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周戰國古邢台(檀台)
檀台,又名古邢台,是一種樓台式的建築,西周邢國是周公旦的嗣國之一,由周公旦第四子任邢侯,周成王冊封邢侯為元侯(即諸侯之長),並賜予「弓錫之命」,有征伐開戰之權,這是非常高的地位和權利,整個西周僅有三個國家獲賜「弓錫之命」(征伐權),邢侯為了炫耀其作為元候和「弓錫之命」的煊赫地位和威儀,乃建邢侯台,用以祭拜天子,宣示對周王之忠心和奮發有為的雄心。此後邢侯搏戎,屏蕃周疆數百年,載美於諸侯。
春秋末期邢成為趙襄子封邑,故後來稱作襄國,戰國時期,魏國進獻了一批榮椽,趙成侯用之在邢地建為檀台,史稱「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檀台」是一種樓台式的華麗建築。遙想當年,登台遠眺,旭日東升,大陸澤波光粼粼;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或許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了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乃立邢為信都,建立信宮,以朝諸侯,邢台由此成為趙國之別都,趙武靈王便曾長期居住於信都,赫赫有名的「胡服騎射」便決策於此。檀台煙雨是順德府十二景之一,今邢台市僅剩古邢台遺址。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淒淒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臥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2、戰國內丘太子樓
太子岩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太子岩山腰有太子洞,洞前昔有太子樓,相傳虢國太子曾在此居住,並與扁鵲一起採藥。太子樓相傳建於戰國,後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重修,今樓廢洞存,太子樓現主體現已經坍塌,根據遺址觀察,主樓面闊三間,長11米,進深二間,寬6米。樓分上下兩層,後面的建築藉助崖壁構建,迄今在石壁上保留有原建築的方形孔。在石壁上有人工開鑿的上下兩層石洞,太子樓所處位置還是觀賞太行聖景的好去處,在《重修太子樓碑記》中有這樣的描述:「三春憑欄四望,見夫鳥語松柏樵,登石徑山中之雅趣,足興水綠澗下花紅嶺山外……紅日之升海,白雲之出岫,清風之飄飄,明月之昭臨,以為此樓增觀瞻者.....」
有關太子樓的建築年代,據清代《重修太子樓碑記》載:「自周朝以來,群來謁樓拜祀也。」
3、後趙襄都百尺樓
襄國,今邢台市,後趙國都,後趙襄國城最引世人矚目的,是其巍峨壯觀櫛次鱗比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石勒在襄國所建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等。百尺樓,後趙明帝石勒所建。石虎擒徐龕,「送之襄國,勒囊盛於百尺樓,自上攥殺之」。洛陽百尺樓為魏文帝曹丕所建,《寰宇記》說是曹睿建於金墉城內,「在故城西北角」,趙一清引《洛陽地圖》說「金墉城內有百尺樓」。據此,後趙襄國百尺樓亦為仿洛陽百尺樓而建,位置當在襄國宮城西北角。「百尺樓」—是襄國都城建築中獨特一景,其實際功能兼有游賞美景和瞭望功能。登斯樓上,襄國美景一覽無遺,是石勒遊玩之所。
4、後趙襄都太武殿
襄國,今邢台市,後趙國都,趙王石虎作太武殿於襄國,作東、西宮於鄴,十二月,皆成。其中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縱六十五步,廣七十五步,以文石。下穿伏室,置衛士五百人。以漆灌瓦,金瓦銀楹,珠簾玉壁,窮極工巧。殿上施白玉床、流蘇帳,為金蓮華以冠帳頂。又作九殿於襄國顯陽殿後,選士民之女以實之,服珠玉、被綺者萬餘人。教宮人占星氣、馬步射。置女太史,雜伎工巧,皆與外同。以女騎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靴,執羽儀,鳴鼓吹,游宴以自隨。奢侈豪華的太武殿透露了石虎的荒淫無道,太武殿變成了太污殿,所以在冉閔攻破襄國後,一把火焚毀了這些宏偉豪華的建築。
5、唐代邢州清風樓
唐代邢州是繁華的商業重鎮和重要的軍事重鎮,邢州白瓷號稱「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邢州素有「富商天下第一」的榮譽,唐代邢州駐軍為昭義軍,素有「昭義步兵天下第一」的榮譽。唐高祖李淵之子、魯王李靈夔和唐太宗李世民之子、紀王李慎先後任職邢州刺史。清風樓相傳便是由李靈夔任邢州刺史時所建,與滕王閣為同時代建築。滕王李元嬰為李淵第22子,李靈夔為李淵第19子,李靈夔為宇文昭儀所生,善音律,好學問,工草隸,與詩人王維交好。清風樓內至今尚留存唐代詩人畫家王維留下的四季圖,頗足珍貴。
《順德府志》記載,清風樓「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被毀壞,元代修繕後,被稱作與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齊名,「夫滕王、黃鶴、岳陽、清風之檐楹競奇,水山爭秀」。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順德知府黎光亨重新修復,以宣揚清風廉政,所謂「皇風肅穆,來自帝側,我先宣之,播於八極」,學士陳音撰寫了《清風樓記》流傳於今。重建後的清風樓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為重檐歇山式結構,樓高7丈余,下面磚石築台,上面斗拱飛檐,氣宇軒昂,莊嚴雄偉。
清風樓為河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邢台市的城市原點所在,郡樓遠眺自古為順德府十二景和邢台八景之一。
6、宋代寧晉梳妝樓
邢台市寧晉縣延白村有座梳妝樓遺址。相傳是宋仁宗的慈聖光獻曹皇后未出閣時的梳洗打扮之樓。曹皇后,邢台寧晉人,即北宋名將曹彬的孫女、吳王曹玘之女,也是八仙之一曹國舅的姐姐。
梳妝樓遺址為邢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嘉靖《寧晉縣誌》、明《隆慶趙州志》、清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均有記載,並附有梳妝樓園景圖。遺址長12米,寬8米,高1.5米。1984年進行調查時,地面上有磚,玻璃瓦等建築遺物。至今保存完好的只有一個刻有「梳妝樓」名字的石碑。
7、金代邢州熙暉樓
熙暉樓,位於金代邢州城中軸線的北部,與中軸線南部的清風樓兩翼對峙,入邢州南門,瓮城三重,入門直對邢州州衙,東入邢台驛,過七教坊、椽木巷、立節坊、成義坊後,即可見熙暉樓,熙暉樓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建於宋金時期。
大定年間的邢州節度同知王邦用,在達活泉和野狐泉二水相會處建柳溪亭,是當時文人士大夫飲宴聚會之所,為一郡之勝。熙暉樓正好位於邢州城中軸線北部,遙想當年,每當夕陽西下,登斯樓上,西望青山如黛、太行蜿蜒,北顧鴛水玉帶、柳溪水澤金光粼粼,東眺巨鹿平原一馬平川、大陸澤水天一色,南望邢州城內椽檐萬家櫛次鱗比、與清風樓南北並峙如比翼雙飛,誠是美景如畫。
8、明代隆平鰲山樓
隆平縣,今邢台市隆堯縣,鰲山樓在原隆平縣城隍廟內,每歲元宵夜燃燈於上,自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逐日更換,宇義映照鮮明,知縣袁文煥重書《鰲山樓》古匾額,懸掛其上。
9、明清隆平嘉禾樓
隆平縣,今邢台市隆堯縣,嘉禾樓在原隆平縣縣署頭門,原為譙樓,明嘉靖十四年知縣王冕創建,清雍正六七年間,隆平縣疊產嘉禾,知縣鄭遠欲記其祥瑞,遂以名樓為嘉禾樓。
10、清代南宮鎮水樓
鎮水樓即座落於河北省邢台市南宮舊城十字街東北角的圖書館樓,曾是南宮的地標式建築,六集電視連續劇《平原槍聲》曾專程在這裡拍攝外景。1984年南宮縣人民政府以「清代閣樓」之名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8年11月河北省則以「鎮水樓」之名列入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鎮水樓由李瑤、李登州父子出資,建於同治年間,鎮水樓至今約有160年的歷史。
11、清代臨城高曠樓
在邢台市臨城縣原有一名樓曰高曠樓,清代臨城籍商人楊麟所修築,樓高三層,有克勤民事匾,乃欽差大臣王齊贈。
12、明清邢台太平樓
位於邢台縣皇寺鎮,原黃寺堡太平樓,皇寺地處要衝,明代這裡有皇寺堡,在鎮中原有十字街,皇寺鎮老街兩側為古店鋪,鎮有東、南、西、北四個閣門,四閣中以東閣最為雄偉,閣門上額有石刻「皇寺」二字,村鎮中原有城隍廟,古戲樓、佛爺廟、姑子庵、太平樓等建築。
登黃寺堡太平樓作
明代:王世貞
秋風列戍滿邢州,敢為籌邊獨上樓。
千騎月回清嘯響,一尊天豁大荒愁。
移屯漸老韓長孺,作客誰憐馬少游。
出處聖朝應易得,即論非土竟誰留。
13、清代沙河三槐樓(告天樓)
位於邢台沙河縣(今沙河城鎮),清康熙時期,知縣談九干改建為告天樓,乾隆時期知縣杜灝改曰三槐樓。
1、西周戰國古邢台(檀台)
2、戰國內丘太子樓
3、後趙襄都百尺樓
4、後趙襄都太武殿(太武樓)
5、唐代邢州清風樓
6、宋代寧晉梳妝樓
7、金代邢州熙暉樓
8、明代隆平鰲山樓
9、明清隆平嘉禾樓
10、清代南宮鎮水樓
11、清代臨城高曠樓
12、明清邢台太平樓
13、明清沙河三槐樓(告天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