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兩件事,小白媽媽也能在家帶著孩子玩藝術

2019-08-19     大J小D

大J的話

和大家分享過,我回歸校園進修的第一門課就是「早期兒童藝術啟蒙」課,因為我一直覺得自己毫無藝術細胞。

記得當時教授說過一句話,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因為藝術就是表達,而當孩子語言發展還不成熟的時候,畫畫音樂就成為了他們表達的出口。

父母不要畏難,只要我們稍微留心創造一些環境,每個家長每位老師都能成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者。

今天分享的又是我們讀者中的「寶藏女孩」,她也是個小白媽媽,卻照樣帶著女兒在家玩轉藝術。


1、我沒有藝術「細菌」,能給孩子做啟蒙嗎?


我想,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一說起藝術啟蒙:

「我不會畫畫,沒法教孩子。」
「我知道父母可以做,但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

這些疑問的背後,其實是在提問:

「到底什麼是藝術?

什麼是藝術啟蒙?」

我想分享自己兩年來陪娃在家玩藝術的故事,毫無「藝術細菌」的小白媽媽,只要做好兩件事,也能和孩子在家一起「玩」藝術。


2、突破對藝術啟蒙的一竅不通


一開始,我覺得藝術啟蒙就是畫畫,是一種「技巧性+靈感」的創作。

在女兒心心到了3歲時,我也進入了「興趣班」選擇大軍,帶她去地面機構試聽課,也是那次試課讓我看到了「手把手指導」的殺傷力

只用一次授課,心心畫人像,就是很標準構成的腦袋、眼睛、鼻子、嘴巴、頭髮,然後回憶起課堂上老師在白板上一步步拆解人像、小朋友們大同小異的畫作,我開始意識到不對勁。

心心的作品都像流水線作品,步驟類似、每個元素都在,但就不是她自己的想法

流水線作品,元素完整,但線條僵硬不流暢

塗色刻意,五官重疊其實表示

心心並不理解為何要這樣畫臉

正如大J以前一篇文章寫的:「沒有想法和表達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戳->這位教授傳授給我的育兒經,值得每個父母反思)


3、給自己鬆綁壓力,讓我重新「悟道」


於是,我去網上搜索資料,開始閱讀書籍《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1&2》、《在美國幼兒園學美術》,這兩本對我的衝擊很大,改變了我對藝術的理解,也鬆綁了我要「肩負高大上啟蒙任務」的壓力。

前者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畫家,他們的畫是用來傾聽的,且與精細動作、大腦發育有關,會呈現一定的發展規律,比如1歲的往返線條、2歲的單獨線條、3歲的頭部人像等。

後者是讓我看到在美國幼兒園裡,老師用提問的方式和孩子討論名畫,而不是讓孩子記住這幅畫是誰畫的;設計主題,引導孩子綜合運用各種材料,而不是只用畫筆在紙上遊走。

原來,藝術不是局限於藝術文物,而是包括音樂、舞蹈、廣告、電影、庭院、公園、動畫、展覽、博物館等。

畫畫就是一種表達,藝術啟蒙也不是只有畫畫,我需要做的就是傾聽、提供材料和場地就可以了。


4、摸到了藝術啟蒙的門道


「悟道」後,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糾正」,破除「什麼是對的」思維,因為她已經受前面機構思路影響了。

我開始「亂畫」,和孩子發展規律水平儘量保持一致,比如畫一條線,說這是蟲子,畫幾個圓圈,說是棒棒糖、大象,也不在她面前畫簡筆畫,我想告訴她的是:這些都是我眼中、心中認為的事物模樣,你也可以有你的想法。

心心一開始是混亂的,還會出現1歲孩子的往返線條。

心心在被「糾正」後,一開始就是畫混亂的線條、色塊。


但我知道她需要時間,去捕捉和體會自由表達的樂趣,堅持陪著她觀察大自然、路上行人、小動物,感知情緒、多看繪本、演家庭劇後,內心感受的豐富讓她「儲存」了很多想去表達的慾望,畫作里有了她自己有趣、離奇的想法,五彩斑斕,讓我著迷。

畫完之後,我還會請她說故事給我聽,一開始她支支吾吾的,但無論如何我都會說一句「謝謝你的故事和分享,我聽了很開心」。一段時間後,她會用語言去描述畫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

在我看來,這種就是什麼也沒做的引導,就是最好的藝術啟蒙了。

這件事也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探索」、「空間」對於孩子的意義,不僅帶來創造力、想像力,更關鍵的是在於認識自我、掌握獨立想法的內在。


5、與孩子一起玩材料


「好景不長」,心心對馬克筆、蠟筆熱情降低了,我知道要引入其他材料給予「刺激」,各種質感的紙、粘土、沙子……

一發不可收拾,路邊撿到的樹葉、樹枝、石頭子,家裡的瓶蓋子、玻璃罐、紙筒、牙籤、羽毛、棉花等,都是我們玩的材料。

家裡現在都有一個材料箱,被家人說我們是「撿破爛」回家的破壞分子。

玩材料有兩個關鍵要素需要我們根據孩子情況隨時調整。

一是材料的選取準備工作。
起先,我會幫助挑選多幾樣,再讓心心選她想用的;後來,我就帶著她思考要準備什麼材料,在紙上畫出來。

做披薩——我準備了四種配料,心心可以選取著貼

二是明確孩子「已有的技能」和準備「跳一跳」獲得的技能。
比如做紙藝披薩前,我觀察到心心會用顏料戳點、粘貼,但撕雙面膠、包裹等精細不夠,就把這些作為留足時間給她玩。至於,裁剪形狀的高難度技能,等到下次再挑戰。

這兩個要素的靈感來自於大J一直說的「腳手架思維」(戳->偷師|紐約幼兒園老師用「搭腳手架」的方法激發孩子潛力)

除了材料,還有日常的「開眼界」,看戲劇、聽音樂、跳舞、商場櫥窗、布展、廣告海報、花藝、文具、裝飾品等。

我們會討論最初的感受,說說看到了什麼顏色、形狀、動作,或聽到了什麼旋律……遇到很喜歡的,我們還會拍照,回家列印貼本子上,我們叫它「靈感收集」

現在,她已經會自己去找材料,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作品,精細動作、創造力這些「表象」,其實是孩子能自由表達後的結果。


6、理解steam的探索之路


這是我目前的狀態。在玩材料的時候,發現藝術在現實中有「解決問題」的催化劑效應,數學、科學、工程、技術、歷史、社會和藝術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

比如建築的線條、黃金比例、居家裝飾、玩具設計、商鋪擺列等,如果按照傳統學科去啟蒙,一是會讓自己和孩子累趴,二是感覺太割裂了。

我去讀了《統整的藝力量》,在steam這種整合學習模式里找到了答案,邊看書邊實踐。下面是我們玩了一個多月還在繼續的主題——「船」,每次都是「詮釋-反思-創造」的過程:


主題設計是很多人覺得燒腦的設計,其實仔細看,裡面就是之前一次次玩材料的串聯版:讀/看一個故事,提一個問題,做一次手工、畫畫或測試,發現新的「未知」或「想法」。

剛完成的第二個手工——做艘船送食物

人生總有意外:船浮起來了,能運東西,但吹風測試時,翻船了。可讓我們好奇的是:船為什麼翻了?怎樣救船上的人?

雖然家裡的「小作坊」項目會因為孩子興趣不濃暫停,但我認為這些是很正常的、和孩子一起探索試錯必須面對的過程。

當藝術遇見steam,除了溝通和表達,潤物細無聲培養美的感受,還有創造性解決社會生活問題的力量。

知識的獲取,是通過孩子主動學習而來的自然結果,而非初始目的。

心心自己用紐扣裝飾的帆布包

這些設計不需要我具備多豐厚的知識才能做,關鍵是陪孩子經歷從0走到1的思考和實踐,讓心心始終保持對生活、社會和世界的關心和探索興趣。

我依然沒什麼藝術細菌,對流派也只知道皮毛,但我想堅定做好這兩件事:保護孩子的表達慾望,和帶孩子感受世界。

等到未來,當她開啟個人之旅時,行囊里已經放了最有能量的內驅力。

作者介紹:
無路易,坐標溫州,喜歡全職媽媽這份工作,遇見孩子,重啟了生活,雖然沒有一條路是容易的,但我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XwwrmwBvvf6VcSZOw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