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媽媽抱別的小朋友,不是孩子小心眼,而是這2種心理在作怪

2022-02-22     墨仔媽媽育兒

原標題:討厭媽媽抱別的小朋友,不是孩子小心眼,而是這2種心理在作怪

昨天在院子裡帶娃玩,看到了這樣一幕:一個媽媽抱著別人家的孩子,對著這個孩子笑著說」你好可愛呦,我好喜歡你」,然後自己孩子站在旁邊撕扯著媽媽褲子開始大哭,旁邊的大爺大媽們哈哈大笑,逗趣著說:哎呦,豆豆吃醋了,你看你媽多喜歡這個小弟弟,你跟小弟弟交換一下,你去當小弟弟媽媽的孩子行不行?

這句話一說完,孩子哭得更加厲害了,當媽媽把小弟弟放下來的時候,這個孩子非常生氣地一把推倒了小弟弟。

孩子不喜歡媽媽抱別人家的孩子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行為,但是如果一個三歲以上的孩子總是想要「獨霸媽媽,專享媽媽」,是需要復盤我們的養育行為的。

孩子為什麼不能接受自己媽媽抱別的小朋友

1、安全感「有可能」是缺失的

我慎重地用了「有可能」這三個字,原因在於,孩子不喜歡媽媽抱別人家小朋友的心理狀態本身是正常的,我們不能一錘定音,認為孩子肯定安全感不足。

但是,如果媽媽給孩子解釋抱別人家孩子不會改變我是你的媽媽這個道理以後,孩子依然哭鬧、攻擊小朋友,我們就需要從「安全感缺失」這個維度來考慮。

孩子這種行為的心理訴求是:覺得媽媽更喜歡別人家孩子,害怕自己失去爸爸媽媽的疼愛。

到2歲末,表征和語言能力的迅速發展使嬰兒開始理解父母的厲害和返回,並能預測她的返回,分離抗議減少---《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

早期依戀關係的建立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基礎,如果依戀關係建立正常,安全感充足,3歲以上的孩子其實是可以理解媽媽抱別人家孩子不等於媽媽不要自己這個現象的。

需要注意的是:分離焦慮期的孩子除外,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建立「我和這個世界、我和媽媽不是一體」這個認知的過程中,自然無法接受自己的媽媽抱別人家孩子的情況。

2、妒忌之心在作祟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忍不住笑出聲,原來這麼小的小屁孩就有了「妒忌之心」。

其實,人人都有妒忌的小心思,妒忌就如同憤怒、失落等其他負面情緒一樣,是人類精神發育中自然出現的現象。

只不過孩子的妒忌之心看起來有點「不可理喻」:在孩子心裡,爸爸媽媽只能對自己說我好喜歡你啊,怎麼可以對別的小朋友說呢?說完以後,爸爸媽媽是不是就不會繼續喜歡我了?

爸爸媽媽還沒抱我呢,就先抱了別的小朋友,是不是我不如那個小朋友招人喜歡?

這種妒忌的「小心機」在二胎家庭里尤為明顯,爸爸媽媽只有一個,大寶會覺得爸爸媽媽的愛被弟弟妹妹分走了、霸占了,所以就會妒忌弟弟妹妹,進而出現欺負弟弟妹妹的行為。

以上兩個原因就是當孩子看到自己父母親近別人家小朋友以後,大哭大鬧,打人推人的心理動機,兩個原因的分析方向是不同的,解決方案自然就是不同的,所以家長要仔細分辨。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排斥媽媽親近別人家小朋友的行為

1、放下自己的尷尬,接納孩子的感受

文章開頭那個案例,周圍有很多人打趣孩子,在孩子推倒小弟弟以後,媽媽的情緒一定是生氣、尷尬的,所以採取了訓斥孩子的策略,孩子的內心則是混亂的:明明是小弟弟想要搶走我的媽媽,我才推倒他的,我想要奪回自己的媽媽,有什麼錯呢?

如果那位媽媽按照以下步驟處理,效果會更好一些:

  • 當看到孩子哭鬧,周圍人開始打趣的時候,立刻放下小弟弟,抱著孩子走到旁邊沒有人圍觀的地方,蹲下來和孩子做共情:你不喜歡媽媽抱小弟弟對不對?這讓你感到生氣和傷心對嗎?我知道你現在需要媽媽抱抱你對吧,說完以後抱一會兒孩子。
  • 等孩子停止哭鬧以後,再跟孩子解釋:媽媽抱小弟弟是因為媽媽喜歡他,但是喜歡小弟弟不代表我不喜歡你了,你依然是我最愛的寶寶啊。所以你剛才因為生氣推倒了弟弟是不對的,弟弟會疼會摔傷,所以現在我們去給弟弟道歉吧。
  • 等孩子做好準備了,再帶著孩子去給小弟弟道歉。

家長在處理孩子這種行為的時候,以下幾種話術是一定不要說的:

「你看這個小弟弟多乖,不哭不鬧的,長得白白胖胖的,你以後要是不乖,我就帶著小弟弟,不帶你。」

「你咋這麼小心眼,我就抱一下小弟弟,又不是不要你,你哭什麼哭,你再哭我真的就把小弟弟抱回咱家了。」

「我咋生不出這樣你這樣好看的小寶寶啊,你好白好可愛啊。」

這幾種表達方式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將孩子心中「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的疑慮坐實,加劇了孩子的不安全感和妒忌之心。

2、做關於「妒忌」的情緒認知培養

如果孩子僅僅是出於妒忌而排斥父母親近別的小朋友,那我們就需要做關於妒忌的情緒認知培養活動,可以分為兩個步驟來進行:

第一步:認識什麼是妒忌

晚上睡覺前和孩子聊天,引導孩子回憶白天的事件過程,告訴孩子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感到的生氣、傷心的心情就是妒忌,打人是因為你不知道如何處理妒忌。

引導孩子聯想還有哪些會讓人產生妒忌的事情,比如:別人有新玩具,你沒有,別人得到了表揚,你沒有。

這個步驟還可以結合情緒類繪本來實現,從繪本的人物中,讓孩子認識妒忌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第二步:如何正確處理妒忌

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比如父母親近孩子這件事情,如果心裡不舒服,可以告訴媽媽,我不想你抱別人,而不是攻擊小朋友。

妒忌的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玩別的玩具,想想自己最喜歡的玩具。

在這兩步之外,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清晰的認知,一個對自己充滿自信、有健康自尊的孩子才能徹底戰勝妒忌,這是一個長期目標。

3、修復、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是因為安全感缺失而想要霸占媽媽,獲得媽媽關注的話,就需要從安全感入手來解決,然而這個環節是沒有捷徑的,需要持續的、長久的堅持:

  • 把玩手機的時間用作親子互動交流

玩手機可能是現代父母排解自己壓力的一種主要方式,但同時,也是造成孩子感情饑渴的重要原因,父母只是用身體機械化地陪著孩子,不和孩子進行語言上、情感上的交流。

放下手機,陪孩子看繪本、玩遊戲、玩玩具,有專家建議:請家長保證每天與孩子至少有70-90分鐘的相處時間。

  • 不吝嗇對孩子進行愛的表達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要直接表達出來的,而不是「刀子嘴豆腐心」式的愛,經常抱抱、親親孩子,對孩子說我喜歡你、我愛你。

不要用愛來作為管教孩子的條件,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吃飯,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只要不惹我生氣,我就喜歡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67c6e6c490f1fb860ab0aa15f4bf8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