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是河北省轄市,現轄2市2區15縣
1、橋東區——京廣鐵路橋之東
1980年置區,以地處京廣鐵路地道橋之東而得名。
2、橋西區——京廣鐵路橋之西
1980年置區,以地處京廣鐵路地道橋之西而得名。
3、邢台縣——地屬邢國,有檀台
秦置信都縣,漢改襄國縣,隋改龍岡縣,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為邢台縣,以地屬古邢國、有檀台而得名。這是邢台二字作為正式的行政區劃建制之始。
邢台二字作為地名的歷史則要更早,大唐太和二年(828年)青蘿客靈雅撰寫的《唐故西河尹公南陽蓋氏夫人墓志銘》中,就有「載桃李於趙地,標正義於邢台!」和「夫人於其年正月廿五日X於邢台西北十里」的記載。據此,邢台二字作為地名已有近一千二百年的歷史。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的碑刻《李倫碑》中也有「邢台之郡,任縣之北,新市居疃」的記載,五代和宋代時期,已經有普遍的唐明宗鎮邢台的記載了,這些都說明邢台做為地名要遠早於宋末,但作為行政區劃建制名稱則應當是始於宋末的宣和二年。
4、沙河市——大沙河
秦置信都縣,漢改襄國縣,隋改龍岡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龍崗縣南境置沙河縣,以大沙河流經其境而得名,1987年撤縣設沙河市。
沙河市與邢台縣可謂同根同源。
5、臨城縣——古臨城,趙稷奔臨
《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臨城縣:「以縣西南十里有古臨城。因改名焉。」
春秋時縣境築有臨邑,《左傳》中「趙稷奔臨」即此。漢置房子縣,北齊併入高邑,隋復置房子縣,治所遷原臨邑,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臨城縣,以境內有古臨邑而得名。
6、內丘縣——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
秦屬信都縣,西漢析置為中丘縣,以「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間」而得名,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隋文帝父親楊忠之諱而改為內丘縣。
7、柏鄉縣——遙取柏鄉侯國之名
西漢於縣境置鄗縣和柏鄉侯國,東漢鄗縣改名高邑(治所柏鄉固城店),柏鄉侯國併入,北齊時,高邑縣治所遷今高邑,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柏人、高邑二縣置柏鄉縣,遙取漢柏鄉侯國之名。
8、隆堯縣——隆平+堯山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置隆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置堯山縣;1947年兩縣合併,取首字為隆堯。
隆平縣始於漢代的廣阿縣,以廣阿澤(即大陸澤)得名,唐改昭慶縣,宋改隆平縣。
堯山縣始於漢代的柏人縣,唐改堯山縣,金改唐山縣,民國年間,因京東唐山鎮與唐山縣重名,故此河北省改唐山縣為堯山縣,均取意於唐堯。
9、任 縣——羽頡封任
西漢置任縣,以此地多水而得名。壬在中國傳統天干地支中代表北方之水,這裡指大陸澤,加單人旁即為任字。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3年,鄭羽頡奔晉,晉平公授以「任大夫」,「任地」始有文字記載。《左傳·襄公三十年》:「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即此。
10、南和縣——南有和城,人和知禮
西漢置南和縣,《南和縣誌》雲此地「人和而知禮」,《水經注》雲」北有和城,此雲其南「,故此得名南和縣。
11、寧晉縣——安寧晉福
西漢置癭陶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寧晉縣,取「安寧」之意。
《唐會要》卷七十一:「廮陶縣。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寧晉縣。」《河北省縣名考源》:「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寧晉縣,以此為古晉地並取安寧之義為名。」《寧晉縣城區主要街路名稱調整和命名方案》中說道:「天寶東(西)街:為縣城主幹道,因唐天寶元年,取「安寧晉福」之意,始稱「寧晉」而得名。」
12、巨鹿縣——大陸澤
《漢書·地理志》巨鹿郡巨鹿縣:「禹貢大陸澤在北。」'巨鹿'原本為'大麓',最早見於《尚書》。它記載:'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古時候,大巨二字相通,麓鹿二字意近。戰國末年,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把'大麓'寫作'巨鹿',這就是巨鹿名字的來歷。
秦置巨鹿縣,今巨鹿縣和平鄉縣均屬之,秦和西漢時期的巨鹿城在今平鄉,東漢時期巨鹿縣的治所遷至今巨鹿縣境內,並析其南境置平鄉,隋開皇六年巨鹿縣更名為南䜌縣(此南䜌縣非漢代南䜌縣)。大業初,恢復為巨鹿縣,鉅和巨通用。
巨鹿縣和平鄉縣可謂同根同源。
13、新河縣——漳河新道
西漢置堂陽縣;五代改蒲澤縣;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置新河縣,以毗鄰漳水新遷河道得名新河。近代又有滏陽新河從新河縣穿過,新河之名可謂名副其實。
14、南宮市——南宮适居於此得名
西漢置南宮縣,以相傳西周名賢南宮适曾居此地而得名;1986年撤縣設市。
南宮适,字子容,春秋末年魯國人,既是孔子的學生,又是孔子的侄婿。《史記·仲尼弟子傳》載:「南宮括,字子容」,司馬貞《索隱》稱:「蓋居南宮因姓焉。」司馬貞的意思是說南宮适因為居於南宮,故此得姓南宮,南宮縣誌記載,因為南宮适居住於此,故此地得名南宮。
15、廣宗縣——推廣宗子、以廣先帝基業
"廣宗"一名始見於西漢時期,《漢書·諸侯王表》載:漢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孫劉如意為廣宗王,蓋取"推廣宗子"之意為名。東漢章帝置廣宗縣,取「以廣先帝基業」之意。
西漢設廣宗國,東漢設廣宗縣,隋代避諱楊廣,更名宗城縣,金代併入洺水縣,元代析出仍置為廣宗縣,治所設道武鎮。
16、平鄉縣——太平之鄉、平鄉侯國
秦置巨鹿縣,縣治位於今平鄉,東漢時析巨鹿縣南部置為平鄉縣,以地勢平坦而得名。該地在西漢時期曾封為平鄉侯國,《漢書·王子侯表》:神爵四年(前58年)封平千頃王子為「平鄉侯」,即此。
17、威 縣——振武用威
金置洺水縣,後徙為威州治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威州為威縣。據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厄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禦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舊之威州、今之威縣得名以此。
18、清河縣——清水過境
西漢置清河郡,以境內清河而得名;隋置為清河縣。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台清河一帶,成為齊、趙間一巨川,故此段黃河曰清水、清河,清水自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故城、景縣,東光,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
18、臨西縣——水西臨清
1965年置縣,以地處原臨清縣運河以西、為歷史上的水西臨清而得名。
戰國時黃河的一支折東北流,河水由濁流變清,經今邢台臨西、清河一帶,成為齊、趙間一巨川,故此段黃河曰清水、清河,清水自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清淵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威縣南,東北流經臨清故城(臨西)、清河故城、景縣,東光,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