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趴就哭,別怪他懶,責任在你身上,這10種方法幫你勤快起來

2019-09-18     墨仔媽媽育兒

前兩天有個媽媽問我:為什麼寶寶一俯趴就哭,不願意趴著,但只要把他豎著抱起來就立刻不哭了,如果再把他放到床上俯趴,他立馬又不願意了。

媽媽很著急,因為她聽說俯趴很重要,要讓寶寶多俯趴,但是為啥寶寶不配合呢?

其實這個媽媽的困惑是非常普遍的,大多數家長都會反映讓寶寶俯趴是件困難的事情,寶寶們根本不愛俯趴,就喜歡被抱著。

看來不愛俯趴的寶寶比比皆是啊,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寶寶不愛俯趴呢?

有的家長是這麼解釋的:「俯趴著累啊,我自己趴一會都覺得非常吃力,再別說這麼小的寶寶了」。乍一聽這個解釋好像挺靠譜,但是不完全對。

在觀察了很多家長如何讓寶寶俯趴的過程中,我發現寶寶不愛俯趴的原因主要有這幾個:

1、俯趴姿勢不對,趴著不舒服

小月齡寶寶由於頭頸力量、胳膊力量還沒有強大起來,是需要靠家長的輔助來擺出俯趴這個造型,但是很多家長擺錯了俯趴的姿勢,比如:

  • 寶寶的胳膊沒有呈垂直與床面直角撐起,而是向外撇開。
  • 寶寶的雙手被壓在了胸脯下面。

這兩個錯誤的姿勢會讓寶寶趴的非常吃力,因為俯趴的時候是需要胳膊支撐起上半身,如果姿勢不對,發力點就是錯誤的,胳膊會疼,寶寶這樣趴著當然會鬧脾氣了。

2、俯趴如軍訓,枯燥且無聊

這點是最常見的,家長把寶寶放在床上趴著,寶寶的面前要麼是一個大枕頭,要麼是床頭櫃,然後家長站在寶寶旁邊或者坐在床邊,摸摸寶寶的背部,看著眼前這個努力想要抬起頭看世界的寶寶。

月子裡的時候,可能家長還會重點關注俯趴的寶寶,因為害怕寶寶捂到口鼻,但是一旦寶寶學會了側頭趴著,家長就鬆了口氣,當寶寶趴著的時候,在寶寶面前放一個玩具,讓寶寶自己看著。

每天在同樣的地方(床上),面對同樣的場景,做出同樣的動作(俯趴),也沒人和寶寶互動,好枯燥,好無聊,本寶寶已經趴膩歪了。

3、過早豎抱,勾起寶寶的好奇心

寶寶都是小人精,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平躺的時候,只能看到白花花的天花板和倒著的人臉,但是豎抱起來的時候,視野一下子寬闊了很多有木有!原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家裡的家具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是那樣的,而且還能走到窗邊看到明亮的窗外風景。

俯趴的視角遠遠低於豎抱,如果再加上上面那條,乾巴巴的趴在那裡,寶寶就會越來越不愛趴著。

4、家長對俯趴的重視度不夠

很多家長都沒有認識到俯趴的重要性,覺得寶寶還是要多躺,看到寶寶趴著努力抬頭的樣子覺得心疼,忍不住說別趴了,把我娃累得。

此外,他們還認為,俯趴會壓著內臟,所以寧可抱著寶寶,也不讓寶寶多趴。

看到這些原因,你就會發現,其實寶寶不愛俯趴多半是因為家長用錯了方法。

家長需要了解俯趴的重要性,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簡單的動作。

1、俯趴是大運動發展的起跑線

有句老話叫做「三翻六坐九爬爬」,聽到這句話自然而然的就會以為翻身才是寶寶要學習的第一個技能,大部分人都會問你家寶寶會翻身了麼?很少會有人問你家寶寶俯趴練習的如何了?

大家都忽略了俯趴,其實,俯趴才是寶寶最先學習的一個大運動技能,是大運動發展的起跑線,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不同的大運動技能是需要寶寶具備相應的身體硬體和軟體,硬體是指所涉及的肌肉、關節發育情況,軟體是指大腦對身體的控制能力。

每一個大運動的熟練程度都是下一個大運動得以發展的基礎。

翻身、獨坐、爬行、站立、走路都需要寶寶頭頸力量、脊柱力量和四肢力量強大起來,最終形成四個生理彎曲,俯趴就是最初的鍛鍊方式。

2、刺激大腦和神經的發育

國際著名的早期教育專家Margaret Sass在她的著作《越動越聰明》中指出:俯趴可以鼓勵寶寶運動身體,從而刺激大腦通路的形成,老是讓寶寶躺著會抑制寶寶的運動,阻礙寶寶對自己雙側身體的運用,只有肌肉和韌帶的神經末梢受到足夠的刺激,他才能學習和發展。

大部分家長的育兒關注點集中在讓寶寶吃好、睡好這兩點上,完全沒有考慮到運動對於寶寶大腦的開發作用,大家習慣性的認為:這麼小的寶寶能幹啥?懂個啥?

殊不知,俯趴狀態下的寶寶,大腦里正在進行著飛速的成長和發育。

3、促進腸道的發育

小月齡寶寶通常都會出現腸脹氣和腸絞痛的情況,這是因為他們的腸道還未發育完全,俯趴這個姿勢可以刺激寶寶腸道蠕動,順利排出氣體,緩解不適。

很多家長會發現,當寶寶俯趴的時候,屁特別多,而平躺的時候經常憋著勁使勁向下蹬腿,想要努力蹬出腸道里的氣體。

4、抑制原始反射

每個寶寶出生的時候都自帶很多原始反射,這些原始反射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形成了,嬰兒很多初期的運動都是非自主運動,也就是原始反射的結果。

原始反射充當著保護寶寶的作用,一方面會阻礙大運動的發展,比如迷路反射會阻礙爬行,擊劍反射會阻礙翻身,一方面又需要大運動的發展來抑制和整合自己。

也就是說,寶寶只有儘快的認識和運用自己的肢體,進行主動運動,才能徹底的抑制原始反射。

俯趴對於迷路反射、擊劍反射、莫羅反射的抑制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直接影響到寶寶能否順利翻身、學會爬行。

5、促進感官發育

感官發育會影響到寶寶的大腦發育,寶寶最初是通過感覺來認識世界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感官的發育水平是通過接受到的刺激水平決定的。

如果寶寶總是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天花板,那麼他的視覺刺激是非常單調的,手腳在空中揮舞,所接受到的觸覺刺激可能只有床單,家人與寶寶的交流互動方式也比較單一。

但是,當寶寶俯趴著的時候,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了,不同的俯趴地點對身體的觸覺刺激更加豐富,寶寶趴著玩玩具、看繪本、和家長玩遊戲互動,各個感官都會得到全面的、充足的刺激。

看到這裡,我相信不經常讓寶寶俯趴的家長會恍然大悟,猛拍大腿:哎呀!差點拖了寶寶變聰明的大腿!不行,我們得行動起來,追趕超越!

磨刀不誤砍柴工,家長們先別急,俯趴雖然很重要,但前提是:標準的俯趴才能達到上述效果

每一個大運動的動作都有標準,正確的動作才會帶來正面的效果,錯誤的動作可能會對寶寶的身體發育造成不良的影響。

所以,讓寶寶俯趴之前,家長需要掌握俯趴的標準要求和發展規律:

1、角度標準及規律

按照《0-36個月嬰幼兒大運動發育國際標準》(數據來源於GGS Information Service)來看,嬰幼兒俯趴需要達到如下標準:

出生:四肢卷在體側,俯趴時能稍微抬頭。

1個月:俯趴時能抬頭45度。

2個月:俯趴時能抬頭,豎抱時頭可以穩住一下子(僅評估時豎抱)

3個月:俯趴時能把頭和肩膀抬起來。

4個月:俯趴時能抬頭90度。

5個月:俯趴時能打轉。

從上述標準可以看出,寶寶出生的時候其實就可以俯趴了,到滿月的時候,寶寶的頭已經可以抬到45度了。

2、姿勢標準

寶寶的俯趴姿勢會影響寶寶俯趴的感受,如果姿勢錯誤,寶寶會趴的非常吃力,還有可能損傷胳膊。

我經常建議家長在教寶寶大運動動作的時候,自己可以先以身試法,嘗試俯趴一下,感受怎樣擺放胳膊才會輕鬆,這樣才能幫助寶寶形成正確的姿勢。

俯趴的時候,需要我們幫忙把寶寶的胳膊以同肩寬、大胳膊與小胳膊之間的夾角應是90度的姿勢擺放好,這樣才能支撐起寶寶的身體。

剛開始俯趴的小月齡寶寶,胳膊還比較柔軟無力,所以更需要家長的外力幫忙,不要讓寶寶把胳膊壓在胸底下。

3、時間規律

寶寶的俯趴時間是沒有標準的,沒有硬性的規定寶寶每次必須俯趴多久,能趴多長時間完全和寶寶當下的俯趴能力成正比。

經常俯趴的寶寶得到的鍛鍊越多,單次俯趴的時間越長,剛出生的寶寶只能俯趴1-2秒,如果每天練習,多多實踐,或許到3個月的時候,單次能趴到30分鐘以上。

總是被躺著抱著的寶寶,可能到4個月的時候,單次俯趴也只能趴5分鐘而已。

如何讓寶寶愛上俯趴,變身俯趴小健將,這裡10種方法供你選擇,越趴越開心

很多育兒問題都有一個共性:當寶寶不接受一個事物的時候,需要家長挖空心思,使出變戲法的本領,俯趴也是一樣的,需要把一個簡簡單單的俯趴玩出花樣來。

1、增加俯趴時候的樂趣和互動,把枯燥的俯趴變成有趣的遊戲

寶寶們非常不喜歡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趴在床上,好像面壁思過,特別無聊,這個時候就會用哭鬧來表達不滿了。

但是如果俯趴的時候,有人陪著寶寶做遊戲,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了,比如:

1)追視/追聽遊戲

當寶寶俯趴的時候,家長可以拿著黑白卡或者搖鈴在距離寶寶眼睛20厘米的距離,從左到右緩慢的,勻速的做追視訓練/聽覺訓練,我們需要配合溫柔的語言:寶寶,看看這個兔子在幹什麼?寶寶,聽聽搖鈴在你的哪一邊?

這個遊戲對於視覺追蹤能力的發育和聽覺的發育很有幫助,你會發現,寶寶特別專注的看著黑白卡/搖鈴,眼睛隨著道具的移動而移動,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2)滾小球遊戲

寶寶對於能滾動的小球特別感興趣,當寶寶俯趴的時候,家長選擇一個顏色鮮艷的小球放在寶寶前面,然後緩緩的滾動到寶寶手邊,俯趴能力較好的寶寶此時會伸出手去抓小球。

這個伸手抓的動作就是寶寶最初的數學啟蒙:對於空間距離的判斷,能夠一次精準的抓到小球也是需要寶寶不斷嘗試後才能成功的。

需要注意的是,寶寶的視覺追蹤能力還不強,滾動小球的時候速度要很緩慢。

3)照照小鏡子

雖然寶寶們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但是嬰兒天生喜歡看人臉的輪廓,所以,當寶寶俯趴的時候,我們可以在寶寶面前放一面鏡子,引導寶寶看鏡子裡的自己和媽媽。

我們可以指著鏡子裡的人像對寶寶說:鏡子裡有個小寶寶,這是小寶寶的眼睛,這是小寶寶的嘴巴,小寶寶正在笑。

照鏡子這個動作可以引導寶寶努力抬起頭,或許他們還會伸手去抓鏡子裡的寶寶,實現單手支撐。

4)捉迷藏遊戲

捉迷藏是每個寶寶都喜歡的遊戲,逗寶寶的必用招數,玩到4、5歲都沒有問題。當寶寶俯趴的時候,家長俯趴在寶寶對面,用一個紗巾遮住自己的臉,然後對著寶寶說:媽媽藏起來了,媽媽不見了哦。然後再誇張地掀開紗巾,開心地說:哇!媽媽又出來啦!

你會看到,寶寶仿佛發現了新大陸般的不可思議的表情,原來媽媽會魔法哦。

5)唱歡快的歌

如果遊戲玩膩了,那就打開音樂,挑一首歡快的兒歌唱給寶寶聽吧,你可以邊唱歌邊拍手,用自己的手拍拍寶寶的手,就像我們小時候玩的「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坐飛機」那樣。

寶寶們會喜歡這樣的互動的。

2、變換各種俯趴的姿勢,每一次俯趴都充滿新鮮

俯趴並不是一件非常嚴肅刻板的事情,相反,俯趴是一件充滿愛和樂趣的互動,我們不要覺得俯趴只能是趴在床上,為了鍛鍊而鍛鍊,發散思維,其實俯趴可以有很多花樣,比如:

1)趴在媽媽胸口

讓寶寶趴在媽媽胸口吧,媽媽可以和寶寶親密的碰碰頭、說說話,寶寶也會努力的抬起頭看看眼前這張碩大無比的臉,感受不同角度看到的媽媽的樣子。

2)趴在媽媽腿上

這個遊戲是我經常和兒子玩的,我會躺在地上,雙手扶著寶寶腋下,用小腿托起寶寶,讓他像個小飛機一樣起飛,每次他都會笑的咯咯咯的,偶爾還會準確無誤的把口水滴進我的嘴裡。

3)趴在糖果枕上

小月齡寶寶俯趴的時間很短,因為上肢力量不足,頭頸力量也不足,我們可以用一個糖果枕支撐在寶寶胸部,解放寶寶的雙手,然後給他一個玩具,讓他趴在糖果枕上玩。

4)趴在瑜伽球上

如果家裡有瑜伽球,也可以讓寶寶俯趴在瑜伽球上,家長扶著寶寶背部,前後左右輕輕晃動,這個動作還可以鍛鍊到寶寶的內耳前庭。

5)趴在嬰兒車裡

這個方式是我重點推薦的,因為非常有效輕鬆,帶寶寶出去遛彎的時候,讓寶寶趴在嬰兒車裡,而不是躺在嬰兒車裡。

寶寶可以趴在嬰兒車裡看到周圍美麗的風景、而不是只看到天空和房頂,寶寶們都喜歡這樣的方式遛彎,很多在家只能趴5、6分鐘的寶寶,採取這種方式俯趴可以趴到20分鐘以上。

俯趴鍛鍊感官刺激,可謂是一舉兩得。

注意事項:

任何俯趴的遊戲或者方式,都要尊重寶寶當下的俯趴能力,如果寶寶確實趴不住了,明顯感覺到吃力,支撐不住的時候就該停止,讓寶寶躺過來休息,家長對於寶寶的俯趴練習要有一個計劃,每天進步一點,累計下來就會有質的飛躍,不要急於求成,看到別人家的寶寶能趴30分鐘,就以為自己的寶寶也可以做到,超出寶寶能力範圍的俯趴會讓寶寶從此討厭俯趴,請記住:循序漸進。

其實,只要家長願意,俯趴時候的互動方式還有很多,不僅限於我的舉例,總是抱怨寶寶一趴就哭的家長,應該先自我反省一下,是不是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和引導?可以俯趴的黃金階段只有短短的4個月,但是其帶來的影響是長久的,所以,爸爸媽媽們,動起來吧,不要偷懶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sXpQm0BJleJMoPMID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