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和馬斯克,到底是誰給誰上了一課

2019-10-08     新零售有話說

A。A

馬雲馬斯克罕見對話

剛一開始就這麼犀利

8月29日,中國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開幕式上,主辦方請來了當今科技界堪稱最頂尖的兩位巨頭,阿里巴巴的馬雲和特斯拉的馬斯克,雙方進行了一次巔峰對話。


在這次「雙馬會談」中,來自中國的馬老師和來自美國的馬老闆,圍繞人工智慧、火星探索、教育、人類命運等前沿話題,展開了一場天馬行空的漫談,觀點免不了有所碰撞,這在圍觀者看去,就有點暗藏機鋒,生出比較高下的想法來。

那馬老闆和馬老師,到底誰的看法更深遠呢?目前網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出自部分中國自媒體,認為在對話中馬斯克講話極具啟發性、前瞻性,馬雲則遜色的多,是馬斯克給馬雲上了一課,而這又體現出中美兩個國家的差距。

另外一種則以美國彭博社的評論為代表,認為馬雲比馬斯克要深刻的多,「馬雲解救我們於馬斯克的AI反烏托邦」。


美國科技博主Sascha Pallenberg則在Twitter上評論道,「聽馬雲的演講覺得特別令人振奮,他的智慧和知識令人驚嘆,最重要的是,他並沒有不停的給自己的公司打廣告,相比之下,馬斯克就差些了。」

中美媒體互贊對方國度的科技巨頭,而不惜貶低自家人,這貌似體現出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中美輿論雙方的友好氣氛,但如果拋棄這一點,較真兒的去看整場對話,到底是誰的觀點更深刻?馬老師和馬老闆之間,到底誰給誰上了一課呢?

這次正確答案站在彭博社一邊:是馬老師給馬老闆上了一課。

其實看完對話全文已經很明顯,原因就是在這場對話中,馬斯克所表達的觀點雖然看似富有高科技含量,但卻都是被說過很多遍的大路貨,而馬雲的思想則要深刻的多。

在這場「雙馬會談」中,馬斯克表現的像一個科普課老師,而馬雲則像一位哲學家。

這種結果或許是出於馬斯克對馬雲或中國聽眾的不了解,他以為馬雲在人工智慧方面是菜鳥,中國人則對AI一無所知,所以談了很多初級的東西,比如AI多牛,AI恐怖論等。

但實際上,馬雲的思路則已經跳過了這一層,進行了更多的思考。

以境界論,普通人是「看山是山」,馬斯克是「看山不是山」,馬雲則是「看山又是山」。

普通人只看到人工智慧的好處,馬斯克看到了人工智慧會給人帶來的威脅,馬雲卻告訴馬斯克,不必擔心過多,「AI 的未來很難預測,歷史上,人們對未來的 99.99% 的預測後來都被證明是錯的。人們應該有更多的自信,AI 不是一個威脅,也不是恐怖的東西,人類也可以學會。」

B

馬斯克是因了解而恐懼

馬雲則因破除恐懼而樂觀

對話期間,馬雲和馬斯克都表示,隨著技術的進步,AI的確會在很多領域超過人類。但面對馬斯克把人類與電腦下棋比作是「和宙斯對抗」,馬雲說,「和電腦比賽下圍棋是很愚蠢的,就像百年前創造汽車時候,說比汽車跑得快是不可能的。棋是設計給人和人對弈的,為什麼人要和機器下棋呢?」

除了測試之外,為什麼人要和機器比賽下棋呢?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馬斯克是理科生,很容易沉浸于思維定式不可自拔,馬雲雖然是文科生,但卻更快的跳出圈圈看問題。

馬斯克把馬雲的謙讓之詞當真了

這場對話之所以讓人感覺有些碰撞和尬聊,很大成分是因為馬斯克花了大量時間去對AI威脅論進行科普。

而馬斯克之所以如此,可能跟他直率的性格相關,在對話中,馬雲謙虛了一下,自稱「我不是搞高科技的人」,馬斯克或許就真的以為馬雲是小白,但實際上,阿里巴巴是整個星球上對AI最了解、鑽研最深的五家公司之一。

更大原因,應該是來自雙方對AI以及人類未來所表現的不同價值觀,在這一方面,彭博社的標題非常到位:馬雲解救我們於馬斯克的AI反烏托邦(《Jack Ma Saves Us From Elon Musk’s AI Dystopia 》)。

對於人類的未來,馬斯克一直是悲觀的,不但恐懼於人工智慧,他還會投巨資去研究如何逃離地球,探索火星。

馬雲則完全相反:「我對火星沒興趣,如何讓地球更可持續發展更重要。」


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一個是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一個積極的樂觀主義者。

儘管是悲觀主義者,但馬斯克值得讚許之處在於他並不是絕望型的悲觀,而是積極行動,籌備自救。

但這個世界顯然需要更多的馬雲,他們因為了解這個世界而更加熱愛,所以馬雲在掌管阿里巴巴的時候會想到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要走遍全球推進世界自由貿易,而在卸任董事長之後,會全心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去。

C

AI兇猛

人類應像馬斯克般恐懼

還是要像馬雲一樣樂觀?

AI兇猛,人類是應該像馬斯克一樣恐懼,還是應該像馬雲一樣樂觀?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面對AI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到底是應該像馬斯克一樣恐懼,還是應該像馬雲一樣樂觀?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整體上,彭博社的觀點值得更多同意,人類應該對科技進步保有更多的樂觀主義精神,而且AI的發展也並非不可控。如彭博社評論所指出,AI想要征服世界,除非可以被允許進入重要領域,比如核彈發射,重大貿易和投資決定等。但是馬云為我們描繪的未來世界當中,電腦不會拿到這樣的「許可「,因為要由人來來決定允不允許電腦,AI也只會作為工具得到運用。

馬雲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世界是人類的,不是因為人類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而是因為這個世界之所以呈現目前的面目,都出自於我們自己的創造。即便AI崛起,人類也有信心把握自我命運。

或許隨著技術的大發展,多少年後,AI真的會擁有超過人類的能力,但如果真的到了這一刻,就已經不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科學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真正應該思考的是「人類當往何處去」、「人類為什麼要繼續生存於世」?

這也是為什麼在人類的生存發展中,過去千百年間,信仰與信念一直是如此重要,而今後千百年間,也將依舊如此。因為世界如此多變,我們能一直掌握的,唯有自我意志,信仰與信念。

看過《黑客帝國》就知道了,在這一點上好萊塢比矽谷(如果馬斯克能代表矽谷的話)想的要深刻的多,馬雲比馬斯克想的也要深刻的多。


在馬雲和馬斯克不同觀點背後,起到重要決定作用的,其實是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邏輯,中國講究天地人合一,陰陽和諧並存,知行合一,致良知;而西方則更重黑白對抗的硬解決之道,從文明長遠存續角度看,中國式思維或許更能經受考驗。

感謝在中美貿易戰期間,馬斯克能夠頂著壓力投巨資在中國建廠,能夠頂著壓力來中國參加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也希望馬老闆在經過馬老師的幾番機鋒之後,能早日從AI反烏托邦的陰霾心情中解脫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1SXrW0BMH2_cNUgGB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