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哎呀音樂
上周末熱搜榜里,單音綜《歌手》、《天賜的聲音》就占去了綜藝類三分之二的份額,從《歌手》的「雲錄播」到《天賜的聲音》的「華語樂壇老友記」式陣容,還有就是產生強烈分歧的「華晨宇難聽」和「胡彥斌於文文燙嘴式對唱」。
一波翻下來,在各類大號的引導下,大家的關注點都紛紛停留在了「到底難不難聽」的點上,相對於安利自己覺得好的作品,好像大家對自己反感的歌曲更感興趣。
還在這個死循環里掙扎生氣的人,我想告訴你們,你們都上當了。
單拿《歌手》來說,節目是播給熒幕前的我們看的,但名次卻是現場觀眾評出來的,所謂名不對位,難聽與否,都只是節目組用來增加衝突性與話題性的點而已,主打的「專業」、「業界良心」的類似標籤早就都在一次次的神剪輯與後期包裝的引導語中被他們自己踩的稀碎。
今年第一期節目裡,串講人蕭敬騰就說過,這回他們是來打歌的,但從一個打歌節目裡鬧出了「難聽」的熱搜,還真是前所未有。節目組無論是之前的「鄧紫棋合約燈光事件」,還是這一次華晨宇突然被調低的配樂,背後的種種心機都擔不起「打歌舞台」的稱號。
截圖來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0858419
沒有關注過K-POP、J-POP的人,可能對「打歌舞台」這四個字很陌生,那我就先用十倍速的語速來說一下「打歌舞台」的相關。
「打歌舞台」的由來,顧名思義就是韓國電視台設立來為各路歌手偶像們打歌的節目,無論是剛出道的新人還是已經坐擁千萬粉絲的「大勢團」,只要發新歌了,就可以來申請打歌,然後根據各自的計分規則選出獲勝者也就是獲得「一位」的歌手,以下是網友整理的韓國各個打歌節目的計分規則。
韓國最老牌的就要數1991年開播的《人氣歌謠》和1998年開播的《音樂銀行》了,更早的就要數始於1986年的日本打歌節目《Music Station》了,這些節目硬是橫跨了唱片時代和網際網路時代,通過不斷改進的記分規則存活了下來,在華語音綜里,我能想到的,存活時長最長的現場節目就只有《同一首歌》了,從2000年一直播到了2010年。
其實,《同一首歌》除了沒有評分制度以及「新歌」的前提以外,它的整體流程與音樂占比都可以稱之為華綜里首個「打歌舞台」了。
《同一首歌》的規模、足跡之宏大,不僅走遍了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還進軍過美國,和美國MTV音樂台、韓國KBS電視台、日本NHK電視台、新加坡電視台以及中國香港地區、台灣地區、澳門地區各大國際性傳媒機構都合作過。
其中,中日歌會、中韓歌會等大型歌會也都是《同一首歌》系列下的衍生品。
所以即便你沒有看過任何打歌節目,試著回憶一下《同一首歌》的演出流程,以及看純音綜的感覺,實際在流程體驗上就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了。
當時大大小小的,還在營業的歌手幾乎都上過《同一首歌》,也算是當年粉絲團們不得不打卡的節目之一。
雖然流程接近,但實際對歌手以及樂壇的深遠影響力來說,兩者之間就相差甚遠了,正經的打歌節目所配備的都是專業級別的舞美與音響配置,無論是錄播還是直播的形式幾乎可以讓每個放送版本作為MV來用,每一首歌都搭配出專有舞台的效果。
以下三張截圖都來自於2019年3月29日播出的《音樂銀行》,同一檔節目的同一期。
關鍵是專業的打歌舞台,沒有各種室內綜藝的道具類遊戲,也沒有樂評人的點評、樂理知識普及的插播,主持人也不會引導式地來告訴你這首歌到底厲害在哪裡,打開節目就只會有一個期待:聽歌!
即便韓綜的亮點之一就是其自帶人格的後期包裝,但是打歌節目的後期里都只是與歌曲和演出藝人相關的音樂類內容。
現場既沒有主觀式引導,後期剪輯也沒有煽動式評語,喜歡不喜歡,你自己看完自己決定!這對於新出道的歌手來說,實則是一個非常善意、公平的舞台,那些還名不見轉的新人們如果在打歌舞台上拿到了「一位」,就可以直接被定義為出圈成功了。
同樣的,久而久之觀眾形成觀看習慣與固定期待值之後,都可以被歷練成潛在「耳帝」,對音樂舞台以及演唱者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為音樂圈定期快速地輸送著新鮮且鮮活的血液,從而形成行業輸出與消費對象輸入的正循環。
而反觀國內的歌手們,要麼遊走在各大娛樂綜藝里做著遊戲,要麼在各式選秀秀場上鎮場子,或者實在沒辦法的,跑跑劇組參加真人秀什麼的,能找到的音樂現場不是音樂節飯拍就是娛樂綜藝里的演唱片段,而且,發新歌了要去哪裡?
以前還有電台、線下推廣這種單一但集中的輸出口,但現在呢?去微博講段子,去綜藝里做遊戲,去音樂平台買Banner位,去聯繫媒體宣發,總而言之,要想一首發表的新歌被樂迷以外的人知道,就只能去做一些與音樂無關的事情。
通過網綜再度成功翻紅的的薛之謙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之一。
在《火星情報局》播出的兩年前,《醜八怪》、《意外》這些因為人在綜藝里講段子翻紅後才得以被翻出來的爆款曲目就早已發行完畢了,那是一張薛之謙自掏腰包製作、發行的專輯,如果華語樂壇有一檔專業的打歌舞台,2013年的薛之謙即便沒有流量,但以他之前的認知度,是絕對可以在「回歸」環節得到一個機會的,可惜並沒有。
「薛之謙們」還算幸運,至少他們能搞笑,那些不會搞笑的歌手要去哪裡?是不是只有把新歌都做成上一首爆款的樣子?還是去綜藝里跑一跑?
不是說有了打歌節目的韓國樂壇從業人員們就不用再這麼費心地宣傳了,而是說,在對比之下,專業的打歌節目明顯為那些可能暫時還接不到通告的新人、想要新歌出圈的大勢團體提供一個更專業的表演機會。
就在被各大媒體統一口徑認可的「華語偶像元年」的2018年,《中國音樂公告牌》以「中國首檔打歌節目」姿態誕生了!
可是節目關於各個不同團隊及藝人的花絮瑣碎記錄太多,100分鐘內容里只有6組嘉賓表演,一期節目的單人Cut就能有十幾分鐘,比起打歌更像是真人秀,或者,我懷疑因為湊不齊人數,你們在用花絮彩蛋當正片。
愛奇藝官方安利起節目的措辭也是蜜汁跑偏,一邊說要做專業的音樂舞台,一邊擦著娛綜的邊球,哎喲不錯哦。
而後騰訊出品的《由你音樂榜》雖然規避了這種嫌疑,但卻被爆出了假唱、閉麥的穿幫鏡頭,哎,不開麥的話,真的就不要來打歌舞台了,浪費資源浪費彼此時間多不好,要不然你直接放MV?
兩檔節目在經歷了初期的「水土不服」之後,居然就在2019年偃旗息鼓了,又全部轉身回去做起了選秀綜藝,賽制形式導師實在換來沒得換之後,換著參賽者性別也要繼續辦......由此真的再一次證明了為什麼華綜總是被韓綜碾著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錘定生死
只要第一季沒有爆,這檔節目就算徹底BYE了!我們拿著別人二十多年經驗累積下來的舞台與行業素養來對比會顯得漏洞百出,但其實,對比早期的韓國打歌節目,國內的這兩檔打歌節目的起步可以說是非常高了!
國內資本圈在評估一檔節目能不能做的時候,基本取決於節目本身有沒有盈利可能。但韓方只要看一年之中的多個項目整體是否能夠盈利即可,單個節目即使不賺錢但只要有創意有新鮮角度,仍舊可以一邊試錯一邊做下去。
哪有那麼多新形式一上來就被所有人接受的節目,只能一邊做一邊錯一邊完善啊!好比已經火到歐美的《Show Me The Money》,也是咬著牙一直做到第三年才算打出名氣。
華語樂壇不缺優質新人,但不是每個新人都能唱會跳還擅長搞笑,他們的外形可能並非偶像最佳候選人,但他們的音樂也值得起一個專業的演出舞台,一個不需要被打斷被指指點點的舞台,喜不喜歡都由觀眾說了算。
既然已經開了弓,就請不要輕易收箭,無論是要改善國內樂壇大環境,還是提升普通觀眾的審美,都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各位資方大佬,請您們多給華語音綜一些試錯機會。
(完)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策劃:XXXMX
作者:XXXMX
編輯:Moonv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