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喜歡粉色要干預嗎?你更加需要考慮的是這個

2019-12-04     大J小D

這是上周一篇推文下面有位媽媽的留言。


後來又有很多朋友給我留言,紛紛表示都有類似的情況,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都是男寶父母來留言,說自己兒子喜歡粉色、裙子這些。

那天晚上邊看這些留言,我還邊和團隊開玩笑說,現在這個世界對男性太苛刻了,女孩喜歡短打、藍色,似乎我們這些女寶媽媽都不會擔憂的,哈哈。


玩笑過後,認真臉來聊聊,我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這個問題里其實有幾個層面的概念,但大家往往揉在一起了,於是就經常有一些「總覺得哪裡不對但又說不上來」這樣的隱隱擔憂。


我來幫大家拆解一下。


1、審美



隨著孩子認知的發展,他們就會逐步有了自己的偏好,這是最早期審美的萌芽。(想讓孩子自信,從鼓勵臭美開始吧!)


也就是這個時期開始,不少父母,相信尤其是母親,開始不能忍受孩子迷之審美了,比如很長一段時間小D穿衣顏色的搭配就真的一言難盡。

也有了男孩開始喜歡粉色、喜歡一切閃閃發光的東西,或者會認為裙子好看,想要穿等等。


這就是大家擔憂的開始,會擔心這樣的男孩長大後很娘,於是就想著要引導,制止。


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約定俗成的判斷,但我們忘記了,我們大人的審美是被「社會化」過的。


粉色是好看的,粉色是女孩的顏色,後半句就是「被社會化」。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顏色就是顏色,不分男女,他們喜歡這個顏色,就是因為這個顏色本身。


就像開頭所說,審美是伴隨著自我意識覺醒才會有的,伴隨「自我意識」到來的就是「叛逆」。


過於簡單粗暴地去干預孩子的審美,不但沒用,反而會引發孩子的權力鬥爭。


2、好奇


回想一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某個時間段,特別喜歡玩小車,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過了一段時間,又開始喜歡玩偶了,又是一直玩一直玩,其他的都不碰。



這整個世界對孩子來說都是嶄新的,而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異常旺盛,他們會自發地對很多事物感興趣。


同時他們都是非常自我的,一旦感興趣了,就會沉浸其中,不斷琢磨,直到遇到下一個感興趣的東西。


這就是他們學習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男孩對飾品、裙子這些感興趣,其實也是好奇的一種表現。


對我們成人來說,這是「女性的東西」,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很多他們未曾見過的其他東西的一種。


只不過也許這些東西因為他們喜歡的人(比如媽媽)一直在用,所以他們更加感興趣。


當我們在問要不要干預時,不妨想想如何保護好這份好奇心呢?


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最好的做法就是不過度反應,不評價,不干預。帶著孩子去體驗,也和孩子去分享你的這些飾品。


經歷過,體驗過,好奇滿足了,才是真正打開這個「潘多拉寶盒」的方式。


3、社會準則


其實當我們擔憂孩子這個問題時,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擔憂。畢竟,這個社會還是有長久以來形成的準則。


就像有位媽媽和我說的,她兒子有一次戴了一條粉色項鍊出門,她本來覺得就是小孩好玩,也沒介意。


遇到鄰居就會說,哎喲,這個妹妹是誰啊,不認識了。然後停頓一下,繼續說,哦,是弟弟啊,怎么弟弟戴女孩東西啊。


那位媽媽說,本來她不覺得有啥問題,但當鄰居這麼評價後,她就很在意了。之後就一直不允許兒子繼續了。



是的,「不在乎他人想法」這句話,說起來永遠比做起來容易。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評價也是反應了一部分社會準則。


成長的一部分過程就是被「社會化」。


人越小的時候越不在意外界的評價,小D到現在,經常說的就是,「我就是喜歡這樣」。


而我們成人大部分時候脫口而出的是,「別人會不喜歡這樣,別人會覺得你怎樣」,這是我們被「社會化」的印記。


有些人更在意他人評價;有些人更遵循內心所愛。


這其實也體現在了我們對待別人評價自己孩子時的反應。


就像今天這個問題,有些父母看了會覺得根本不是事;但也有一些父母就會因為別人一兩句評價而耿耿於懷好幾天。


也因為此,有的人選擇完全被「社會化」;有的人還會固執地保留一點自己內心的小倔強;還會有極個別的人會選擇完全不融入。


哪條路都沒有絕對的對錯。



唯一肯定正確的就是,「被社會化」的選擇應該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作出的。



我的生活,我選擇,我負責。


那麼孩子審美建立的「社會化」進程,也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讓他們自己去感受。


Facebook有一個故事我一直很感動。一個德國爸爸,有個5歲的兒子特別喜歡穿裙子,但為此總被鄰居嘲笑。


於是,爸爸作出一個決定,每個周末都是「裙子日」,父子兩個人一起穿著裙子面對眾人的注目禮。


那位爸爸說,你不能要求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有能力和成年人一樣來維護自己。他沒有榜樣。那我就成為他的榜樣。




我教授也曾和我分享,她兒子5歲的時候堅持要穿一雙粉紅蕾絲邊的女式鞋子上幼兒園。


教授就同意了,但會提醒他,「嗯,你可以穿這雙鞋去幼兒園,但大部分男孩都不穿這樣粉紅色的鞋子,如果你的同學們笑你,你會怎麼辦呢?」


教授說,她沒有干預和制止,而是提醒他一下可能的結果。


兒子一開始幾天完全不在意,就一直穿著。但兩個月後,他主動和教授說,自己想穿跑鞋了,因為這樣更加酷。


教授說,不管他選擇什麼,我都沒去干預,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社會準則。


4、選擇自由


看到這裡,我相信一定會有一部分朋友反問,為什麼一定要屈從於這些社會準則呢?


是的,我個人是從來不認為男女打扮喜好有什麼「必須」這樣的約定俗成的。


對我來說,穿衣打扮,更多的是自我表達,而不是限制。


國外還曾經發起過一個活動叫做「Real men wear pink」,來倡導穿衣自由,不要過多被刻板印象束縛。





但我形成這樣的認識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不在意、認同、選擇自由。


每一個人一開始融入社會時,都會先遵循大部分的規則,這是最快融入的方式。穿衣打扮也是如此。


我當年也會有,男生穿粉色是娘娘腔;染黃色的頭髮和紋身的都是壞孩子,等等這些刻板印象。


但後來我看到了很多穿著花衣裳卻異常有擔當的男生,我遇到了紋了一個花臂卻非常善良的女生。


之後,我才慢慢理解,一個人穿戴什麼,不等同於這個人是怎樣。我開始明白,個人偏好和個人性格是兩碼事。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的,不要過度干預,讓他們滿足內心好奇,親自體驗社會準則,然後再等待他們慢慢發現自己的「選擇自由」。


如果真的要干預,請記得告訴孩子,這是「你的」擔心,而不是孩子的「選擇錯誤」。



故事的最後,教授的兒子既穿藍色鞋,也穿粉色鞋。再次面對教授的提問,「別人笑你怎麼辦」。這個男孩說的是,


「沒事啊,我會告訴他們,這只是一雙鞋子而已,又不代表我的性格」。


其實,最終他選擇粉色還是藍色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讓孩子從小就能去體驗自己更「在意」什麼,這才是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最該引導孩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KoMFm8BMH2_cNUgNp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