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大學合併為華北大學

1948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將晉冀魯豫邊區的北方大學與晉察冀邊區的華北聯大合併,建立了華北大學。

華北聯大歷史:

1939年夏天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工人學校、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等四校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

1939年9月學校遷往阜平縣城南莊。初設社會科學、文藝、工人、青年四個部。成仿吾任校長,江隆基任教務長。

1940年10月,社會科學部改為社會科學院,設財經、法政兩系。文藝部改為文藝學院,設文學、戲劇、音樂、美術四個系及一個文工團。教育學院設教育系及中學班。

1941年3月起,又改設法政、文藝、教育三個學院和群眾工作、中學兩個部。

1942年因形勢變化,學校縮編,僅保留教育學院這1個學院。

1945 年底教育學院隨軍進入張家口。旋即恢復原來的法政、文藝、教育三個學院。

1946年又成立外國語學校,下設俄文、英文兩系。

沙可夫任文藝學院院長,艾青任副院長,何干之任法政學院院長,於力(董魯安)任教育學院院長,浦化人任外國語學院院長。呂驥任文藝工作團團長,周巍峙、張庚任副團長。

華北大學院系設置

華北聯合大學當時設置有法政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等3個學院和文藝工作團。

北方大學當時設置有行政學院、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財經學院、文教學院、藝術學院等7個學院和歷史、財經2個研究室(不含各學院的研究室)。

兩校合併為華北大學,除了北方大學的醫學院另行組建華北醫科大學外,共成立四部兩院:

華大一部:政治訓練速成班(北方大學行政學院+華北聯大法政學院)

學制半年,錢俊瑞兼主任,林子明、李新為副主任,下設若干區隊,每個區隊四個班,每班學生約120人;

華大二部:教育學院(北方大學文教學院+華北聯大教育學院)

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及其他教育幹部,何干之、李唯實為正副主任,下設國文、史地、教育、社會科學、外語及數理化六個系,學制除外語係為二年外,其他五個系均為半年;

華大三部:文藝學院(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聯大文藝工作團)

沙可夫任主任,艾青、光未然為副主任,下設工學團、文工團、美術工廠及樂器廠;

華大四部:研究部(北方大學各研究室+北方大學財經學院+華北聯大各研究室)

范文瀾副校長兼任四部主任。四部以從事專題科學研究及培養、提高大學師資為目的,研究一定的專門問題,提高本校業務師資水平,包括歷史研究室等。

華大農學院(原北方大學農學院):

北方大學農學院由邢台遷至石家莊,改設為華北大學農學院,原北方大學農學院院長樂天宇任華北大學農學院院長。 華大農學院初設農藝、經濟植物、畜牧獸醫及糖業四個系。 以培養農業建設人才為目的,採用教育、研究、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華大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

北方大學工學院由邢台遷至石家莊。與晉察冀工業學校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工學院,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為目的。

北方大學醫學院沒有參與華北大學的組建,而是與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第十八集團軍衛生學校合併組建為華北醫科大學,後分別更名為第一軍醫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

北方大學辦學價值和意義

北方大學於1946年1月5日在邢台市成立,設立有7個學院,包括文教、財經、工、農、醫、藝術、行政學院和歷史、財經2個研究室,學生近兩千人,有來自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的學生(含台灣省),更吸引了一批來自京津等大城市的知識分子,北方大學的學生一批批走向社會,有的犧牲的戰場,有的成為專家學者,有的為社會主義事業默默奉獻一生,在兩年半的時間內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千四五百位的革命幹部,這些幹部在不同崗位奮發努力,為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領域造詣非凡,作出了傑出貢獻,她對新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影響還在於從北方大學衍生了幾所名校。

北方大學(暨華北大學)與一些大學的血脈淵源

1、北京理工大學

——華北大學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後前往北京獨立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1988年改名為北京理工大學。

2、北方工業大學

——1949年華北大學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高職部與北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合併組建為北京重工業學校,至1985年發展成為北方工業大學。

3、中國農業大學

——華北大學農學院(原北方大學農學院),於1949年9月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併組建為北京農業大學。校長樂天宇即為原北方大學農學院院長。

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70年學校遷往四川重慶,更名為四川農業機械化學院,1975年學校遷往河北邢台,更名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1979年遷回北京,仍名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改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

4、中國歌舞劇院

——北方大學藝術學院和華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合併發展成為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1951年12月,其一部分創建為中國歌舞劇院。

5、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由北方大學歷史研究所發展而來,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1950年5月由解放區遷北平的華北大學研究部歷史研究室(原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劃入中國科學院,在此基礎上擴建為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生前一直兼任該所所長。

6、中國科學院

——華北大學研究部(含原北方大學部分)是中科院的源頭之一。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國最高學術領導機構的綜合研究中心。 首任院長郭沫若,副院長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陳伯達等。 科學院下設計劃局、編譯局、聯絡局等單位,並將原華北大學第四部研究部(8個研究室)、水生生物調查所前北平研究院各研究所、前中央研究院等各研究所、前中國地理研究所等單位,調整、合併為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哲學、社會學等5個方面15個研究單位。

7、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華北大學(主要是華大一部),革命大學和政治大學三校合併創辦為中國人民大學。

8、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方大學文教學院和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二部(教育學院),其中華北聯合大學的外國語學院和北方大學的外語系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二部(教育學院)的外語系,後教育學院外語系和外事學校、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等單位合併,組建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即今北京外國語大學

9、中央戲劇學院

——北方大學文藝學院和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後來華大三部文體系和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了中央戲劇學院。

10、中央音樂學院

——北方大學文藝學院和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兩校的相關專業合併組建為音樂系,後華大三部音樂系與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合併成了中央音樂學院。

11、中央美術學院

——北方大學文藝學院和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合併組建為華北大學三部(文藝學院),兩校相關專業合併組建美術系,華大三部美術繫於1949年9月與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1950年1月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

12、華北醫科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

——北方大學沒有與華北聯合大學合併的院系是醫學院,1948年北方大學醫學院與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第十八集團軍衛生學校合編為華北醫科大學。1951年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1959年更名為吉林醫科大學,1978年更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2000年與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併成為新的吉林大學。成為了吉林大學的白求恩醫學院。白求恩醫科大學在之前獨立辦學的時候可以說是東北的醫學院的龍頭老大,在全國範圍內醫科綜合實力可以排在前五,但是自從被併入了吉林大學之後,其實力和名聲反而不如以前。

13、長治醫學院

1946年,「晉冀魯豫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在邢台創建,該院後來成為北方大學醫學院的教學和實習醫院,同時開辦了護士學校。該醫院和學校由延安中央醫院院長何穆博士親手創建。後醫院和護士學校一同遷往長治,1948年北方大學遷回邢台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和附屬護士學校並沒有一同遷回邢台,護士學校同年改建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學專科學校」,1958年更名為「晉東南醫學專科學校」,1986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長治醫學院。2011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4、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

1946年7月1日,在邢台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醫院第一任院長何穆,留法醫學博士,曾任延安中央醫院院長,國家衛生部顧問。 1945年中央委派何穆等6名醫務人員赴晉冀魯豫軍區開展醫療工作。1946年在河北邢台組建了「晉冀魯豫軍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總院」。成為當時太行解放區的醫療衛生中心,也是北方大學的教學和實習醫院。 1947年更名為「晉冀魯豫邊區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醫院曾隨軍轉戰各地,1948年由河北邢台遷至長治現址。1950年更名為山西省立長治醫院。195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人民醫院。1984年更名為山西省晉東南地區和平醫院。1985年更名為太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1986年成為長治醫學院附屬醫院。1999年更名為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是山西省首批通過三甲評估的醫院。

15、河南科技學院

1949年平原省決定成立平原農業學校,抽調北京農業大學部分師資參與成立平原省立農業學校。

1951年平原省立農業學校、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原北方大學農學院留在長治的部分)合併升格為平原農學院。此後幾經更名,於1987年由百泉農業專科學校升格為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 2004年5月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

16、北京科技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工業學院的冶金、採礦、鋼鐵機械專業與其他5所學校的專業合併組建為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學院這些專業的源頭就是華北大學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

17、中南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6所高校的相關專業組建中南礦冶學院,其中之一是北京工業學院,源頭是華北大學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1985年更名為中南農業大學,2000年合併組建為中南大學。

1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1年華北大學工學院(原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的航空系與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的航空科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的航空系,1952年北京工業大學的航空系與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的相關專業合併組建為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中北大學

1961年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的4個兵器專業併入太原機械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為華北大學工學院(北方大學工學院+晉察冀工業學校),1993年太原機械學院更名為華北工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北大學。

20、中原大學、南方大學

1948年抽調華北大學(含原北方大學部分師資)部分師資參與組建中原大學和南方大學,中原大學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民族學院的源頭之一。

南方大學一部分併入華南師範學院,發展成為華南師範大學

21、北京林業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農業大學森林系與其他幾個學校的相關專業合併組建為北京林學院,後升格為北京林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前身之一是北方大學農學院(即華北大學農學院)。

總結

北方大學這所創辦於邢台的新型學府,是我黨在解放時期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他的誕生、經歷和產生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北方大學校友在邢台達活泉聚會留念

北方大學在邢台的舊址

北方大學的學生在上課

北方大學在長治的舊址

北方大學在邢台的辦學地址之一

北方大學在邢台的辦學地址之一(原直隸四師,今邢台學院)

北方大學在邢台的辦學地址之一(原邢台三女師)

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