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無賴?英國史學家:歷史最有遠見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劉邦

2021-04-08   生活中演戲

原標題:劉邦是無賴?英國史學家:歷史最有遠見的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劉邦

在我國歷史兩千年專制王朝中,從平民出身,最後當上皇帝的人不少,但真正達到大一統王朝的只有劉邦與朱元璋兩人。

或許是對手項羽過於高大上吧,使得最終勝利者劉邦獲得的掌聲始終不如項羽,尤其是劉邦不學無術的"無賴"形象,以及背負著"屠戮功臣"的罪名,都讓這位開創四百年大漢帝國的高皇帝似乎就是如此的不完美。

然而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真的能建立如此的不朽功業嗎?真實的劉邦其實跟你我的想像不一樣!

其實替劉邦建立無賴形象的不是旁人,正是劉邦自己。

漢高帝九年,未央宮落成,劉邦一方面為了慶祝自己"入厝",同時又為父親劉太公賀壽,因此在未央宮前殿舉辦了酒宴,邀請了當時長安的眾多諸侯與功臣到場。

在席中,劉邦半炫耀,半開玩笑地對父親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意思就是:以前父親大人常說我是個無賴,不能養家活口,比不上二哥。不知道如今我跟二哥,誰的財產比較多呢?

以前父親大人常說我是個無賴,不能養家活口,比不上二哥。不知道如今我跟二哥,誰的財產比較多呢?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的二哥劉仲(之後改名劉喜)才於兩年前,因為匈奴南下,當時受封代王的劉仲棄國逃亡,劉邦一氣之下貶為郃陽侯。

劉邦不知道他這句炫耀文,坐實了他兩千多年的"無賴"形象,甚至更"升華"成不學無術的流氓天子。然而這個說法其實大有問題,因為中文的字詞會隨著時代的演進,在本意上會有不同的變化,最為人所知的便是"風流"一詞。

現在"風流"代表的是多情、花心,甚至是好色;但是在宋朝以前,"風流"卻是風度翩翩的同義詞。

因此兩千多年前的"無賴",是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人呢?

晉代學者晉灼引用許慎在《說文》中"賴,利也"的說法,認為劉太公所說的"無賴"是指劉邦對家裡沒有貢獻的意思,正好對照劉邦語末"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的詢問,可見劉邦的"遊手好閒"可能有之,但不學無術則說不上。

事實上,劉邦非但不是不學無術之人,反而還是受過教育,至少學歷比起一千多年後的同行朱元璋要高不少。

《史記-盧綰列傳》中記載:

"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由此可知,劉邦讀過幾年書,這也使得劉邦後來得以應試為吏,擔任泗水亭長。

作為家中排行第三的劉邦,上頭有兩個哥哥為家中經濟勞心勞力,自然輪不到自己,所以劉邦日子可以過得逍遙自在,甚至雲遊四海。

眾所周知,劉邦的偶像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因此劉邦不只心嚮往之,更是身體力行,還跑去追隨張耳,當了好幾個月的門客,滿足了自己的遊俠夢。

劉邦對文學的"略懂、略懂",還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窺探一二。垓下之戰,劉邦使用了"四面楚歌"的計策,打算瓦解項羽大軍的士氣,因此要求戚夫人表演楚舞,自己則作楚歌以瓦解軍心。

雖然劉邦在垓下所作的楚歌內容為何已不得而知,但是另外兩首楚歌卻是流傳千古。漢高帝十二年,劉邦擊敗英布的主力後,路經故鄉沛縣時,邀集鄉親父老飲酒。在酒酣耳熱之際,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唱起了後來膾炙人口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時候的劉邦剛剛掃平了英布的叛亂,九大異姓諸侯王幾乎都被擺平,剩下的長沙王吳芮家族、閩越王、東甌王都沒有威脅。這時候的劉邦對未來恐懼,因此感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除此之外,還有較少人知道的《鴻鵠歌》也是劉邦的作品: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這是劉邦在第二次準備廢除太子劉盈時,見到"商山四皓"對劉盈的支持後,知道太子羽翼已豐,自己更是對戚夫人未來的命運感到愛莫能助時的作品。這首《鴻鵠歌》充滿了劉邦對戚夫人的情真意切,保有楚辭遺風,那種無可奈何的心情溢於言表。

五胡十六國時的後趙開國君主石勒曾經這麼感嘆:"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更是認為:"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薩,另一位便是創見大漢文明的劉邦。"假如當初勝利者不是劉邦,而是項羽,我們會有如此光芒萬丈的大漢王朝嗎?

或許會有,或許會沒有,歷史不能假設,也不能重來。但是一個充滿遊俠之風,燦爛輝煌的文明,只有劉邦才創造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