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為何要根據危險分層進行治療?

2019-10-30     醫脈通呼吸科

醫脈通導讀

在全球範圍內肺血栓栓塞症(PTE)與深靜脈血栓(DVT)均有很高的發病率,而PTE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很高。PTE的主要治療原則是:呼吸循環支持、抗凝與溶栓。

作者丨李勇 蘇州市立醫院呼吸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有效的抗凝是DVT與PE成功治療的基礎,可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復發,為機體發揮自身的纖溶機制溶解血栓創造條件。

溶栓治療可迅速溶解血栓(部分或全部),恢復肺組織再灌注,減少肺動脈阻力(PVR),降低肺動脈壓力(PAP),改善右心室功能,減少嚴重靜脈血栓栓塞症(VTE)的病死率和復發率。

那麼哪些肺栓塞(PE)患者需要溶栓治療呢?這首先需要進行危險分層。

危險分層

肺栓塞(PE)危險分層具有重要的預後評估及臨床治療指導價值,是診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

1. 2018年中國指南根據早期(住院期間或30天內)死亡率的危險分層:

建議對確診的急性PTE患者進行危險分層以指導治療。首先根據血流動力學狀態區分其危險程度,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者定義為高危,血流動力學穩定者定義為非高危【2C】。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急性PTE,建議根據是否存在右心室功能不全和/或心臟生物學標誌物升高將其區分為中危和低危【2B】。

表1 肺血栓栓塞危險分層

具體危險分層流程:

首先根據是否合併血流動力學障礙分為高危和非高危,有助於在床旁快速識別以制定最佳治療措施;

對於血流動力學穩定的非高危組,需要綜合右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臟生物學標誌物情況再分為中高、中低危、低危組(表1)。

2. 2019年ESC指南:

推薦根據血流動力學是否穩定,對疑診或確診的PE進行初步風險分層,以識別出早期死亡的高風險患者(I B);

推薦對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急性PE進一步區分中危與低危(I B)。

溶栓指征

我們再共同複習一下急性PE的溶栓指征:

(* 臨床惡化的標準:在治療和觀察過程中出現低血壓、休克;或尚未進展至低血壓、休克,但出現心肺功能惡化,如症狀加重、生命體徵惡化、組織缺氧嚴重低氧血症、心臟生物學標誌物升高等)

為什麼不是所有的肺栓塞都要溶栓?

任何治療措施都要風險獲益評估,溶栓治療當然也不例外,必須謹慎評估權衡利弊。急性PE溶栓治療可溶解血栓,恢復再灌注,減少肺動脈阻力,降低肺動脈壓力,改善右心室功能,獲益很大,但與此同時包括顱內出血在內的致命性嚴重出血的風險也隨之增大。

1.研究證據

有薈萃分析發現高風險PE溶栓治療後,9.9%的患者有嚴重出血,1.7%的患者有顱內出血。

2014年發表在NEJM上的PEITHO研究是一個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納入1005例中危患者,隨機進行替奈普酶溶栓聯合肝素抗凝或單獨肝素治療。對照組標準抗凝治療後7天內,仍有5.6%的患者死亡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而溶栓治療組死亡率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明顯降低,僅2.6%。但是溶栓治療的患者,有2.0%的顱內出血與6.3%的其它部位大出血,發現中危患者溶栓治療凈獲益不明顯。

2.分層治療

高危PE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伴低血壓休克,死亡率較高,溶栓治療獲益遠大於出血風險;

中危PE溶栓雖可預防低血壓與休克等心血管事件,但大出血包括顱內出血事件也平行增加,治療獲益與出血風險相抵消,所以中危PE患者不推薦常規溶栓治療。

中危及低危患者不推薦常規溶栓,因威脅生命的大出血風險可能會超過獲益,凈獲益不明顯。如抗凝期間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則可考慮補救性溶栓治療(rescue thrombolytic therapy)。

低危患者早期PE相關死亡及復發風險低,以抗凝治療為主,更無必要溶栓治療。

目前針對急性低危、高危PE的治療策略較為明確,但對於急性中危PE,尤其是血壓正常伴右心室功能不全與心肌損傷的中高危PE患者,初始選擇溶栓還是抗凝仍存在一定爭議,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小結

(1)急性肺栓塞根據危險分層制定治療策略;

(2)高危PE患者死亡率較高,若無禁忌應溶栓治療;

(3)中危PE先給予抗凝治療,並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且無溶栓禁忌,建議溶栓治療;

(4)低危PE以抗凝治療為主;

(5)溶栓治療最主要的風險是致命性的大出血,包括顱內出血。

參考文獻:

[1] Kearon C, Akl EA, Moores L, et 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TE Disease:CHEST GuidelineandExpert Panel Report. Chest. 2016 Feb;149(2):315-352.

[2] 王辰,翟振國等. 肺血栓栓塞症診治與預防指南[J]. 中華醫學雜誌, 2018,98(14):1060-1086.

[3] KonstantinidesSV, Meyer G, Becattini C, et al.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European RespiratorySociety (ERS). Eur Heart J. 2019 Oct 9;54(3).

[4] MartiC, John G, Konstantinides S, et al.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pulmonary em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Heart J2015;36:605_614.

[5] MeyerG, Vicaut E, Danays T, PEITHO Investigators. Fibrinolysis for patients withintermediate-risk pulmonary embolism. N Engl J Med 2014;370:1402_141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yeYHm4BMH2_cNUgHwL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