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性科學傳播

2020-03-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社會化媒體傳播時代是人人傳播的時代,媒體對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疫情的及時理性科學報道,經過網民根據自身意願有選擇性地二次傳播後可有效緩解人民的恐慌情緒,提升積極應對疫情的信心並遏制疫情蔓延和減少疾病傳染。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對新冠肺炎疫情問題進行了首次權威性回應與科普,有效的防控大幅降低了在春節期間爆發聚集性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中央對疫情及時應對的一系列舉措,通過媒體的傳播也產生了積極效果,對全國人民取得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後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應根據公共衛生事件或疫情特徵與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性、及時、準確的傳播。

  理性科學傳播疫情防控的意義

  美國學者李普曼認為,追求科學的方法不僅能使新聞業專業化,而且能使它更加自由,更富有英雄氣息。因此,在重大突發疫情事件中進行科學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其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在完善公共衛生管理系統和規範重大突發疫情處理方法方面,科學傳播是必備的條件。它通過宣傳健康理念和傳染病防控知識,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高文明素質和面對傳染病的自我保護能力,有助於媒體把控輿論方向,彰顯社會責任。這次我國許多媒體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理性科學傳播,對疫情的全民防控起到了關鍵性的輿論引導作用。

  二是高質量的理性科學報道有大幅降低疫情傳播的可能性。華盛頓大學的路易斯·金(Louis Kim)等人研究發現,當媒體對某類疾病報道量增加10倍,此類疾病的感染數將減少33.5%。此外,浙江大學「大數據+網絡輿情」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網絡中新冠病毒信息的地理分布與構建新冠肺炎擴散的SEIR模型等研究,初步得出網絡輿情信息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疫情發展態勢,同時有助於增進社會關注,強化公眾防護,從而抑制疫情擴散。

  優化方法 科學傳播疫情信息和知識

  基於對現有新冠肺炎疫情報道與防治新聞的分析,在戰「疫」關鍵期,有必要優化已有的傳播方法並提出切實可行的科學傳播途徑。

  一是依法發布信息,強化建設性報道。法律是行事的標尺。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應依據屬地原則採取預警措施,及時披露信息。政府部門主動出擊,敢於發聲是降噪、闢謠的前提條件。此外,有必要將丹麥學者海格拉普(Haagerup)提出的建設性新聞理念付諸疫情防控的傳播實踐。建設性新聞是一種新興新聞形式,其核心觀念為媒體報道以謀求社會福祉為目標,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疫情當前,民眾需要泛科普的防疫知識的傳播,比如一些自媒體提供的「坐電梯會有感染風險嗎」「新冠病毒能在體外環境存留幾天」等防疫科普指南就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傳播。再如類似客觀指出武漢返鄉者被歧視、個人隱私遭泄露等問題,提出為武漢人集中解決安置問題方法的報道《比「武漢加油」更實際的,是善待武漢人》既具有建設性,也充滿人文關懷的情懷和溫度。

  二是理性與感性並重,適當分散受眾過度關注疫情負面信息的注意力。當全民隔離在家,沉浸於對每日疑似病例數字、確診數字、死亡數字的過度關注,會影響受眾的情緒,這時就需要有溫度的人文關懷。例如,之前的鼠年春晚臨時增加抗肺炎情境報告《愛是橋樑》,對全國人民來說可以形成群體共鳴,產生安撫效果。在充滿溫馨和凝聚力的氛圍里,尤其給予較少接觸網絡信息的老年群體打個避免聚集的「預防針」,給身處外媒環境的海外華人華僑打上「強心劑」。再如,影視自媒體推薦觀看《流感》《傳染病》等符合當下受眾接受心理需求的電影,使受眾在觀看時與醫療權威的呼籲產生共振。經過社交媒體中的人際傳播,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中達到軟性科普的積極效果。

  三是綜合運用新興媒體傳播方式,掌握輿論監督主動權,合理運用大數據進行科普性健康分析與闢謠,降低冗餘信息出現機率。公開和及時的報道是科學傳播的本質要求。記者深入疫情第一線是媒體做到「不失語、不失真、不虛報、不瞞報」的基礎。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創造者、分享者、監督者。從此前萬人同看央視「慢直播」,「雲監工」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造中發生的「火神山醫院項目工人衝突」事件可看出,在共景場域下的「慢直播」推動了網絡監督的崛起,為在信息亂象中回應速達作出貢獻。此外,藉助智媒也是確保信息公開、闢謠的新途徑。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數據平台,通過簡訊、微信等多渠道實現官民溝通常態化。另一方面可以藉助物聯網,通過傳播學模型抓取碎片化數據,精確預測,發布符合受眾預期的信息,避免機械式轉發套路稿件導致公信力下滑。

  四是以寬容傳播的理念對待各路信息,在多方互動監督中接力求證,營造彈性輿論空間,合力推動政府處理公共疫情危機問題。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發布《公眾理解科學》,該報告提出「理解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本性,都是理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受個體科學素養與認知水平所限造成的無惡意傳播應給予適當的理解。如嬰幼兒、孕產婦是否為易感人群,由於臨床研究結果發生變化,報道內容變動不應視作不實發布或謠言。當然,記者寫作時也應斟酌用詞,留有餘地。同樣,在普遍缺乏傳染病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對疫情事件的探討難免會因影響力低、證據不足或信息滯後等原因,出現輿論錯位與走偏的現象。若在人云亦云中,「帶節奏」發文指責或抨擊,不斷向受眾傳播的僅僅是焦慮和反感,這不利於推動疫情的防治工作。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等重要指示。非常時期,我們應按照黨中央與習近平總書記的指揮部署,理性科學傳播疫情信息,傳播有助於抗擊戰勝疫情的正能量信息,積極傳播在抗擊疫情戰鬥中湧現的好故事,鼓舞鬥志、凝聚力量,為最終全面戰勝疫情作出新聞工作者的貢獻。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靖鳴 管舒婷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eyxGHEBfwtFQPkdOI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