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不聽話,是不是我們管的不夠嚴?蒙氏:管教越少孩子越自覺

2019-10-16     墨仔媽媽育兒

最近和小區的媽媽們聊天,有的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實在太難管了,不讓孩子幹啥他偏要幹啥,每天家裡都是雞飛狗跳的,一刻都閒不住,一會兒跑到衛生間玩水,把盆子裡的水嘩啦一下都倒自己一身,一會兒把盒子裡的積木全部灑出來再塞進沙發下面,一會兒又爬到飄窗上蹦啊跳啊,一點都不自覺。

我問媽媽,孩子幾歲了,媽媽說兩歲半,我不由的吸了口氣,感同身受地說:真是可怕的兩歲啊。

我這麼說是因為墨仔馬上也要2歲了,最近的狀態基本也是這樣,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每天能說一百個不,完全不像之前那樣順從家人的管理,你說東他偏要往西,你說不能做什麼他偏要做什麼,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看似難以管教的階段下,我和爸爸在育兒的理念上產生了很大的衝突:

  • 爸爸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時候要給他立規矩,制定規則,開始管教他,錯誤的事情要制止,否則越長大越不好管,小孩子根本沒有自控能力。
  • 而我認為,只要不碰觸安全這個條紅線,他想幹嘛就幹嘛,想怎麼玩就怎麼玩,給他充足的自由,讓他自己學會自控。

從我和爸爸的爭論中可以看出一個矛盾點:那就是自覺的孩子是通過父母嚴厲的規劃培養出來的,還是孩子可以自發形成的?

於是我在兒子墨仔身上做了一個實驗,仔細觀察不同帶養方式下的墨仔會呈現出什麼狀態。

1、制止管束為主的方式

首先是讓爸爸帶墨仔玩,爸爸的基本模式是「及時制止」墨仔,比如墨仔畫畫的時候,有可能會拿著蠟筆在沙發上、牆上、地上、玻璃上到處畫,爸爸會用嚴厲的語言立刻制止墨仔,或者墨仔想要換一張新的紙,爸爸會說還沒有畫滿不能換新的,同樣的,如果墨仔把積木倒了一地,爸爸也會制止墨仔,當爸爸讓墨仔收拾玩具的時候,墨仔完全不配合。

所以,在爸爸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基本上聽到是墨仔一陣陣煩躁的反抗聲和爸爸此起彼伏的制止聲:「不要動這個」、「不要碰這個」、「這個不能做」、「那個不可以」,墨仔無法專注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自由支配為主的方式

然後換成我帶墨仔玩,我的基本模式就是將不安全的物件收起來,放著音樂,然後開始默默的干我自己的事情,比如收拾房間,墨仔自己也開始干自己的事情,他會拿著蠟筆在事先準備好的白紙上畫畫,畫著畫著就開始在小汽車上畫、地墊上畫、但是我並沒有制止,等他畫夠了,他又去翻積木、玩拼圖,或者看書,不一會兒,地上一片狼藉,亂七八糟,如果他自己不想玩了,需要我陪他一起玩的時候,會自己來找我,這個時候我會帶著他把散落的玩具都歸位,他可以基本做到把拼圖放進相應的盒子裡再放到相應的架子上,蠟筆蓋上筆帽再放進筆筒里,小汽車放進車庫裡。

在整個過程中,墨仔不會出現因為我的制止不斷反抗的焦躁狀態,我也不會出現因為他把家裡整的一團糟而生氣,我們彼此都是平靜的、專注的狀態。

沒有了繁多的「不可以、不能」的制止語言,反而達到了「自覺」的效果。

如此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帶養人身上,比如爺爺和奶奶帶孩子的時候,爺爺的做法和爸爸頗為相似,奶奶的做法和我比較接近,因此,墨仔的表現也會出現不同的差異。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得出這樣的規律:

  • 2歲左右的寶寶是具有一定的自我約束的能力,只是這個能力還比較弱,持續時間比較短而已。
  • 寶寶出現搗亂、搞破壞、對著乾的情況,大多出現在家長繁多的制止之下,也就是你越不讓他幹什麼他反而越要去嘗試。
  • 如果家長過度干預寶寶的時候,寶寶越顯得「叛逆」。
  • 當家長給與寶寶一定的自由,讓他掌握選擇的主動權,寶寶就會表現出「自覺」的潛力。

但我偶爾也會擔心,我如此「放任」孩子胡寫亂畫、翻箱倒櫃、東拉西扯,會不會讓他形成習不好的習慣,以後也會這麼一直」調皮「下去。

畢竟,我們都是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鹽的成年人,預判孩子的行為後果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啊。

後來當我讀到蒙特梭利關於愛和自由的理論時,不禁豁然開朗,我們確實低估了孩子,高估了自己。

紀律、自覺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擁有自由選擇權的孩子會更有自我控制能力

蒙特梭利強調說: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有了自由,孩子們就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有興趣,他就會反覆做,就變得專注,在長久的專注中,他逐漸感知並把握了事物的規律,把握了事物的規律,他就願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

聽起來貌似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蒙特梭利認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來自於自身的發展,而並不是他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條條框框。

回過頭再看看墨仔,確實是如此,當爺爺或者爸爸總是覺得墨仔做的不對、或者在做的這個事情和成人預期的不太一樣就會急於干預,墨仔得到的信息大多是」這個應該這樣、那個應該那樣、這麼做不對「之類的話術,就會表現出我們大人所認為的」不聽話、對著干、倔強「的行為。

再往深的想,到底哪種狀態才是我們成人認為的」自覺、聽話「呢?大概是這樣:我們不想讓孩子跑來跑去的時候,孩子立刻就安安穩穩的坐在那裡,我們說,去看書吧,孩子就拿起一本書安靜的看起來,我們說,去玩吧,孩子就放下書去玩,玩的時候我們又說不要把玩具翻亂了,孩子就聽話的小心翼翼的玩,玩完了還放回原位,該跑的時候跑,該跳的時候跳,該睡覺了絕不喊著繼續玩,該吃飯了就認真吃飯。

這樣的孩子確實非常乖巧懂事,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不主動告訴孩子要幹什麼,他會怎麼做?他或許會失去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有權利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時候,他必然是順從自己內心的想法,主動的遵循某種生活準則,於是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

這點我是深有感觸,墨仔正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強大的2歲階段,如果你直接讓他做什麼的時候,他總是說不,比如該吃飯了,大家都上桌了,他還在玩,我們喊他吃飯他就會說不吃,還要玩,如果直接來硬的,奪了他的玩具,抱他上餐椅,那接下來就是一場嚎啕大哭,誰也別想好好吃飯了。

後來我嘗試給他選擇的自由,由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上桌,我只告訴他飯好啦,然後全家人各自坐好開始吃飯,不去催他,也不強制抱走,沒過2分鐘,他就搓著手自己跑過來要上桌吃飯了。

我不禁偷笑,原來讓孩子自覺做某一件事情可以這麼簡單,之前為了上桌吃飯鬧得雞飛狗跳的行為簡直就是多此一舉,我還一度認為不能慣著他,就應該強制他養成到點上桌吃飯的好習慣。

自由並不是無限制的自由散漫,而是在保持不觸碰紅線的前提下,給孩子充足的自由

說到自由,大部分家長可能會覺得是不是瘋了?怎麼可能放任不管?大人就應該管著孩子才對,難道孩子想去摸電門你也讓去摸麼?

蒙特梭利強調的自由,並不是事事都自由,即使在蒙氏幼兒園中,也是有3種情況是被禁止的,即:干擾別人、粗野不禮貌的行為,比如打人、罵人等、拿別人的東西。這3種行為是被禁止的,如果孩子觸犯了這些紅線,教師也不能懲罰孩子,而是不斷提醒孩子。

所以,我們只需要劃定一些紅線即可,比如:

  • 安全類的,比如摸插座、使用尖銳鋒利的器具等行為。
  • 文明類的,比如罵人、打人等行為。

其他的事情,是可以讓孩子放手去做的,擺錯積木、拼錯拼圖、想玩哪個玩具、怎麼玩,即便就是把玩具拆了,其實都不必制止或者糾正。

當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就會投入專注力,反覆的做這個事情,直到逐漸掌握這個事物的規律為止,這是他自己發現的規律,自然就會順從他。

著名教育專家孫瑞雪認為:專注是思維活動,專注產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更需要行動的自由,人的行動越多的運用智慧,人就越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內心越是平靜,越守紀律,所有的兒童,當你給他提供智力發展的所有條件,他就會特別地出息:睿智、平靜、守紀律。

在高分記錄片《他鄉的童年》中,以色列的著名教育德隆是這樣實踐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的:他並不規定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該在幾點開始睡覺,他的孩子有可能晚上8點睡,也有可能凌晨才睡,什麼時候睡覺完全由孩子自己決定,只要孩子們自己覺得不會影響到第二天的狀態就行,德隆相信,孩子有自控能力。

德隆13歲的兒子告訴主持人:從他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就獲得了這種自己做決定的自由,他覺得父母給了他對自己負責的能力。

學會給孩子自由,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和意願,形成內在的秩序感和自控能力

我想很多成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觸,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或多或少的都與家長對抗過,討厭家長的干預和管束,但當我們成為大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我們又不可避免的重蹈覆轍,變成曾經的大人。

有多少人已經活到中年了依舊沒有做過一件自己發自內心喜歡做的事情。試著改變一下我們的思路,至少讓我們的孩子自由茁壯的成長。

1、遵從孩子生長發育的敏感期,讓其自由的渡過

孩子在6歲之前要經歷很多的敏感期,這些敏感期一個接一個的讓孩子自發的探索和掌握某項技能,比如空間敏感期的上躥下跳、翻箱倒櫃,秩序敏感期的較真、追求完美,手部敏感期的各種摳洞洞、到處抓摸,這對家長的看護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我們得防止孩子被磕著碰著,但又不能把他圈起來。

其實,只要我們放寬心,無非就是家務活變多了而已,對於孩子來說,在敏感期到來的時候,他的內心只有一個強烈的衝動,就是把這個」工作「搞清楚,搞明白,直到自己心滿意足為止,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專注品質和死磕精神。

如果我們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不允許她們從沙發上蹦下來、爬到桌子底下、把水從杯子裡倒出來,甚至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因為一個缺了角的餅乾發脾氣,然後不斷的告訴孩子不能跳、不能鑽、不能、不能,她們將失去探索的機會,錯失專注的品質形成。

敏感期最終會形成孩子內在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會和周圍的環境、行為、語言、情緒進行秩序配對,有了秩序的孩子還怕不遵守規則麼?

2、放手讓孩子做選擇,尊重和信任她們

自由的人首先得擁有自己做主的權利,自律的人總會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需要幹什麼,什麼不能做。

我們不要覺得孩子還太小,懂個啥,不會做選擇,於是總幫孩子做好選擇,今天穿什麼衣服、去哪裡玩、看什麼書,孩子只需要照做就好,但實際上,在叛逆期的孩子是不會這麼按部就班的服從大人的命令的。

2歲的幼兒就知道如何拒絕你,更別提青春期的孩子了。

所以,從2歲開始,就讓孩子嘗試」當家作主「吧,首先做自己的主,從生活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選擇,比如:今天穿什麼衣服?現在看哪本書?出去購物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挑選想要的東西。

這個方法最近讓我受益很多,有一天要出門了,我要給墨仔穿襪子,但他就是不穿,我告訴他不穿襪子腳冰、不穿襪子不能出門都無濟於事,於是我改變思路,把裝襪子的小包拿給他讓他自己選一雙襪子,果然,墨仔很痛快的選了一雙藍色的襪子拿給我,讓我幫他穿,然後我們就高高興興出門了。

3、家長要修煉一顆強大的心和足夠的耐性

通常喜歡管著孩子的家長,多半是怕麻煩,因為自由的孩子實在太倒騰了,她們的精力非常充沛,號稱鐵人三項全能選手,對新事物的探索慾望非常強烈,可以說是腦力非凡的小小科學家,很多人說,帶孩子一天,累得半死,如此365天,扛不住。

其實,這裡有個誤區,就像前面所說的,如果孩子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他會很專注的沉浸其中,所以,當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大人是不需要干預的,我們只需要在旁邊靜靜的觀察就好。

但凡覺得心累、孩子難帶的家長,一定做著各種制止孩子的行為,就像一個移動的監視器,密切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違規「立刻衝上去報警干預,這樣帶孩子必然會很累。

所以,試著放手吧,我們不需要擔心孩子會一不小心的」誤入歧途「而緊緊抓著她們,讓她們自由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要把我們的現有經驗強加給孩子。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如果碰上一個特別活潑好動的孩子,你就不會這麼倡導自由了,那我舉個例子,我的閨蜜的孩子就是如此,爬高上低、運動能力及其發達,一不留神就會爬到沙發靠背上,再從靠背上走到旁邊的餐桌上,哪高往哪爬,她的做法是:不制止,隨便爬吧,自己站在旁邊就好,萬一掉下來能立刻抓住孩子就行,因為制止是沒有用的,孩子專注於爬高無法自拔,與其呵斥孩子,不如隨她吧,過了2個月左右,孩子爬夠了,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其他事情了。

自由最核心的概念: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身體的主人,做自己感覺的主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由此由兒童自己創造一個完整的自我。

當孩子成為這樣一個擁有」自由「的人,你還會擔心她長大以後不夠自覺、自律、自控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jRrJW4BMH2_cNUg_X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