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哮喘的因素有哪些?CHEST最新研究告訴你!│前沿速遞

2020-04-29     醫脈通呼吸科
據估計,全球大約有3億人受到哮喘的影響,而且受影響的患者數量不斷攀升,到2025年,受影響的人數有可能再增加1億人。隨著疾病負擔的增加,有效的預防策略顯得尤為重要。CHEST雜誌最近發布的一篇文章介紹了哮喘的預防干預,本文為您總結如下。

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預防哮喘的早期策略應為限制過敏進程。「過敏進程」是指始於嬰兒濕疹和食物過敏,進展為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在學齡前對空氣中的過敏原致敏,最終導致發展成過敏性鼻炎(AR)和慢性哮喘。哮喘預防策略,包括避免過敏原和過敏原免疫療法,對過敏進程採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

避免過敏

文獻已經報道了致敏作用與哮喘發病機制之間的關係。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通過隨訪127名因嚴重喘息住院或在急診就診的嬰兒,觀察這些嬰兒在8歲時哮喘的患病率,研究開始時有17的嬰兒對過敏原敏感。到8歲時有過敏反應的嬰兒患哮喘的風險是未過敏同齡人的12倍。有研究顯示,無論過敏化狀態如何,出生時接觸狗與哮喘風險降低相關,表明僅有致敏作用可能不足以引起哮喘,可能還涉及其他因素。

>>>>

變應原免疫治療

除了避免過敏原預防哮喘外,還可使用過敏原免疫療法(AIT)。在一項公開試驗中,對接受變應原特異性舌下免疫治療(SLIT)的患者進行了肺活量測定和乙醯甲膽鹼引起的支氣管激發試驗。結果表明,與過敏但未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相比,SLIT在5年內對肺功能具有保護作用。最近的薈萃分析對AR患者的免疫治療進行評估,免疫治療2年內,可顯著減少哮喘的發展。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療法治療益處是否普遍存在。需要嚴格的RCT研究確認哪些患者將受益於免疫治療及持續多長時間。

>>>>

吸入糖皮質激素預防哮喘

童年有持續性哮喘的患者肺功能異常和氣道重塑。童年時期FEV1 / FVC比值受損的程度是預測成年期哮喘緩解的最重要指標。兒童期氣道反應性下降也是哮喘緩解的預測指標。需要評估對哮喘高風險的兒童進行提高肺功能的干預措施對哮喘預防的作用。

在一項「預防兒童早期哮喘」研究中,對2-3歲的高危兒童使用氟替卡松治療兩年,並觀察1年。在治療期間,治療干預可增加哮喘無發作天數並減少哮喘加重。但是,停止治療後,沒有證據表明治療可以改善肺功能或改善哮喘的發展。這項研究及其他評估高危兒童吸入糖皮質激素的研究,並不支持使用吸入糖皮質激素改變病程。

>>>>

妊娠期使用補充劑

孕期可能是特應性反應和哮喘發展的關鍵窗口期。懷孕期間補充維生素C已被研究證明可預防哮喘,對孕期吸煙的母親後代有益。母親在懷孕期間吸煙,孩子肺功能終身下降且哮喘的風險增加。一項針對孕期吸煙者開展的雙盲RCT評估補充維生素C的作用,結果顯示維生素C干預組出生的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年肺功能得到改善,氣喘減少。

產前補充維生素D也已得到評估。維生素D對胎兒和嬰兒期的肺部和免疫發展可能有重要作用。在污染環境下可以改善呼吸道炎症,並有助於哮喘的二級預防。Bolcas等研究報告,在暴露於空氣污染環境中,維生素D可以預防哮喘發展。在意向性治療分析和根據孕期維生素D水平進行的分層分析中,母親孕期補充維生素D對哮喘發展、喘息反覆發作或兩者均無效果。

也有研究表明產前補充魚油可預防哮喘。一項回顧性和薈萃分析顯示,准媽媽和嬰兒的魚攝入與兒童哮喘的發展呈反比關係。但這種干預方法對預防哮喘能否普遍受益還存在爭議

>>>>

改變微生物

環境微生物暴露可能會影響哮喘的發展。文獻表明,在農業聚集區,接觸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可減少哮喘和過敏性疾病。但是,對具體是哪種微生物及多少微生物了解的仍然很少。對患和不患哮喘的兒童房屋灰塵樣本研究表明,細菌豐富度與曾經患過哮喘呈負相關。該研究在灰塵樣品中檢測到的658種屬的細菌,大量的乳球菌屬被認為是哮喘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其他12個屬(主要來自放線菌)則被認為具有保護性。攝入、吸入和皮膚接觸多樣性細菌可能是免疫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並且可以預防哮喘。

腸道微生物是人體中最多樣,最大的微生物環境,包括大約40萬億細菌。有哮喘風險的新生兒表現出腸道營養不良。有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異常與哮喘具有聯繫性。因非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兒童,劑量反應與哮喘診斷增加相聯繫。已有研究評估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可預防人類哮喘。薈萃分析結論表明,孕婦、哺乳期女性和/或嬰兒服用益生菌可以預防特應性皮炎,但不能預防其他過敏性疾病,例如哮喘。在高危嬰兒出生後的六個月內進行的一項雙盲RCT試驗,對其補充乳桿菌,並未顯著降低哮喘的發生率。

氣道微生物在哮喘的發病機制中也已經被研究。Bisgaard等發現,由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桿菌或肺炎鏈球菌引起的新生兒鼻咽定植與患哮喘的風險更高相關。

>>>>

預防早期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引起的氣喘往往先於哮喘的診斷。嬰兒期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與童年喘息有關,到6歲時患哮喘的風險增加了一倍多。

與RSV相比,早期鼻病毒(RhV)感染可能是哮喘發病機制更強的誘因。據推測,RhV會破壞氣道上皮,上調IL-25和IL-33,並促進2型氣道炎症和氣道重塑。一項隊列研究顯示,在嬰兒期,因RhV和氣源性致敏原引起的喘息,在6歲時均為哮喘的獨立風險因素。但是,到3歲時,與致敏性相比,RhV引起的喘息與哮喘的關聯性更高。在出生後的前三年因RhV引起的喘息與6歲時哮喘風險增加近10倍有關。在出生後的第三年RhV喘息的隊列中,有近90%的患兒在6歲時患有哮喘。研究者得出結論認為,在早期病毒誘發的喘息中,RhV最能預測哮喘。

>>>>

未來進展

1. 抗炎和生物免疫療法預防哮喘

阿奇黴素(一種具有抗炎特性的抗生素)被認為可預防反覆發作的喘息和哮喘。概念驗證性研究發現,因細支氣管炎住院並接受阿奇黴素治療的嬰兒在第二年喘息減少。

奧馬珠單抗是目前正在研究的預防哮喘的免疫調節劑。學齡前被認為是免疫和肺系統成熟的「關鍵時期」。目前正在開展「預防高危兒童哮喘」試驗(NCT02570984),研究有哮喘傾向的學齡前兒童使用2年奧馬珠單抗治療是否可以預防哮喘的發展。奧馬珠單抗與IgE結合,抑制IgE與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FcεRIα的結合。它可能抑制特應性疾病的發展,同時針對多種過敏原,並減輕病毒感染對哮喘發病機制的影響。

2. 使用生物標誌物預測持續性哮喘的發展

生物標誌物被用於哮喘的個性化治療,並預測哪些短暫性喘息會發展為持續性哮喘。一旦更全面地了解,生物標誌物和遺傳學研究可能有助於預測哪些嬰兒患哮喘的風險最高。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

Maciag MC, Phipatanakul W, Prevention of asthma:targets for intervention,CHEST (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j.chest.2020.04.01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IcaHx3EBnkjnB-0zpF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