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葛村發現「龍頭魚身」磚雕影壁--(奉化蕭王廟街道)

2020-01-20   寧波記憶

前葛村,位於寧波市奉化區蕭王廟街道西北面,剡江以東,泉溪江以西。1958年成立成立旗公社前葛大隊,1970年劃歸蕭王廟鎮,1983年改為前葛行政村。村民主姓葛,前葛村始祖源於河南開封府祥符縣,宋紹煕年間(1190-1194)河南第廿七世剛仲公時任慶元刺史(現寧波),後居鄞江石臼,轉遷青修嶺桔樹灘,最後擇地泉溪與剡江中間即現在的前葛村。前葛村北距溪口鎮後葛村1.5公里,因村在後葛之南,故稱前葛。

「要吃奉化芋艿頭,請到前葛牌嶺頭」,前葛村是奉化芋艿頭主產地,被稱為「中國芋頭之鄉」。

這幢老宅,是前葛村保存最為完整的,由一個主院落和東面的附房組成。



主院落是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前後天井組成的三合院。

這老宅外面看起來很普通,沒有高大的門樓和門廳,但老宅中卻有一「寶」--影壁,據說是奉化保存最好的一座影壁(村民說是有關部門人員來考察時說的)。


該影壁位於正房前,坐南朝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四柱三開間建築,由須彌座、壁身、壁頂三部分組成,中間為水磨磚,明間上部為磚雕「雙龍戲珠」,左右次間上部為磚雕「鯉魚躍水」。

在拍鯉魚時,發現其中有一條是「龍頭魚身」。

走了幾百個古村落,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種「龍頭魚身」,住老宅里的村民說:來拍這影壁的人很多,但沒人發現有一條是「龍頭魚身」的,他們住了這麼久也不知道有一條鯉魚是「魚身龍頭」的。

磚雕「鯉魚躍水」

磚雕「雙龍戲珠」(中間)


須彌座石雕

老宅裡面使用的石材也很特別,廊檐地面的石材外側使用的全是紅條石,堂沿前也是鋪紅石板,而邊上則全鋪青石板,這種青石板在其他老宅中很少見到。

堂沿前鋪的紅石板

紅石板和青石板





這是邊上附房(後閶門)與正院(前閶門)之間的門。


後閶門




附房為一排二層樓房。



泉溪葛氏宗祠,又名維新堂,建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四合院式,前後兩進,左右設廂房。

正殿坐北朝南略偏東,面闊七開間。

明間懸「維新堂」匾,無落款。

東次間懸「敬德」匾,上款「嘉慶癸酉余月」,下款「富春董誥書」。這是我第二次到前葛村(一星期前第一次來時,村民介紹說葛氏宗祠裡面有一清代老匾,但門關著),這次是專門來拍這塊老匾的。

董誥(1740~1818年),浙江富陽人,工部尚書董邦達長子,乾隆二十九年(1764)中舉,隔年會試,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以其系大臣子,將其改為二甲第一,作金殿傳臚,形降實升。嘉慶四年(1799),董誥六十歲,已從庶吉士、編修、工部侍郎、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等,擢為文華殿大學士,清朝宰相,欽賜「紫禁城騎馬」,董誥精書法,善繪畫。

東次間懸「明德」匾,原匾已毀。

側壁上書「孝、友、忠、信」四個大字。

這次正好遇上民革奉化區委會、錦溪書畫院在前葛村搞送春聯活動。

老書畫家正在寫「福」字


1984年祠堂遭受大火,門廳、戲台、兩廂均被燒毀,僅存正殿。現門廳、戲台、兩廂由前葛村老年協會籌資重建。

祖祠廟,據村民介紹:祖祠廟原來由山門、大殿、廂房、廊房、庫房、膳房組成,後因學校辦學需要拆除了山門、廊房、庫房、膳房等,現只剩大殿和廂房。

泉溪祖祠廟(右側為都神殿),位於前葛村,為村中葛張馬三姓之祖廟,原廟應建於明代,現存大殿建於清乾隆年間,於2003-2004年進行了整修。


在祖祠廟東側還建有都神殿,始建於光緒三十年,於2003-2004年重修。

都神殿簡介

泉溪祖祠廟

泉溪祖祠廟

這些舊石材應該是泉溪祖祠廟內拆下來的吧。

舊石柱,倒掛獅子。


剡江

剡江岸邊的一棵古樟樹(樹齡316年)

這棵古樟樹,應該稱其為「母子樹」,外面的大樹(母樹)用僅存的薄薄的半邊樹身為中間的小樟樹遮風擋雨。

村中其他老宅






村中小巷






這幢老宅是由前後二進與廂房組成的三合院

前進的堂前已倒塌